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市西溪路整治工程景观设计摘要: 该文以杭州市西溪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论述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意在通过道路景观体系总体布局、道路景观界面控制及空间利用、道路植物及特色种植引导与沿路建筑立面特色控制等,来提升道路景观在城市整体景观中的效果。将西溪路打造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人文景观 ; 山水相依;城景交融 ; 生态道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Hangzhou city Xixi road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ity r
2、oad landscape design intended by the overall layout, road landscape system of road landscape interfac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space, road plant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cade features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road landscape in the overall landscape in the cit
3、y. The Xixi road into: “life roads become visibl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King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city scene blending; ecological roa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 中图分类号:TU2 一、引言: 依据西溪谷区域的控规,规划西溪路两侧地块将重新整合开发,区域交通进行梳理。规划西溪路(古墩路至天目山路)全线拓
4、宽至 40 米,并在道路南侧控制 10 米绿化带,整体“提升景观效果,加强交通能力” 。整治后,西溪路将定位为城西主要干道,分流部分天目山路的过境交通、对外交通的同时,服务道路两侧,收纳沿线地块出行交通。随着西溪谷建设的积极开展,西溪路的配套整治已迫在眉睫。 二、项目背景及概述 杭州市西溪路(古墩路天目山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规划西溪谷区域,全段西起天目山路、东至玉古路,处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风景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势北低南高,是杭州市区西部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 三、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5、四、设计构思: 结合城西地理特征和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为主线,充分发挥植物在造景柔化硬质构筑物,遮挡工程创伤等方面的功能,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 ,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 ,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 ,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经过对西溪路现场多次反复勘察研究,对西溪路综合整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 、西溪路综合整治中,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 2 、如何将西溪路
6、南侧绿化景观带和远期规划相结合从而形成连续性的带状景观廊道;3 、城市形象在西溪路上如何体现; 4、如何处理好各条道路上的景观视线廊道,并且将山体景观纳入以后的视线空间中; 5、西溪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沿线名人事迹、市井故事、古代王侯将相的传说和遗址颇多,但现在已经保留甚少,本次整治设计中如何将道路现状的历史碎片提取为节点并融入本次设计的绿化景观带中是个问题; 6、设计中如何将规划沟渠合理的纳入本次景观设计中; 7、如何处理 10 米绿化带和现有地块之间的高差衔接; 六、设计定位 设计遵循安全、实用、新颖、美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依据对西溪路现状问题的分析和对规划的理解,本次设计将西溪路定位
7、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 七、设计手法 1、以仿生态自然手法将截洪沟弱化为景观溪流融入景观带中,并配置水生湿生植物及大小景石,从而将西溪路景观形成有山有水的自然格局。 2、以拟自然种植手法对乔灌木进行搭配组合,视线上穿透林下丰富的地被绿化景观空间向山体景观延伸,局部采用绿化进行对建筑物和绿化线外不和谐视线的遮挡。绿化上主要强调视线渗透、景观渗透、绿化渗透及绿化遮挡的景观设计理念。实现道路及西溪路南侧绿化带的规划长远性与可持续性。 3、运用中国传统造园中多种手法,如障景(极目所致,嘉则改之,俗则屏之) 、串景(以截洪沟化身而成的景观溪流是为串线,将沿线山、水、植物等串
