1、1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行为调查研究摘要:本文在了解苏州河滨水空间历史演变的背景基础上,拟通过对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行为着手,借用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用户体验UE(User Experience)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收集使用者的行为,通过梳理、整合、分析所得到的使用者行为数据,归纳总结相应的使用者需求,并且形成使用者需求的等级模型,通过对三个典型的需求案例深度解析,分析使用者不同等级需求与实体空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对苏州河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使用需求;等级模型;用户体验 Survey Research on User Behavior of Wat
2、erfront Space in Suzhou River Qi We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uzhou river waterfront and the proposed user behavior in 2the field of industrial design. The project plans to collect the
3、 Users behavior via User Experience (UE)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carding,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user behavior data. The data collected will summarize the user needs in three levels of importance and help create a hierarchical model. The analysis of the hiera
4、rchical model can better inform the design relationship of people in outdoor spaces and provide design suggestions for the Suzhou Rivers waterfront. Key words: Suzhou River; Waterfront space; User behavior; User needs; Hierarchy model; User Experience; UE; carding 中图分类号:S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苏州河的历史
5、演变 苏州河滨水空间随着苏州河的历史变迁而悄悄发生着改变。在这近一百多年来,苏州河见证着上海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被发展和人为影响所制约。在 20 年代到 50 年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苏州河流域集3中了上千家企业,人口超过 300 万,是上海的主要工业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乃至乡间农闲时的粪便,几乎直泻河道。从 80 年代初开始,这条被喻为“漂浮在上海人胸口的黑色带子”的苏州河污染终于受到了重视,从此开始了它长达数年的整治之路。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的污染源的搬迁(环卫码头搬迁)清除水域垃圾(水体保洁) 、河道恢复自控功能(河道曝气复氧) 、河底清淤(底泥疏浚)等工程的完工,水体的
6、黑臭现象基本消失,水体的清澈度有所显著的提高,苏州河干流水质已基本达到人类可以用肢体触碰的景观用水标准。 1.2 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历史演变 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在近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也存在三种空间形式。第一阶段早期建造的单纯的考虑到行洪排污的功能的垂直型驳岸滨水空间,经过反复的加高修固,防汛墙要高出地面 12 米。现经过对景观空间的改造,墙体本身外立面的被美化,也留出了便捷的通道和适当的休息区域。 (图 1 传统垂直驳岸) 第二阶段是随着防汛要求的降低,原本的垂直驳岸做了适当的降低,形成阶梯式的防汛堤,以减缓垂直驳岸给人们带来的突兀感,和压抑感,同时增大了平面空间,出现了在汛期可被淹
7、没,旱期可供人们使用的亲水平台。 (图 2 阶梯式驳岸) 第三阶段则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生态河道的恢复以及更为亲人的滨河景观而建造的缓坡入水的驳岸形式。岸边由低矮的混凝土桩栏杆围护,这样不仅增加的更多的绿化空间,更对苏州河两岸生物多4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 3 缓坡入水驳岸) 2.1 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在工业设计等较多的设计领域中普遍进行的一种基础研究用户体验UE(User Experience)研究,用户体验是指以用户为中心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它能全面地分析和透视使用者在使用某个系统(领域、空间、界面、物体)时候的感受。用户体验最早用于互联网的人机
8、交互中,后逐渐广泛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简单的解释就是对有针对性的使用者为核心出发点的使用感受。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应贯穿在一切设计中。 这让我对平时接触到的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思。更应该说用户体验在景观设计中几乎为空白。我们也鲜有人知在设计一个场地时我们会根据场地的特质设计一个假象模型而进行观察、调查、走访。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满足功能和审美的要求,以及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以我们有限的感受和人生经验来设计我们的场地,并同时兼顾人体工学的范畴及一些人性化设施的布置。这似乎看上去是一种为站在使用者角度,以使用者为本的所考虑的设计过程。场地的个异性及使用者的个异
9、性会引导我们设计出多元化的景观作品。但我们从来没有切身的去感受和分析,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当作使用者在我们所设计的空间中是如何完成一系列的我们所需的行为过程。 2.2 苏州河滨水空间的使用者 5通过对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调查,了解使用者最真实的情况。 概念的界定 使用者:本文做指的使用者,是有一定的限定范畴。特指在使用苏州河的滨水空间的人们。 使用者行为:使用者在苏州河滨水空间里所做的一切满足个体所需的行为过程。 使用环境:苏州河市区段 23.8 公里区域带状公共开敞滨水区域。这里主要的观察点为:光复路靠近曲阜路河岸二侧;新湖明珠城、大上海城市花园前居住区开放绿地;康定
10、路、苏州路“蝴蝶湾” 、 “蝴蝶湾二期” 。这些空间都直接与苏州河沿河堤岸相衔接,无其他建筑分割。 使用时间:以自然天为单位,早六点到晚八点的时间区段,使用者停留在滨水空间的时间。 以上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要素的定义,将确定了所研究对象的数据范围。 2.3 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需求 笔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了“现场考察”法,对苏州河滨水空间进行了彻底的探查。我的研究场所,不是办公室、不是实验室,而是研究对象所在的真实的环境。也就是苏州河的滨水景观带。由于笔者身处其中,感受很多真实发生的事件,有很多亲身体验。我把“现场考察”法分解为二种形式。第一种叫做“深入性观察法” ,就是以使用者的身份,与环境
