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林局 2018 年度工作总结及 2019 年度工作计划一年来,区农林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会议精神,突出发展粮油、莲藕、巴药、特色养殖、品质果蔬等产业,助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现代林业重点县”等荣誉称号。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统筹发展支柱产业 1.优质粮油。全区粮油播面(复种)104.2 万亩,其中水稻 26 万亩、玉米 18 万亩、小麦 20 万亩、红苕7.84 万亩、马铃薯 6.5 万亩、杂粮 2.84 万亩、花生4.99 万亩、油菜 18 万亩,总
2、产 36.1 万吨,实现产值10.21 亿元。2.品质果蔬。新植爱媛 38、春见等柑橘类水果 1.5 万亩,新建蔬菜基地 4.6 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5 万亩(复种),实现产值 5.1 亿元。3.特色养殖。出栏青峪猪 0.72 万头、巴山土鸡 16.81 万羽、南江黄羊0.4 万头,在柳林镇新建食用蛙和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各1 处。 (二)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1.巴药。在渔溪镇、柳林镇等乡镇新植川明参、白芷、防风等巴药 2.4 万亩。2.莲藕。在柳林镇、下八庙镇等乡镇种植莲藕 2 万亩。3.水果。在青木镇、关公镇等乡镇发展柑橘、桃、梨为主的特色水果 3.75 万亩。4.养殖。全区共出栏生猪 56
3、.8 万头、商品牛 2.7 万头、商品羊 5.84 万头、商品禽 185.23 万羽、商品兔 22.5 万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1 个,种养循环示范区 2 个;改(扩)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1 处,新建养殖园 2 处,新增渔业水面 0.5 万亩,全区规模养殖比重达 55%。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实施“九大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 5 万亩,义务植树 260 万株,退耕还林 0.3 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4 万亩,管护国有林 1.41 万亩、集体公益林 14.4万亩,新建工业原料林 1 万亩、林下产业基地 0.6 万亩、木本油料基地 0.62 万亩,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 7 个,发
4、展林下种(养)植 8.2 万亩,“飞防”蜀柏毒蛾 8.4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0.2%。 (四)重点发展融合产业 建成万寿村等休闲农业专业村 3 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 个、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 2 个(莲藕产业融合园、芦笋产业融合园)、休闲农庄 2 个、农事体验园 3 个、采摘垂钓园 10 个、森林公园 1 个、森林人家 7 家、森林康养基地 1 个。成功举办秦巴农洽会暨西交会、“xx 芦笋节”、“葡萄采摘节”、“荷花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承办了“全省美丽渔村”“全市六大突破”“全市乡村振兴”等现场会,“一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工作举措 (一)科学规划布局,强化示范
5、引领 按照xx 区“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农业供结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 44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10 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及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任务,建油菜、小麦、水稻、玉米万亩示范区 5 个,建蔬菜基地 5 个,建成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16 个。 (二)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抓住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整体推进 27 个乡镇(街道)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 119 个贫困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131.02 万元,村均 1.39 万元,人均增收 9 元以上;新增流转土(林)地面积 2.1 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09 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 45
6、 个、家庭农场 11 个、专业大户 253 户。 (三)注重项目工作,增强带动能力 一是项目储备。下达项目储备任务数 14 个,65 亿元,完成 16 个,完成投资 37.01 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市区重点项目任务 14 个,已完成 13 个,滞后 1 个(芦笋冷链物流及深加工线因为纠纷未开工建设)。三是项目编报。编报中央预算内投资 11 个、省预算投资 2 个、川陕老区振兴项目 29 个、重大项目储备 21 个。四是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四川日好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蜜柚产业1 万亩、四川七彩农业有限公司建 2.5 万亩玫瑰基地,同郫县豆瓣、涪陵榨菜等企业发展订单辣椒、蔬菜 1 万亩;引进大北农集团、
7、诺恩宇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式发展生态养殖。 (四)强化质量认证,构建安全体系 大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战略,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健全“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新建益农信息社 135 个,推广特优农产品 41 个,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1 处,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 11 处,成功申报“xx 芦笋”地理标志。全区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 59 个,其中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 3 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 2.58 公顷、“三品”认证面积 1.8 万公顷、“一标”认证面积 2.6 万公顷,顺利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资格复审。 (五)聚力脱贫攻坚,扶贫成效
8、明显 一是产业扶贫。对 119 个贫困村分类制订了区、乡(镇、办事处)、村、户产业扶贫规划,将产业发展的品种、面积用图斑标注到田块,投放产业扶持基金 3570万元,2224 户贫困户借款 2193.8 万元,发展“四小经济”示范户 2000 户。二是能源建设扶贫。新建秦川牧业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 1 处,新建集中供气工 3 处,供气户数 270 户。三是科技扶贫。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592 个,培训人数 2.1 万人/次,入户指导 9105 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 530 户、新型职业农民 383 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 处。四是生态扶贫。建设林业扶贫试点示范村3 个,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康养
9、基地 2 个、区级森林康养精品村(点)2 个。五是驻村帮扶。认真对标达标脱贫攻坚任务,务实、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坚持物质与产业、精神帮扶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派驻 9 名驻村农技员到凉山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六)夯实发展基础,助推产业发展 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 1.5 公里,新增农机作业面积0.4 万亩、灌溉面积 0.18 万亩,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21 座,新增和改造提灌机械 130 台,新增农机动力 1811千瓦,新置农机 215 台,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共 16 个,高标准农田 3.61 万亩,农机化水平达到 49.1%。 (七)全面从严治党,狠抓责任落实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三会
