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作文汇总【5 篇】“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城市更美好百姓更幸福 初夏的鼓楼,满城绿意。清凉山、狮子山山峦含翠,虎踞路、中山北路梧桐树郁郁葱葱,滨江风光带、明城墙风光带、外秦淮河风光带景色怡人。一边是公馆林立、蔷薇盛开,仿佛置身民国的颐和路,一边是挺拔秀美、500 强企业云集的世界第七高楼紫峰大厦,一边是记忆斑驳、风韵犹存的明代城墙、石城景象,一边是锣鼓喧天、激情澎湃的龙舟比赛,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完美交融。 早年即到鼓楼工作,与鼓楼结下不解之缘。每次重回鼓楼,都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触。鼓楼的历史美景、人文底蕴始终那么让人陶醉和
2、品味,鼓楼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巨大变化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几年前,凤凰西街周边还遍布老旧小区,道路狭窄,沿街店家招牌凌乱。不足两公里长的凤凰西街,藏了百处违建,平均每 20 米就有一处违建,被沿线居民“诟病”多年。南京青奥会期间,鼓楼大力推进河西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汉中门大街等道路重点打造,改造出新住宅楼宇。如今,街道拓宽、违建拆除,中海凤凰熙岸、龙凤玫瑰园等高档小区入驻,沿街特色小吃林立,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美食的绝佳去处。 几年前,外秦淮河鼓楼段还因累年河道淤积造成汛期淤泥上翻,环境设施与苗木品种老化陈旧,滨河景观与城市环境和商业空间脱节,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大为降低。如今,通过
3、外秦淮沿岸风光带改造工程,沿岸老旧建筑全部焕然一新,沿河步道贯通,沿岸绿意盎然,水质得到改善,搭配河道夜景亮化,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成为周围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场所。 几年前,原下关棚户区还以集中了全市 40%的危旧房而闻名。到处是低矮密集的棚户,互相紧挨,都能听得见邻居家的咳嗽、吃喝、吞咽声。新鼓楼不但将原来两区民生政策全部拉平,更是大力推动滨江商区建设,如今,华能南京滨江总部基地、深业滨江创新总部基地、等项目如火如荼建设,中冶、恒大、世茂等国内名企业齐聚,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航运服务聚集区和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产业核心发展区。 几年前,鼓楼沿江岸线还工业、码头、仓储、船坞聚集,杂乱无
4、序。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留下“城不见江,江不见城”的世纪遗憾。两区融合后,鼓楼滨江风光带建设进入快速通道,如今通过实施江堤改造、园林景观建设、道路桥梁和码头整治等工程,滨江鼓楼段已华丽变身长江岸线的特色长廊。串联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海军医院、和记洋行等修旧如旧的建筑,3 公里岸线处处皆风景。 这些变化,根源于所有鼓楼人对首善幸福的执着追求。1998 年鼓楼区提出以服务为核心的“首善之区”定位,确定“三服务一争创”的工作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2011 年区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把“争创首善之区、建
5、设幸福鼓楼”作为新时期鼓楼发展主题,并制定富强鼓楼、创新鼓楼、品质鼓楼、和谐鼓楼四大战略。从首善到幸福,始终体现的是把为人民谋福祉、造福百姓作为核心目标的发展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历届鼓楼领导集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负重攀登、敢为人先,接力传承“首善之区、幸福鼓楼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各项工程建设,让鼓楼街巷、道路、小区院落的面貌和环境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居民才能够更好的亲近、观赏和感受城市的历史和美景,才能够享有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最近,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鼓楼,要求鼓楼全面落实高质
6、量发展根本要求,在推动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建设“首善之区、幸福鼓楼”上迈出新的时代步伐。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期盼,也是全体鼓楼人的共同期盼和责任。相信鼓楼一定能够更好抓住这一轮南京发展的机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上续写辉煌、再攀高峰,为全区人民幸福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建宁路上故事多 我在南京已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就参与了南京的一些重大项目的论证立项,对建宁路的变迁也是历历在目。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机会,讲几段与建宁路有关的往事。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建宁精神” 建宁路过去只是一条紧邻铁路的小路,因长江大桥通车、