11、中的其他使用者进行沟通交谈,参与他们的活动,主动了解他们6的体会和感受。第二种我叫做“旁观性观察法” ,即以完全旁观者的身份默默的观察使用者的行为,使用者不被打扰,在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往往也是最真实的。 通过对工作日及非工作日的、不同时间段的“现场观察法” ,我收集了大量使用者在苏州河滨水空间的活动内容,并根据他们的行为举止反馈,总结了如下使用者对此空间的需求: 停留等待需求:人们往往是在空间附近办理琐事,或是等人,会就近选择一个适宜的场所完成需求。等待行为有坐着、站着、靠着、也有来回走动的。 短暂性需求:通常人们会选择某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地点进行碰头,然后到达下一个地点。或是此
12、地只是人们顺路经过的一段空间,通常大家会选择快速的通过,基本不做停留。 休息需求:人们进入此空间时,因为体力或外界环境影响,会做短暂的休息停留。或是特意到此空间,选择进行长时间的休息停留。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坐着为主,偶尔也有在较宽敞的座椅上躺下休息的。 运动健身需求:这也是相对需求比较大的一个方面。可分为二个大类。一种是相对活动空间比较固定的,例如舞蹈和各种健身操、太极拳、球类运动(羽毛球等) 、素质类运动(跳绳、高抬腿等) 、特定的健身器材场所;另一种是空间相对比较灵活的有散步、慢跑、轮滑、滑板等。 文化需求:利用滨水空间相对安静的区域进行读书、看报、写作、画画等,偶尔也有学生写作业以及成年人
13、在用笔记本电脑等处理个人事7务等。 娱乐需求:一种需要相对安静的场地空间,如垂钓、拍照、放风筝、打毛衣等;一种为相对比较热闹的,例如练声、唱歌、弹奏乐器等。 游憩陪伴需求:在天气晴朗的日子,以带小孩进行室外活动和带老人晒天阳聊天为主要人群。通常都表现为多名同伴一起进行群体性活动。也有个体活动,多数以欣赏景色为主要目的。 卫生需求:主要表现为扔垃圾、果皮等杂物,熄灭烟头、吐痰。并对自己所触碰的东西(栏杆、座椅)以及自己所携带的物品表现出不希望弄脏。 生理需求:主要指生理排泄(大小便)以及其他突发性的需求。 安全需求:一种为为环境本身的设置的安全设施,例如深水边要加防护、台阶高度适宜,雨天地面防滑
14、以及危险区域提醒等。一种为环境外的使用者给予的安全需求,防止偷盗、遭到侵犯等。 人宠和谐需求:一方面以使用者为主导的带宠物在空间中活动,例如遛狗、遛鸟等。一方面使用者看到空间中的流浪动物主动给予温饱和关爱。 交往需求: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群居生物,需要与另外的人群沟通交流产生共鸣。一种是与熟悉的使用者在空间中进行交流沟通。另一种是与陌生人进行交流。良好的空间能促进使用者更友善、惬意的与人交往。 健康需求: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需求,呼吸新鲜的空气,看到绿色的植物以及其他对身心有益的需求。 8视觉审美需求:对于一些雕塑、构筑物及植物等一些景观要素,使用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加以评定,对追求美的认知有一
15、种渴求。并希望有更整洁的环境,更宜人的空间。 展示需求:有些人们播放音乐、言语大声还有进行自我拍照和其他吸引人注意的方法,都是现代社会大家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使用者的需求 晾晒需求:一些周边的居民会把被子衣物等物品拿到空间中晾晒,虽然影响了其他使用者的视觉需求,但也体现了一部分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尊重关爱需求:在室外空间中,大家都希望被人尊重关爱,体现在即使在公共场所个体都希望有私密空间不被打扰,突发紧急状况希望被关心关爱,与他人产生碰撞和摩擦能够道歉及和平解决,对流浪汉、乞讨者产生怜悯等。 宣传需求:居委会普及消防安全常识,也有安装宽带等服务设施的人员在此进行宣传推广,方便其他附近
16、使用者及时得到讯息。 饮食购物需求:在滨水空间较长时间停留的人就会有饥渴饥饿、购买所需物品等需求,人们首先会开始在空间内找便利店和零售商店,若找不到会选择距离最近的地方进行。 采摘需求:人们看到有果实的植物,总想去采摘品尝,看到美丽的花朵也会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占为己有,这也是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 92.3 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需求等级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在 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17、这为本文研究使用者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对人的需求本性做了如下五个层次的分类: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吃穿住行。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包括心理和物质上有安全保障。不会有偷盗、抢劫等危害人身安全的困扰,并在物质上有所谓现在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障。无后顾之忧。 (3)感情上的需要。 一是在社会团体交往中有与人融洽的关系和期望得到别人的
18、互助、肯定和赞许。二是在社会团体中有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 一是人们在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承认,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二是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10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等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感觉对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快乐和实现的意义。马斯洛认为这些人类的需求不是平行的,而是呈金字塔型由下到上排列的。生理上的需要为最底层的需求,其次是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将马斯洛的这种需求的本性运用到景观空间当中,这便体现了游憩者也就是使
19、用者本身对景观空间也有着类同金子塔型的基本层次需求和相对高级一些的层次需求。 2.3 苏州河滨水空间使用者需求与空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需求的比较,我们发现有些需求是必须的。也就是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所提出的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之一必要性活动。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我们才会称它为滨水景观空间。这些需求是:停留等待需求、短暂性需求、休息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例 1:短暂性需求。母亲接了刚刚下课的儿子,并买了东西,想要快速回到家中。沿江的绿道对比狭窄的机动车道是他们步行的首选,如果没有这条步行道,他们也不会进入滨水空间。这种现象成了苏州河滨水景观最常见的现象,沿河步道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正常的步行道。 (图 4 短暂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