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政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摘 要:政治学学科建设应在遵循规范性、理论指导、结合国情、实践性的原则基础上,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建设,在政治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政治学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完善政治学学科建设,促进政治学人才培养。 关键词:政治学学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88-02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研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建设研究” (02011006) 作者简介:魏惠萍(1976-) ,女,河南许昌人,教师,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在社会科学中,政治学是
2、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而社会体制的深度变革,也引发了部分潜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值得学界对其进行理论探讨,也为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课题。而普通高校的政治学学科建设,多是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高校扩招的现实需要才开始的,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如何科学地加强政治学学科建设,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学人才,已成为政治学专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原则 政治学学科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在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导上,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
3、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社会政治实践发展的要求,对于社会政治现象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共产党领导的理论、政治发展的理论,都是我们构建政治学理论体系、进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所在。 2.科学性原则。政治学是按照学术活动固有的规律来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揭示国家政治活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就是要强调政治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守学术活动的固有规律,就是要坚决抛弃那种把政治学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性要求,形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学科体系。 3.结合国情原则。政治学在
4、中国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毕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要研究国外的政治学,借鉴和吸收国外政治学的优秀研究成果,特别是要将中国政治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作出与中国的实际相符合的分析,要从中国政治现实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中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进行对策研究。那种不分时间、地点、条件,把外国的政治学理论,教条式地拿来应用,把具有中国国情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概念化、公式化的做法,是不可能搞好政治学学科建设,更不可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 4.实践性原则。任
5、何一门理论如果不与现实紧密地相联系,它就会失去生命力。而政治学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就最为密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社会实践性原则也是构建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看,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政治学进行科学研究、并纳入学科体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政治学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分离,促进他们之间应有的沟通与合作,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内容 就普通高校政治学学科建设来说,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从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新特点进行建设。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新特点主要有:政治学
6、理论的研究范式将有所转换,逐步形成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本土性特征的政治理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逐步丰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导下,分析、批判、借鉴吸收西方政治分析的角度,并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分析方法体系;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得到更大的重视,政治学的基础性研究将会继续取得进展;在此基础上,政治哲学的研究成为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政治哲学中对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效率的专题研究将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从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新变化进行建设。当代政治学学科体系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政治规则、政治责任、权利政治、选举政治、政府基础、社会利益群体、政治社
7、团、非政府公共组织、社区政治、全球化、公共政策、公共组织变迁等会成为新的分支研究领域。政治学的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融合,产生了一些交叉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伦理学、地缘政治学等;而经济政治学、数量政治学、治理政治学、制度政治学等交叉学科也逐渐形成。 3.从全球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建设。全球化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影响涉及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人权和公民政治权利、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调整,及其所产生的政治效应,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协调,社会体制结构性调整和政治管理,权力结构的调整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政
8、治学学科建设中,必须重视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和发展,必须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相互促进,在理论研究中寻求新的空间,在现实研究中寻求新的发展资源和理论支持。 4.建构完整的政治学课程体系。当前,政治学学科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诸多问题,而政治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学科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政治学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与评估体系,科学设置专业课和专业必修课,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更新、变革。除了重视基础教育,突出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和其他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
9、熟悉从事国家、政府实际管理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操作规程。 5.提高政治学学科队伍的水平。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需要大量的现代政治管理人才,作为政治人才资源的支撑,这对普通高校的政治学学科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普通高校的政治学学科建设既要注重学术型,也要注重教育型。学术研究和教学要突出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不仅在教学中把对热点问题研究的成果引进课堂,还要重视地方性、区域性研究成果的课堂化。在教育方面,突出现代政治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人才的培养,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这要求我们首先围绕做强学科,提高队伍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大胆地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提升
10、教师层次。 三、政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政治学学科建设对于政治学人才培养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高中等学校、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政务活动、政务管理、政策调研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政治学高级专业人才。为此,政治学学科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为学生提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政务活动、政务管理和政策制定所需要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1.政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政治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有效性能够通过政治学人才培养的水平得以体现。政治学学科建设
11、通过依靠自身的师资力量,加大科研力度,努力争取在本学科内占据较为前沿的研究地位,进而将这种学科知识的领先性转化为课堂的具体教育资源,把先进的学科理念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一学科中。因此,高水平政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政治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最终体现,而所培养政治学人才的知识储备及业务水平的高低,更是能够直接反映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2.政治学学科建设是政治学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尽管高校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具备综合性知识储备的人才,但这些人才能否快速适应社会则成为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试金石,而这种对社会的适应性,却能够从政治学学科建设当中得到保证。此外,政治学学科建设能够确保高校所培养的政治学
12、人才在知识储备及综合素质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知识的储备状况及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工作。有效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体系,不仅可以确保高校在该学科的理论发展当中具备前沿性的能力,而且也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培育出适应环境的政治学人才,最终确保人才价值的顺利体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完善政治学学科建设,促进政治学人才培养。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完善政治学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总的来说这些措施有:首先,构建较为完善的政治学学科管理体制。高校应对政治学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不仅要在师资队伍当中按学历、职称、年龄等形成一定的层次,而且应推选出学科带头人,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学
13、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同时,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其次,创新高校政治学人才培养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因此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适时的创新,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推进政治学学科建设及人才的培养。最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在培养政治学人才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操作技能与方法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为以后顺利步入社会提供相关的经验。因此,高校的政治学学科建设应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相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查索霞.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2 张英魁,朱晓梅.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J.中州学刊,2008, (1). 3 崔华前.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基于对 31所高校政治学学科建设现状的调研J.政治学研究,2010, (5). 4 朱丽,袁荣鑫.浅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3, (13).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