7、火车站东移,1968 年进行了初步拓建,仍不适应城北交通的需求。1984 年,为了解决南京长江大桥南口至玄武湖新火车站的交通阻塞困难,市政府决定采取“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以区政府为主,组成了建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包拆迁安置、包工程质量、包建设工期、包工程投资”的承包责任制,从 1984 年 3月开工,仅用 9 个多月时间就全线建成通车。共完成沥青路面 65900 平方米。路基采用了厚 30-40 厘米石灰土,路面采用了厚 15 厘米黑色混合料,总厚度 45 到 55 厘米,人行道面积达到了 22450 平方米,路幅拓宽达到 40 米,地下管线 6120 米,筑路质量有了大的提升。这种
8、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开出一条路来”,并建成了当时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中央门立交桥的空前速度和改造举措,被誉为“建宁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久久传颂。 二、九十年代的“抗洪精神” 从 1991 年到 1998 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金川河、城河路直至沿江,年年成为防汛重点。为了彻底解决汛期险情,1997 年 2 月,我和林连宝副区长、张克勤主任率队赴京,多次到铁道部求助。在商谈过程中,我方一再说明建宁路沿线多系铁路系统的单位和宿舍区,铁道部给予资金支持,在武汉等市也有先例。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时任铁道部领导韩抒滨、傅志寰、盛光祖、王昭成等同志的支持,拨付资金 2400 多万元,
9、与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的资金共计 4300 多万元,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了金川河防洪墙,长江下关段防洪墙,成功抵御了 1998 年特大洪水。温家宝、邹家华、周小川等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来视察防汛工程,1998 年 9 月 24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通讯铜墙铁壁锁龙王,高度评价南京的防洪工程,称之为“新时代的抗洪精神”,我也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防汛抗洪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彰。 在建造金川河防洪墙时,还发生了“如何坚持设计标准”的事。长江南京段最高水位是 1954 年的 10.22 米历史最高记录,1998 年的最高水位达到 10.14 米,当时金川河防洪墙为了“保险”起见,西堤砌得比金川河长平桥栏
10、杆还要高 20 厘米。我早晨 7 点从桥上路过,见到这种不科学的做法,立即与防汛指挥部商量,将西堤刚扎成的钢筋毛坯,降低了 20 厘米,达到了“能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标准。20 年过去了,这一防洪工程每年都发挥了作用,对环境也没有带来负面影响,改变了“堤高桥低”的不合理建筑结构。 三、市场建设的金光大道 从 1995 年起,建宁路建成了“市场一条街”,东头有金桥市场、玉桥市场、钢材市场、电子产品市场,中段有鑫桥市场、装饰市场、灯具市场、厨具市场、鞋类市场,西头有惠民桥市场、白云亭市场、粮油市场等,“市场兴区”发挥了振兴地方经济的作用。惠民桥市场的澳洲大龙虾、江苏大闸蟹、福建海鲜、盱眙小龙虾
11、生意兴隆,向西辐射到马鞍山、芜湖、合肥等地。仅大闸蟹一项,旺季每天销售近百吨。建宁路东头的金桥市场、玉桥市场虽然受到中央门长途汽车站搬迁的影响,至今仍每天人头攒动,买卖兴隆,成为南京市场建设的一个标杆。 四、文化旅游的历史文化长廊 在建宁路西端,自 1997 年起,先后建成了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标志天妃宫,展示出海上丝绸之路最高规格的文物明成祖朱棣撰写的天妃宫碑。建成了新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铸成了迎庆 1997年香港回归的“警世钟”,上面的 500 多字铭文是由我撰写后经省市批准铸在钟上的。2001 年,又建成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阅江楼,后又复建了仪凤门城墙和城楼。如今,这一楼、一碑、
12、一寺、一宫、一门,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历史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包括免购门票的参观者),每年毛收入数千万元(有两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购门票),为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一处可供研究考察的实地,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最长古城墙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增加了“水包城、城包山、山包楼”的胜景。所以,建宁路也是文化历史旅游的一大名胜,外国朋友也都纷至沓来。 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四十春秋人生巨变 清晨推开窗棂,一缕明媚的春光照射进来,直抵心田;放眼望去,楼后的草坪绿意葱葱,几株桃树上已有艳丽的桃花盈满枝头;那棵玉兰树上满是圣洁的玉兰花,一股股别样的馨香扑鼻而来。走进公园,映入眼帘的尽是五彩缤纷的
