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摘要:本文对师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情况提出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师范教育; 改革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
2、t in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本身,而且对国家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逐渐提高,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日新月异,都深刻影响着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趋向,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行业乃至义务教育的发展,因而了解师范教育的问题,提出
3、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对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2中国师范教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属上海南洋公学于 1897 年所设的师范院,并首次录取了师范生 40 人。而真正开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是 1902 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师范馆开设 14 门课程,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给予师范生优厚的待遇。 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师范教育初步创立了师范教育制度,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1908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成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始自成一体。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师范教育令和师
4、范学校规程 ,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一种轻视师范教育的思想,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日益减少,除北京高师和北京女高师外,其余高师后来均改为综合性大学或给大学的学院和系科。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遭到破坏,师范教育开始萎缩。 建国以后,师范教育进入了崭新阶段,也面临了曲折的发展。1949年,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仅 12 所,在校生 1.2 万人,在校生数占高校学生总数的 10.3%。1952 年在在全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中,师范教育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此后几年是,教育都获得了一定发展。文革期间,许多学校被迫停办、撤销、合并,整个师范教育事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5、1978 年 10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 ,阐述了发展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在文件精神指导下,1979 年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就由 14 所猛增到 102 所,到 1989 年则发展到 183 所,基本实现3了一个地区(市、州)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到 2001 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达到 210 所,在校生 135.04 万人,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经过后期合并、改制、调整,截至 2009 年,我国共有高等师范学校 189 所,在校生约 183.34 万人。 (二)招生制度的发展困境:生源质量不高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人才的主要途径,生源质量则是师范教育的第
6、一道关卡,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传统而言,生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主是录取成绩和学校志愿率,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生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也出现了变化。笔者以为,师范教育的生源受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体因素包括学生本身的录取成绩、志愿等,客观方面则受到包括国家录取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综合影响,面临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从志愿录取率来看,第一志愿录取低,调剂生所占比重大。 从客观因素来看,国家录取政策、社会价值取向也对生源质量有一定影响。如自 2007 年起,教育部逐步将师范类专业纳入提前批录取,而提前批的降分激励手段,直接影响到生源质量,而从访谈来看,一部分学生更
7、是在不了解提前批的情况下填报,抱着“多一次机会”的心态,主观上排成为师范生。另外,对优质生源来说,不愿报考师范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价值普遍向于引导其选择具有经济潜力或政治前途的专业,而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一直较低,尤其是教师的政治地位并无明显优势。 (三)培养制度的问题解析 41、师范教育的师范性问题 师范教育的根本在于师范性,然而,自 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后,我国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除传统的师范类高等学校,综合性高等学校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中教育学院也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
8、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师范性作为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却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驱动下,师范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等纷纷向综合院校发展,忙于脱掉师范“帽子” ,逐渐削弱师范性。另一方面,综合高校办师范教育,虽然在学科专业上有其优势,适应了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师范性却后天不足。2、师范教育的教学问题 教学是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师范教育实际上是要培养“双专业”的人才,但就目前来看,师范教育的教学过程并不十分理想。 第一,课程设置。宏观上看,以专业为中心,学科本位严重,教育类课程总学时所占比例偏低,且课
9、程单一空乏,内容陈旧,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联系不密切。微观来说,专业课、公共课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内容庞杂,专业课缺乏师范性和针对性。 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前,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推进较快。但是,我国部分高5师院校的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灌输式教学,启发诱导相对较少,反倒落后于这些中小学。教学手段又由于资源建设不足,经费缺乏,硬件投入不能满足教学现状,有效教育软件资源匮乏等原因没能改善。 第三,教育学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真切感受教师生活,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它是由大学带队老师、中小学指导老师、师范生三者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10、然而,我国师范教育实习总体发展差强人意: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和不足,如学习基地严重匮乏、实习时间安排过短、实习流程流于形式、实习计划不够周全、实习评估不尽科学等。 (四)师范教育的就业挑战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主要采取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师范学生被推向市场,逐步形成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方式。高师生脱离政府就业政策保护伞被完全推向市场之后,高师院校或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降低,就学的高师生也开始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就业去向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高师生进入“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师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他们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专业素养来加
