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银行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及监管建议摘 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断创新,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加强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建议,如: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切实加强对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落实内部监督检查,加强授信后管理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信贷类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在信贷规模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表外信贷类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灵活性强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从某省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情况来看,至 2012
2、 年 6 月末,五家行各项贷款余额15578.3 亿元,较年初增加 861.2 亿元,增幅为 6%;表外信贷类业务余额 6621 亿元,较年初增加 907 亿元,增幅 13.3%。从授信产品来看,增长较快的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6 月末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808.9 亿元,较年初增加 450.4 亿元,增幅 33.2%;信用证余额 1692.9亿元,较年初增加 231.8 亿元,增幅 15.9%。从业务量来看,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快速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均有所积聚,截至 2012 年 6月末,五家行的表外业务垫款合计为 8
3、.07 亿元,较年初增加了 3.79 亿2元,增幅达到了 88.8%。 一、商业银行表外信贷类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贸易背景不真实的问题。与贸易相关的表外业务实质上是银行凭借自身资信为企业贸易提供的支付便利和融资便利,一旦此类业务缺乏必要的贸易背景真实性,银行就会失去对业务关键环节的控制,风险也就随之而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贸易背景不真实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检查中发现此类问题也较为普遍。如有的不法分子以虚假公司名义办理业务,利用关联关系开具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并办理贴现,套取银行资金;有的以低比例保证金获得高面额的承兑汇票;有的甚至伪造贸易合同或者增值税发票,手段繁多,不一而足
4、。在近两年对辖内大型银行的序时检查中,发现了多例贸易合同内容与企业营业执照范围不符、票据在贴现后资金回流到出票人等问题,贸易背景真实性明显存在问题。如某公司在 A 行办理银行承兑汇票 4 笔 4000 万元,背书转让后,该公司一经销商持此 4 张票据在该行办理了贴现,贴现资金入账后,先转入贴现人在 B 行的账户,当日又从该账户转回出票人账户。 国内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一样,为买卖双方解决了在付款和交货上的信任和风险问题,但相对于银行承兑汇票来说,对贸易背景的审查较弱,单据性较强,审核的重点在于单证一致、单单一致、表面相符;相对于国际信用证来说,国际信用证多是凭附有货运单据的汇票或仅凭货运单据付
5、款的信用证,包括可以作为物权凭证、象征货物的提单,国内信用证涉及的贸易由于多采用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在单据的种类和真实性上不如国际贸易,如没有类似提单的物权凭证,货运合同也较为3随意等。现场检查中也发现,部分行开立国内信用证时存在对贸易背景审查不严,致使客户融资资金回流基础交易对手的问题。如 C 行为某公司开立国内信用证 1 笔,金额 5000 万元,从资金流向看,其中 1200 万元流向该公司法人代表;1000 万元流向该公司的关联企业。 (二)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资金挪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用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证方式进货并完成销售,将应支付货款的资金挪用他处,严重的甚至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者
6、做开证保证金,循环开票或开证,放大融资杠杆效应。借款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将贷款资金与承兑及贴现相结合,恶意套取银行资金,从商业银行本身来看,分支行可以利用承兑及贴现的信用放大功能来调节存贷款规模以及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通过作假实现考核目标。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层面,甚至还存在银行经营者与企业互相串通,循环开票的情况。上述情况下,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损失将成倍放大。检查中也发现,部分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业务时,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融资资金管理、控制不到位,致使银行资金被挪用。如,D 行向某企业授信 2000 万元,用于进口开证,2011 年由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未达预期,加上企业产品价
7、格大幅下降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在后续销售资金回笼后,该企业非但未用已回笼的货款偿还银行信用证垫款,反而汇给 F 行用于开证保证金,继续扩大融资杠杆,直接导致银行还款来源落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三)集团性企业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现场检查发现,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等管理企业之间,存在依托关联交易,利用表外业务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甚至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由于集4团性企业内部关联交易普遍存在,银行很难识别其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往集团企业主要是在国内贸易中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达到上述目的,近几年这种行为有跨境发展的趋势,一些跨国集团通过设立在国外的贸易型子公司,利用国际信用证等方式套
8、取银行信用、获取汇差收益。如某化工企业为获取银行信用,先后注册多个关联公司,形成了关联企业集团,随着该集团业务的发展,集团内部关联成员之间相互担保、重复贷款问题突出,整个关联企业集团信用快速膨胀。在 2012 年上半年,该集团内部关联企业在辖内多家银行仅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的融资金额就超过 3 亿元,后因主要子公司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使整个关联企业集团的贷款风险集中爆发,形成承兑垫款近 2.5 亿元。 (四)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表外信贷业务主要和贸易有关,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对表外业务影响较大。一是货物价格下降风险。如在即期信用证业务中,如果货物到达后在本地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卖货的损失甚至超过保证
9、金的情况下,商家极有可能放弃货物,不再付款或者货到后商家仍要货,但损失过大导致商家无力付款。二是质押物价值风险。除货物本身价格外,由于表外业务多采用存货质押,一旦存货价值大幅下降,就会增加企业质押物的变现困难,对商业银行造成直接的冲击。如某企业为当地最大的化纤原料、化纤和纺织产品的加工集散中心,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因此当地银行纷纷介入,并批量办理国内信用证业务,由于该企业上游产品产能的 60%为国外控制,定价权亦为几家海外巨头掌控,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下游化纤企业不景气,企业价格无法转嫁,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对当地化纤企业及银行业均造成了沉重的打5击。 二、加强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管控的监管建议
10、 (一)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表外信贷类业务的发展有利于丰富银行产品,加深银企合作,增加银行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银行信用弥补了企业信用的不足,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融通。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良性发展对银行和企业来说是双赢局面,但是部分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增加业绩,盲目甚至违规发展业务,既浪费了银企资源,又带来了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的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辩证关系,切实杜绝为提升业绩而忽视风险甚至制造风险的短期经营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表外信贷类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表外信贷类业务时,必须严格审查企业授信
11、的真实用途,一旦发现贸易背景存疑,如授信资料虚假、申请用途不符合企业经营范围、增值税发票存疑、信用证相关单据虚假等,应立即停止办理业务。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表外信贷类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检查力度,严防企业利用开立无贸易背景的票、证融资,甚至将银行资金用于房地产、股票、期货等投资热点领域。 (三)落实内部监督检查,加强授信后管理。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信贷类业务风险的防范,除了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和严格的贷款审查,还要关注授信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是否出现企业资金链紧张、抵质押物价值下降等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内企业经营也普遍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授信
12、后管理,定期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了解商品价格、抵6质押物价值的变化,密切监控企业资金流向,严防循环开证、开票行为,确保银行资金安全。 (四)改善考核机制,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表外信贷类业务的部分违规行为,往往是经办人员为了完成考核计划,为了业务发展、客户维护等原因实行的,这也导致了部分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银监会前期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应根据该指引,进一步健全完善自身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正确指导,同时对屡查屡犯的违规问题严肃处理,达到举一反三和系统整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若愚.银行资金表外循环加剧的原因、影响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1, (12):86-88。 2马洪达,于珊.浅析表外融资的类型及形成J.财务与会计,2010, (8):31-32。 3万国才.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武汉金融,2010, (9):43-44。 4张艳花.关注信贷资金的表外循环-解析票据融资乱象J.中国金融,2011, (18):88-91。 5赵蕊.表内资产表外化,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起航J.银行家,2011, (1):91-93。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