10、一课”、“中心组学习”、“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教育活动 45 次,调整中层干部 11 人,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 17 份,开展行政执法 363 次、安全检查 46 次;大力整治“中梗阻”13 次,层层压实责任,压力持续传导,完善内控制度 8 个,强化廉洁教育 13 次,“三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顺利通过区委巡察和经济责任审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内生动力弱。劳动力缺乏,大量青壮劳力在外务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种田能手缺乏,以至于一部分农田撂荒。 (二)示范带动能力差。全区缺乏成规模、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三)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
11、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短。 (四)农产品同质化重。很大一部分农产品没有可比性,“xx 产”、“xx 造”凤毛麟角。 四、来年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我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目标任务 2019 年,计划粮油播面(复种)达到 104.3 万亩,新增 川明参、玫瑰为主的巴药基地 1 万亩,种植蔬菜23(复种)万亩。新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5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 2 个,新建田园综合体 2 个、休闲农庄 3
12、处、农业主题公园 1处,大力开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三星级”申报工作。新(改、扩)现代农业标准化基地 1 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 2.7 万亩、新修农机化生产道路 15 公里、实现农机总动力 32 万千瓦。全面完成人工造林任务,新增流转林地 0.5 万亩,新建林下经济基地 0.5 万亩,建成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1 个,森林覆盖率达到 52,全面推进全省现代林业示范县创建工作,新建脱贫攻坚林业专业合作社 4 个。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 15 个,改(扩)建种养循环示范场 10 家,新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3 个,年畜禽存栏 439 万头(羽),出栏生猪 52 万头、商品牛3 万头、商品羊 6.2 万
13、头、出栏商品禽 190 万羽,肉类产量达到 4.8 万吨,产值达 15 亿元。成功申报“三品一标”6 个,主动参与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设川东北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1 处。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280 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80 人。 (二)工作措施 1.坚持绿色发展,培育新产业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严格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田、林系统治理;按照点、线、片、带的空间布局搞好断带和稀疏低产基地的补植改造,加大芦笋、莲藕、巴药等特色基地(园区)的提质扩量;大力实施“双品牌”战略,积极开展申报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
14、,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纵深推进“两区”划定工作,坚持“产出来”与“管得住”两手抓,加强产供销有机衔接,全面提升“xx 产”“xx 造”的经济效益。 2.坚持深化改革,培育新主体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小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放活土地经营权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统筹开展国有林场、集体公益林等共营制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大力培育农场、牧场、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为我区农业领航助跑。 3.
15、坚持三产融合,培育新业态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和空间,推动农业旅游、康养、文创、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圈、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成巴高速乡村旅游示范带、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带,依托我区特色农业文化元素,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创意景观农业。二是充分利用川东北 it 产业园及电商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加工过程的深度融合和应用。三是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坚持高质量开展“丰收节”“芦笋节”“荷花观赏节”等活动,充分利用 pgs 运营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化联合体。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强化政策
16、性农业保险,逐步化解“怎么种”的阶段性矛盾,为“三产”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引领全区农业精品化、规模化、市场化。 4.坚持科技兴农,培育新动能 进一步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人才回引”“乡村振兴招才引智”等工程,充分利用“农技宝”“云上智农”等平台,开展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逐步突破农作物丰产栽培、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重大疫病及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瓶颈,将传统精细耕作、现代信息、现代物质装备等技术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小农户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推行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代种等生产方式,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工作
17、保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干部职工头脑,深入开展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践行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在全局上下形成争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排头兵的思想共识。 二是调优种养结构。严格按照“有机、循环、绿色、生态”“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扎实推进绿色农业“七大行动计划”,按照“一圈三园五带”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适当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三是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协调推进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农资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设。 四是夯实发展基础。统筹农业基础设施联网,坚持全域规划、集中实施、连片推进水、路、气、电、光、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业机播、机收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