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狮山大沟工程地质摘要:随着我县狮山镇地处城区,交通方便,社会经济发达,粮食和烤烟是地方财政支柱,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烟产量,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建设根本。为解决狮山灌区有水但放不到水的现实问题,县有关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进行实地踏勘和调查研究。 关键词:概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武定县狮山镇位于武定县东北部,地处北纬 25542604,东经 1020510216之间,南北长 38km,东西宽约 4km。 狮山镇地处城区,交通方便,社会经济
2、发达,粮食和烤烟是地方财政支柱,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烟产量,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建设根本。完成狮山大沟的全面防渗,尽量减少狮山大沟的险情,保证农田按时灌水,是加强狮山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狮山大沟是狮山镇发展的命脉,它的正常与否直接关乎该镇几万亩农田的灌溉。历年来狮山大沟由于施工质量、坡降和地质等原因,几乎年年出现险情,每出现一次险情,就需抢险修复资金 10 至 20 万元。狮山大沟由于当时施工时国家只补助水泥,石料及砂及工程施工全部由受益区投工投劳完成。由于当时管理不善,上工的群众又太多,工程质量根本无法保障,最后施工虽然完工,但最终质量没有达
3、到设计要求,为工程以后的运行留下了隐患。该工程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当时支砌质量差,渠道渗漏严重,据实际测算,有一半的水在半途损失了。狮山大沟年设计输水为 725.8 万方,按此计算,每年在输水过程中水量总损失达到 363.4 万方。 这条渠道地处半山腰,地势较高,下面就是密集的村庄,出现险情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条大沟的安全与否关乎狮山镇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狮山灌溉区历年来由于维修费用过高已经如不付出,濒临破产的境界,为此完善和解决狮山大沟的供水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保护大沟下游村庄的安全,狮山大沟的防渗问题已经迫在眉睫。2.工程地质分析 2.1 构造与地震 本区地处云南高原中北部
4、,处于康滇地轴南端,滇中径向构造带和云南山字形结构构造脊柱复合部位。本区紧靠径向构造带的罗茨易门断裂带(发窝中干河断裂带) 。为活动性深大断裂。该大断裂带倾向西,倾角 85以上。受其影响及压缩,压扭性断裂褶皱发育,岩石破碎。受该断裂的影响在渠道附近发育着狮山断裂和其它的一系列的次生小断裂,为此该段渠道的地层情较为复杂。 小江断裂带为主要地震活动带之一,且划为 63/471/4 地震危险区。据历史记载,自 886 年到 1973 年 8 月,该带发生破坏性地震 32 次,震源深度 1030km。昆明地震大队预测,今后 100 年内均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14.4 次,鉴于以上情况,该区为 7 度
5、地震烈度区,水工建筑物按 7 度地震设防。 2.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 本区分布元古界灯影组(Zbdn) ,奥陶系红石崖组(O1h), 侵入岩的黄斑岩。本区分布元古界灯影组(Zbdn)的泥岩、灰岩,奥陶系红石崖组(O1h)泥岩、页岩为软弱岩组;侵入岩的黄斑岩;第四系冲洪积(alplQ4)砂、卵、砾石、砂壤土及残坡积(eldlQ4)砾质粘土,为松散岩组。 2.3 水文地质 区内各类含水层(组)均有分布,地下水类型齐全,但地势高,切割深,大气降雨补给量少,赋存条件差,开采利用价值不高,含水层(组)的富水性主要受岩性控制。 3.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1 主干渠地质条件 3.1.1 取水口 取水口
6、位于石门坎水库坝脚下的恕德村下侧,海拔高程 1820m,附近有泉水溢出,长流水不断,全部为第四系河床冲积层的砂砾石层。 0+000-6+620 段:该段主要地层为元古界灯影组(Zbdn)的泥岩,产状 20030。该段地形坡度 20-30,渠道所过地段大多基岩出露,属于基岩稳定段。 6+620-12+260 段:该段主要地层为元古界灯影组(Zbdn)的泥岩,产状 20030;第四系残坡积层为紫红红色粘土。该段地形坡度 15-30,渠道所过地段大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第四系残坡积层扰动后容易发生滑坡,所以建议该段在设计时残坡积层厚度大于 3 米,地形坡度大于 20 度开挖深度大于 3 米的地方应设置
