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36080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向城镇汇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对盘锦市的城镇化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盘锦;城镇化;地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盘锦市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辽宁省西部沿海的一座新兴石油化工城市,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及造纸原料基地。建市以来,盘锦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目前,盘锦市的城镇化率达到 65.96

2、%,城镇化发展在辽宁省排名第 6 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向城镇汇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甚至造成了地质灾害。 1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特征 盘锦市是 1984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北岸、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下面从人口、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三个方面研究盘锦市的城镇化发展特征。 (1)人口特征 建国时,盘锦市的前身盘山县总人口仅 29.09 万人,城镇化率为6.43%。1972 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开始快速增长,至 1984 年建市时总人口达到 92.13

3、万人,增长了 2 倍,城镇化率为 31.97%,增长了近 4 倍;截止 2010 年,全市户籍人口 139.2 万人,与 1984 年比增长了 51.1%,城镇化率达到 65.95%。 (2)产业结构特征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盘锦市经济主要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1952 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85.6:6.4:48.0,1978 年为31.4:58.8:9.8,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改革开放后,盘锦市提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市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转变。在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 2008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0.2

4、:72.5:17.3,农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3)地区生产总值特征 建国初期,盘锦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工农业总产值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只有 1 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盘锦建市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幅度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 1952年的 3480 万元,增加到 2011 年的 1140 亿元。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盘锦市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 3 个阶段:(一)1949-1978 年,缓慢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 (二)1978-1984 年,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结

5、构向多元化发展,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辽河油田促进了盘锦的地方经济发展,城镇人口比重迅速增加。 (三)1984-至今,持续快速发展阶段:自盘锦建市以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持续快速增长。 2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盘锦市所处的特定的环境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地下水环境方面,包括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下咸水入侵。 1、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降落漏斗 盘锦市区及城乡供水主要开采第三系地下水,为孔隙裂隙承压水。建国以来,随着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下水开采量的需求逐

6、年增大,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已形成多个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其中较大的两个地下水降落漏斗是胡家明化镇组漏斗和盘锦市大洼县馆陶组漏斗。2011 年漏斗面积 29.87760.5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 28.4644.03m,与上年同期比较,明化镇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呈下降趋势,下降了0.53m,而馆陶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呈上升趋势,上升了 1.17m。 目前上第三系地下水开采以疏干弹性储量开采为主,呈非稳定开采状态。明化镇组在盘东形成的水位标高10m 的漏斗比原有的相同水位标高的漏斗范围界线外移量很小,但漏斗中心向西北偏移约 2km。馆陶组水位标高25m 漏斗中心基本没有变化,但范围由原来局部分布至

7、现在已连结成一体,基本分布整个工作区,特别是兴隆台、大洼、田庄台三个局部小漏斗,下降速度非常快,平均下降速为 23m/a。 2、地下咸水入侵 盘锦市西部、北部地区地貌单元属于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过渡带,且是农业主要产区。第四系地下水是该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六十年代以前,第四系地下咸淡水界线比较稳定,西部地区以石新东郭以西新立屯大羊圈子一线为界,西部为淡水区,东部为咸水区。北部地区咸、淡水界线分成两段:西段以丁家窝堡畜牧场南甜水农场南新立屯大黑鱼沟胡家农场园林一线为界北部为淡水区,南部为咸水区;东段以永红村大仓屯北三道梁子南大麦科一线为界,北部为淡水,南部为咸水。东部地区以赵家

8、沙岭尖台子一线为界,界线以西为咸水区,界线以东为淡水区。 60 年代以后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及地方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淡水需求量也日益突出,先后在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建立了石新水源、沟帮子水源、高升水源,开采第四系地下淡水。大量开采地下淡水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形态,促使咸、淡水界线向淡水区推移,以石新、大荒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咸淡水界线普遍比上个世纪向淡水区内移0.52km,西部咸、淡界线以石新西内移速度最快,内移了 14km。淡水咸化主要表现在氯离子和总矿化度浓度增高,例如石新镇地下水矿化度从 1998 年的 124 mg/l 增加到 1225 mg/l,氯离子从 99.2 mg/l 增

9、加到938 mg/l。说明咸水已经发生了入侵,原有的淡水体已有少部分转化成微咸水,而原来的微咸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 3 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咸水入侵的原因 (1)开采布局 局部地段开采布局不合理,井群过于集中,井间距小、开采密度大。分布过于集中,使井间相互干扰,造成水头降落过快,单井出水量降低,增加能耗,取水成本增高。盘东明化镇组水源开采漏斗中心动水头达45m,兴隆台馆陶组开采漏斗中心动水头达 70m。部分地区明化镇组、馆陶组含水层开采密度,开采量过大 。 (2)取水地段 个别明化镇组地下水开采井位靠咸水体太近,由于淡水开采破坏了咸、淡水压力平衡,导致咸水界面向淡水体内侵,甚至引起咸水体沿开

10、采层位快速混入促使淡水咸化,开采井及水源报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水文地质恶化问题。 (3)成井结构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清,取水层位、水质结构、富水性不明,致使井深、井径、止水部位、过滤器结构、取水设备选择不够合理,出现局部水质恶化、单井出水量小,水井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 4 结论及建议 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而这些地质环境问题同时也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或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1)严格控制漏斗区地下水的开采量; (2)开辟新的水源地,减少漏斗区的地下水开采量; (3)合理调整用水布局,将集中开采调整为分散开采; (4)对于深层地下水开采漏斗,

11、应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和地表水源,以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 (5)采用人工回灌的方法,进行人工补源,防止超采漏斗; (6)加强用水科学管理,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李勇.加快辽宁城镇化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12,02:34-38. 2候强.辽宁省城镇化道路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316-321. 3于虹,陈学军.推进辽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J.辽宁经济,2012,03:14-17. 4周园,马廷玉.“十二五”时期辽宁区域发展战略探讨J.辽宁经济,2011,08:18-20. 5王宝民,李劲,为田华.辽宁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判断、路径与政策J.社会科学辑刊, 2010,6:140-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