8、成为山水西溪的格局) 、对景(对沿道路交叉口,对山景的强化和两侧绿化的重点营造是为对景)再之利用点景、借景、夹景等手法对西溪路景观带进行设计。4、根据道路绿化的管理难度,本设计做到低维护的科学绿化配置及景观设计。 5、设计中用丰富的地形设计处理,使绿化带内地形起伏与山水之景共融。 八、景观区段设计: 西溪路景观根据两侧规划用地及现状用地进行系统分析,可分为三个大的区段,分别为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为留下古镇现在生活的场景补充,作为古镇就具有历史有其自豪的过去,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又不可脱离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该段设
9、计中主要通过几个节点空间的强化点明留下古镇曾有的繁华历史和曾有的名人事迹,如留下历史商业街入口节点,通过牌坊、景观墙和围和的树池,规定的空间范围来强化小镇阡陌理坊中过去生活的场景,景观墙上记载着历史的痕迹。 该段位于西溪路最西端,是进入城市的西入口形象,种植上主要通过规则式种植方式为主,以银杏、梅花作为基调树种,讲究道路植物景观的肌理连贯,设计注重夏景的茂盛、秋景的华美和早春的绚烂。通过绿化景观的强化设计体现西溪路的门户形象。 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含有杨家牌楼、法华寺、金鱼井、五义士等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丰富的历史给本段景观设计带来了创作的灵魂,沿线景观主要结合截洪沟、绿化的种植及
10、地形的塑造从而形成有山有水的景观格局,中间布置历史节点提升区段历史的文化性,如杨家牌楼节点、五义士雕塑、法华寺指导性节点等。 该段从百家园路到紫金港路,南侧大部分为农居点,也兼有部分工厂,企事业等,绿化设计注重植物的色彩变化与视觉效果,展示的氛围是活泼、休闲、具有欢快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段落而突出不同的特色植物。 本段道路改造原行道树法国梧桐保留,变为机非隔离带内大乔木,人行道上种植香樟作为行道树,绿化以水杉、香樟、银杏竹林等间隔种植作为背景林,前景以桃树、桂花、紫荆等花色叶植物为主,增加花的覆盖率,营造“绿树红花”的效果。 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本区域从紫金港路到古墩路,设计中突出卫匡国墓
11、节点,其他区域以山水自然为立意。蜿蜒的溪流加之漫山的桃花,营造浪漫的山水之境。本段现状主要为正大青春宝集团,与西溪路东段相联,展示现代、具有动感的氛围,植物根据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布置,草坪、水生、湿生植物、背景乔木大乔木的科学搭配,创造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本段道路改造延续前一段特色,行道树采用香樟,绿化设计结合景观节点设计,背景林采用香樟、无患子、女贞等,对青春宝集团形成有利的遮挡,前景种植桃花、桂花、梅花等小乔木,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色彩感,增加截洪沟边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只要采用千屈菜、水葱、花叶芦竹等,采用自然丛植的形式种植,增加景观的自然、野趣。路侧地被采用草坪为主,林下适
12、当自然种植芳香的含笑、开花的春鹃等; 地被采用宿根类草花及藤本地被:美人蕉、花叶络石、花叶蔓等以丰富种植群落。 九、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杨家牌楼节点: 杨家牌楼原名为石人坞,是城西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现作为西溪景观大道旁的主要社区,同时又是通往灵隐景区的主要观光步行区域。 杨家牌楼节点,保留利用现状牌坊重新组织空间形态,将其作为西溪路上的一个标识性空间,强化区域感,并在此设计一道特色景观墙,上面可刻载历史故事。周边整合地形,强化绿化组团,使整个节点体现优美的具有历史感的标识性空间。 留下历史商业街节点 留下历史商业街位于留下镇区段,留下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商业街主要从事古玩交易,里面水系交错,
13、具有较强的水乡特色,节点上保留现状牌楼,整合空间形态,增加 3 道特色景观墙体,利用节点空间内有限的范围设计三个可休息的特色树池,强化节点上的空间视觉形态,体现浓厚的古镇氛围。 部队节点: 该节点位于七三零二五部队对面、硬骨头六连展览馆西侧,节点采用挡墙消除高差,层层跌落,挡墙采用高低错落形式,富有动态感,象征军人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挡墙上利用刻字形式,记载相关军人的动人事迹及烈士的英勇伟迹,以此来缅怀逝去的英魂,同时也意在表现军人的伟大。 殡仪馆节点 该节点位于现状殡仪馆区域,节点采用高低错落的挡墙和层层的地形高差,结合水系和植物的配合,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结合的景观空间,同时通过节点空
14、间的强化弱化道路侧殡仪馆的影响。 十、结语: 设计将西溪路定位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以“隐于山、洇于水”为景观主题。本次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对周边用地性质,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 ,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 ,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 ,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作者简介: 裘海索(1981-) ,男,浙江台州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现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交通分院工作 熊菊红:女,江西新余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现在上海汉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