7、盖板,然后全部回填。 12+260-19+500 段:该段主要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红石涯组(O1h)和汤池组(O1t)的泥岩的地层,产状 18018。该段地形坡度 10-15,渠道所过地段大多基岩出露,属于基岩稳定段。 19+500-21+290 段: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红石涯组(O1h)和汤池组(O1t)的泥岩、砂岩的地层,产状 18018;第四系残坡积的紫红色的粘土层。该段地形坡度 15-20,渠道所过地段全部为第四系残坡层覆盖,大多数地段渠道走向垂直于地层倾向,属于斜坡不稳定段。 21+290-22+000 段:该段主要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红石涯组(O1h)和汤池组(O1t)的泥岩的地层,产状
8、 18018。该段地形坡度 10-15,渠道所过地段大多基岩出露,属于基岩稳定段。 3.2 新建保山箐隧洞工程地质 该段渠道原来顺山而过全长 1600 米,为此本着经济和方便管理在此次方案选择时采取开凿隧道的方案。该隧道位于保山箐村后,渠道里程为 10+840-10+950 段,全长 110,该的主要地层为侵入岩的黄斑岩,地表全部被第四系残坡层覆盖,残坡积层厚度 2-3 米,进口地形较陡,全为系四系残坡积覆盖,出口段有黄斑岩出露。出口段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部份地段埋深不够,但由于山箐两边地形较陡,所以建议做全封闭处理。工程地质评价:进口段:8M,黄斑岩,中等风化,坚固系数 23 级。洞身段:87
9、M,黄斑岩, ,弱风化,坚固系数 34 级。出口段:18M,黄斑岩,中等风化,坚固系数 23 级。 岩层走向与隧洞轴线夹角 24,整段地质情况较好。隧道埋深326M,无不良地质现象。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黄斑岩:饱和抗压 60108Mpa,坚固系数 1.53.0,软化系数 0.510.71,磨擦系数f=0.75,内磨擦角 3545。 20+260-20+660 滑坡段:该段全长 400 米,渠道走向为 265-289。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汤池组(O1t)的泥岩地层,产状 18018;第四系残坡积的紫红色的粘土层。该段地形坡度 15-20,渠道所过地段全部为第四系残坡层覆盖,该地段渠道走向垂直于
10、地层倾向,且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近,属于斜坡不稳定段。 该段历年来都在滑动,平均下滑速度为水平 1.5 米/年,垂直 0.6 米/年。为了确保该段渠道的安全,查明地质情况在该段渠道的 2+360 和2+500 处各布设了两条垂直于渠道走向的地勘剖面,在现渠道线上 5 米,下 3 米的地方各布置了两个浅井。经浅井资料分析,该段基岩深度在渠道以上为 3.3-3.6 米,该段基岩深度在渠道以下为 4.3-4.8 米。浅井下的基岩较完整,基岩上部有明显的滑动痕迹,粘土层有平行于渠道走向的垂直裂纹。 经以上资料分析该段为残坡积层滑坡,为此需作处理,根据浅井资料该段残坡积层的厚度为 4.8-3.6 米之间
11、。建议该段渠道为避开滑坡全部放置于基岩上,上面加盖板,并回填。 21+080-20+160 滑坡段:该段全长 80 米,渠道走向为 265-289。地层为古生界奥陶系汤池组(O1t)的泥岩地层,产状 18018;第四系残坡积的紫红色的粘土层。该段地形坡度 15-20,渠道所过地段全部为第四系残坡层覆盖,该地段渠道走向垂直于地层倾向,且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近,属于斜坡不稳定段。 该段历年来都在滑动,平均下滑速度为水平 1.5 米/年,垂直 0.6 米/年。为了确保该段渠道的安全,查明地质情况在该段渠道的 21+120 处布设了一条垂直于渠道走向的地勘剖面,在现渠道线上 5 米,下 3 米的地方各布置了一个浅井。经浅井资料分析,该段基岩深度在渠道以上为 3.3米,该段基岩深度在渠道以下为 4.3 米。浅井下的基岩较完整,基岩上部有明显的滑动痕迹,粘土层有平行于渠道走向的垂直裂纹。 经以上资料分析该段为残坡积层滑坡,为此需作处理,根据浅井资料该段残坡积层的厚度为 3.3-4.3 米之间。建议该段渠道为避开滑坡全部放置于基岩上,上面加盖板,并回填。 4.结论 整条大沟地质较为复杂,由于渠道渗漏严重,使渠道在运行时大多数基础都处于饱合状态,对渠道的稳定极为不利,以致该条渠道年年都有滑坡产生。因此从渠道运行安全的角度来说渠道必须进行全面防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