13、花的海洋;特别是那宛如星辰的迎春花,以弱小的身躯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让人顿生怜爱。一纸素笺,一笔凝香,穿越悠悠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回想四十年的过往,总有几多感慨涌上心头。春风吹绿了杨柳,阳光里饱含着思念,一季韶光妖娆了锦瑟流年。满含诗意的春天,犹抱琵琶半遮面,羞涩里流露着无限的兴致,温柔里饱含着奔放。拾几枚春天的花朵,裹进我久远的故事,轻轻地放进飞翔的春风里,飘向遥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天,与如今的春天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就拿“衣着”来说,那时的人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上,每个人衣服的颜色、式样几乎都是中山装和蓝、灰、黑色及军装,女人们很少穿裙子,即使有着裙装的,也
14、都是些布料做的格子或花色裙子,除非在大城市里,可以见到旗袍或其他高档面料的裙子。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做衣服要拿着布票去买布,虽然布很便宜,但老百姓普遍生活拮据,一般都在过年前才去买些布料给孩子做新衣裳。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衣裤和鞋子,几乎都是依靠母亲的双手做成的。那时的每家每户都是五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大都靠父亲一人工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其生活的艰难。加上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紧俏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什么粮票、布票、肉票、副食票,就连买个自行车也要凭票。 在那个年代里,有一句流行语叫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是人们的衣着。在平常人家,一件衣服要轮流让几个孩子去穿
15、,到了最后就是补丁摞补丁了。我的青少年时期,身上的衣服常常是紧绷的,那是为了节省布料,在做衣服时严格按照量衣的尺寸进行裁剪和缝制的。在“文革”时期,学生们是清一色的军装、黄胶鞋、黄挎包和军帽;成年女人很少化妆、烫发和穿裙子,如果有人烫了发,化了妆,又穿着鲜艳的裙子,则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是要受到批评教育的。自改革开放以后,受港台的影响,喇叭裤、牛仔裤、西服、高跟鞋等新潮的事物随风而起,铺天盖地而来。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与两位朋友到北京旅游,遍访名胜古迹和繁华闹市,大开眼界。回来后不久,我就烫了发,身着西服,去某大城市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很是出了一回风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
16、了大解放,生活得以改善,服饰从禁锢走向开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到了八十年代,时髦的男青年一边跳着霹雳舞,一边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后来,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犹如清风一样,一股一股地席卷着华夏大地。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超短裙超短裤,在九十年代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如今的人们,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衣橱,大人的、小孩的四季衣服应有尽有,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出来一些衣服放进捐衣箱,然后再去买新的衣裳。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在三四十年前,家里拥有冰箱的人家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家都在自家院子里挖一口窖,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土豆和萝卜。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住的是两间平房,一间是卧室,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另一间是厨房兼储物室,在房头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地窖,里面放的就是萝卜、土豆等过冬的蔬菜。远不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随时都可以吃到,南方的水果也同样可以买到。 在我的少年时代,常常与母亲一起去粮店买粮油,有时还要走很远的路去古城的粮店购买。那时每个人每月只有二十八斤粮和三两油,我和母亲推着自行车,带上粮油本,到粮店排队开票;然后持票领取白面、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