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摘 要:为了弄清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对贵州省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贵州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却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49-03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关系其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也是关系贵州省及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贵州省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吸纳和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因素。本文分析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状 (一)贵州省工业化发展现状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财政税收的重要源泉。工业化是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
3、过程。它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自 1950 年起,虽然贵州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持续增长,实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扩张。 2011 年贵州省人均 GDP 为 16 413 元,按照中国购买力平价 1 美元等于 3.45 元人民币,折合人均 GDP 为 4 547.39 美元,剔除 19822011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55%,贵州省 2011 年人均 GDP 为 1 280.95 美元。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多国模型进行判定,贵州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其他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发展阶段。例如,石培新(2011)分析认为,与全国相比
4、,从总体水平衡量,2009 年贵州工业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六至十二年1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极弱及工业总量太小等2 。 (二)贵州省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发展步伐有所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以 2012 年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20072011 年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为分别为 29.2
5、5%、30.7%、32.1%、33.81%和 34.96%。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城镇化率从 30%提高到 7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贵州省 2010 年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低 15 个百分点3 。其主要原因在于: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工业基础薄弱,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不利于城镇化发展;贵州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城镇化率低等。 (三)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步得到了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逐步形成了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发展格局,农产
6、品市场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4 。作者等(2012)5 运用标准值测算方法,选择参考杨万江、徐明星农业现代化测评的研究成果6 ,选用当中的相关指标,对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20002011 年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总评分为23.39、23.10、24.21、25.61、26.67、29.34、31.46、34.29、37.72、40.77、43.15 和 46.78,其得分均低于 50 分。根据杨万江等的研究结果,当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总得分低于 30 分时,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而当其总得分为 3050 分时,则是属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由此判断,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
7、其发展水平还不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导致其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农业经济结构不高和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等。 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贵州省是典型的农业省份。2011 年全省 4 238.4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 3 551.18 万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 83.79%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粗略地以年末农业户藉人口减去年末乡村常住人口来估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量,估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从 2000 年的 285.75 万人增加到 2011 年的 1 294.94 万人。从转移增长
8、率上看, “十一五”期间,2006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 618.35 万人,2010 年为 1 210.17 万人,年增长率为 18.28%。 “十五”期间,2001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 267.94,2005 年为 383.22,年增长率为 9.36%,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几乎是“十五”期间的转移率的 2 倍。 “十一五”期间与“十五”期间相比,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加速趋势。 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 从理论上分析,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
9、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因素的总体作用下,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增加趋势。但是,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是如何的呢?因此,作者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将通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与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广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义,即包括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和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贵州省的实情是流动的农村人口远远大于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因此,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定义,当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以当期的年末户籍农业人口减去当期年末常住人口进行
10、计算。当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当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当期年末户籍农业人口的百分比,记为自变量 Y。工业化是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7 ,也是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过程用工业对 GDP 的贡献份额进行反映,记为自变量 X1,代表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城市化率来进行衡量,记为自变量 X2。将采用作者等(2012)利用杨万江等开发的测评体系所计算得出的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结果作为衡量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记为自变量 X3。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贵州统计年鉴 。直接数据和统计数据(如表 1 所示) 。 (二)结论与分析 1.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
11、与工业化率之间线性关系假设不成立。其一元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为:Y=-1.794791X1+89.24738,t 值分别为-0.685377 和0.868570,R2=0.044867。说明贵州省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贵州是农业大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工业化水平一直都不是很高。这说明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小,工业化的发展对本省劳动力的吸引作用不是很大。相反,其他工业化程度发达的省份吸纳了绝大多数贵州省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 2.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与城镇化
12、率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为:Y=2.736325X2-57.19513,t 值分别为 15.87994 和11.84835,R2=0.961857,F 值等于 252.1725,DW 值为 1.3083。方程系数和统计值都通过了检验,说明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贵州省城镇化的进程是相互关联的。当城镇化率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将提高 2.736325 百分点。许多文献研究表明,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户籍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使得城市化进程小于工业化进程,只有很少部分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进入城镇。从上页表 1 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贵州的城镇化水平
13、小于工业化水平。但是,城镇化却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也是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268475X3-21.69581,t 值分别为 25.14132 和13.07935,R2=0.984426,F=632.0862,DW=1.455178。当农村现代化得分值每增加 1 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将提高 1.268475 百分点,说明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有着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政策建议 根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本文
14、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重视城镇化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贵州省城镇化建设与全国水平相比较还较低,仍属于乡村型社会。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差异。根据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城镇化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劳动力转移、市场需求和城乡产业分工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贵州农业现代化水平。 2.进一步提高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
15、,推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的农业、规模化的农业。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劳动力加快转移的背景下,要科学规划,发展符合贵州资源条件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针对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趋势及贵州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充分发挥贵州的农业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在构建高效、低耗、具有较强竞争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同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 3.贵州省在提高
16、工业化水平的同时,注重相关政策的配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实现省内就地转移。贵州省正在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在促进二产上带一产、下促三产的同时,特别是在促进一产的产业化和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 石培新.从贵州工业化现状看“工业强省”的必要性N.贵州日报,2011-06-08. 2 徐筑燕.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M.贵州: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77. 3 李兵.贵州城镇化率低全国 15%N.中国经济时报,2011-06-08. 4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 (3):144-148. 5 葛菁华,董景奎,胡勇,等.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测评与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13). 6 杨万江,徐明星.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 张聪群.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6, (5).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