11、大自身就业竞争砝码,但带来了更多问题。 高师生的就业挑战首先来自于师资市场的开放。教师岗位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制度后,师资市场向社会全面开放。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之下,伴随近年来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的不断提升,许多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员也瞄准教师行业,纷纷积极报考教师考试,并有意识地培养6自己的教师素质。同时,由于非师范生和社会人士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相对比较扎实,思维比较开阔,综合素质等也不逊于师范生,甚至高于师范生,因此,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他们,从而对师范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岗位的逐步相对饱和,就业前景的不乐观,很多高师生转投其他就业相对比较容易的热门行业,如辅修第二专业
12、或者各种证书的考试给自己就业增加筹码。当然,这一类高师生中,一部分是由于某种原因就业压力所致,一部分却是由于自身志向和兴趣点不在教书,从而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还有一部分,则是就业政策的现实挫伤。 在就业政策上,师范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虽然师范生已进入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但就业却却常常碰到“仅限本地生源”的尴尬,就业选择权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应聘成为教师,除需具备教师资格证外,还需参加一次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但对于同类型的教师岗位,不同地区的政策和要求均有差异,师范生往往疲于备考,无形中增大了就业难度。 三、对于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从国内外师范教育发展趋
13、势和我国师范院校的现状来看,师范教育虽受到质疑和冲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培养教师的主要途径,而我国师范院校在层次、水平、区域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应该结合师范院校的差异,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7首先,部属师范大学可以向综合性的研究大学发展。由于部属师范学科性强、学科门类多,基础厚实,条件成熟,可以转成为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将教师教育作为主要功能而非唯一功能,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要具备应对教育改革变化的能力。办学基础好、水平较高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主导场所。一方面,坚持培养
14、教师的办学方针,能够应对部属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 “在重视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支撑,加快提高师范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此外,要注意加强同中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各方面深度合作,加强与其他大学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三,省属一般本科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要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着重培养中小学老师。我国部分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人才紧缺问题,一般本科和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可针对地方经济的特殊情况,制定相符的培养目标,着重培养一批对口的中小学教师,满
15、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此类高校也应该加强与综合性大学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办学活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二)保存师范性,切实推进培养方式改革 首先,保存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中,应明确其自身定位,明确开展非师范专业的目的在于弥补师范院校学术性的不足,通过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非脱掉“师范”8的帽子。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则应立足长远眼光,不能因为师范教育“不赚钱”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师范课程,在师资上引进优势的教育学科教师等。 其次,在教学方面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当前对对师范学习的要求。第一,课程设置上,应密切联系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完善
16、教科书的编制,改革陈旧的内容,提高针对性。第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当注重形成学习共同体,提倡启发诱导教学;增加教育设备投入,使教学手段现代化。第三,教育实习上,通过政府层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保障足够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学习时间让学生真切感受教师生活;加强学习监督评估机制,形成大学带队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指导教师三们一体的学习模式,将学习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逐步贯彻实施实习支教、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学习支教工作。 (三)改善就业环境 首先,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引导优先的、有志向从事教育的师范生去农村和偏远地区教书,以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平衡发展。从政府
17、层面调整就业政策,保障一部分优质师范生不转投他行。 其次,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通过制定可行、可操作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规范教师认证制度,修改和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法规改进资格考试;规定教师资格证的有效年限,通过再审核等方式持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增强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健全和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法规体系。 9(四)进一步推广和改进免费师范生政策 2007 年师范教育试点恢复免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映,一些优秀学生被吸引进来,但是,部属院校进行免费师范教育试点,在政策上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免费师范生虽然在校期间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但其必须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
18、订协议,毕业后一般要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如果违约,除了要缴清在学期间费用外,还得缴纳违约金。笔者访谈的同学纷纷表示免费师范生政策限制过多,尤其服务年限太长,不会选择报考,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免费师范生,可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比如缩短服务年限。 2011 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分配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教育部要求确保免费师范生的教师编制,但有的省份部分中小学处于超编的状态,而免费师范并不自带编制,于是部分免费师范生则必须面临“无编”的尴尬处境。同时,由于原则上要求免费师范生回原籍就业,一些想跨省就业的学生认为这是“最大瓶颈” ,这一问题若不解决,恐会影响今后的免费师
19、范生招生。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入学后重新进行了自我定位,改变了从教志向,于是违约与妥协中徘徊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应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免费师范生就业中的有编有岗,要将原则上的回原籍服务与跨省服务就业灵活处理,在培养环节中则应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保持志于从教的志向。 四、结论 10纵观我国师范教育发展 114 年,其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变革的历史。随着纲要的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愈发重视,师范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师范教育必须保持极高的敏感性,适应教育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符合人才标准和有助于义务教育发展的师资,找到关键性的问题症结,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