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关系实证检验内容摘要:本文在笔者长期流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实证分析,阐明了独立中间批发商存在的必要性,其对缓解工商矛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进消费者福利的重要作用。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商品流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度合理、结构布局完善、产供销相互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互通顺畅的高效的商品流通体系。 关键词:生产商 批发商 零售商 关系 生产商与流通商之间的纵向关系 (一)纵向关系涵义 纵向关系指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价值链上的前后关系,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纵向关系与生产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不同,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生产商通常
2、能控制决定消费者需求的绝大多数变量;如果生产商将产品销售给零售商,零售商之间会相互竞争,而消费者则不会。 不同产业或不同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企业生产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等,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批发、零售等环节最终销售给消费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关系即纵向关系,其中,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称为上游企业,处于下游产业的企业称为下游企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结构有三个方面:一是上游制造商将产品销售给下游经销商,由经销商将产品最终出售给消费者;二是上游制造商的产品由两家下游经销商销售,这两个经销商围绕制造商的产品展开品牌内竞争;
3、三是两个经销商同时经销两个上游制造商的产品,上游两个制造商之间的直接竞争以及通过控制下游经销商展开的竞争属于品牌间竞争。企业纵向关系复杂多样,上游制造商和下游经销商之间有些是纯粹的短期市场交易关系;有的制造商则与下游经销商签订包括供货价格、批量等更为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的长期合同,有的实行纵向一体化。纵向约束(Vertical restraints)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签订的具有约束力的长期合同,包括产品售价、销售方式、销售区域等。纵向约束分为前向约束和后向约束,前者是指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约束,后者则指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约束。 (二)企业采取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和技术性
4、质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从经济意义看,流通企业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是交易的专业化提供者、生产者,它的产出直接表现为交换效率;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谋求生产的专业化利益。从技术意义上看,流通企业从事的各项交易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外部性;而生产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技术上属于“互补活动”各个阶段需要相互协调,生产领域里的各个阶段之间、各道工艺之间都存在时序、节奏、数量等方面的协调要求,某一环节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无法继续。 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性质差异造成了它们不同的规模约束和不同的扩张模式。生产企业规模约束主要在于组织成本递增,其规模扩张通常与垂直一体化有关。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在
5、交易成本、契约、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剩余索取权、不完全信息等概念基础上对垂直一体化做了详细的解释。流通企业规模约束主要在于本地市场容量限制,其规模增大通常表现为异地分店扩张。尽管流通企业难以通过垂直一体化进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但它可以通过品牌、统一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分店复制和分店控制。 纵向约束是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遏制竞争对手,提高潜在进入企业的进入壁垒,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如果不实施纵向控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会给对方造成损失,尤其会导致垄断企业的利润损失。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不考虑对对方的影响而存在外部
6、性。垄断企业通过纵向约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 模型依据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且互不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 0 均值、同方差的正态分布, 。 最小二乘公式为: 参数估计的无偏性及有效性: 模型的矩阵表示为: (二)Cobb-Dauglass 生产函数模型 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 Q:产出量,K:资本投入,L:劳动投入,:替代参数, 1、2:分配参数 (三)逻辑(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一般形式: 简化后: 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线性化估计: 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三和法”估计: (四)多元线性方程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7、方法 总离差平方的分解式: 若则拒绝原假设,原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若,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变量显著,反之亦然。 实证分析 为考察多因素对流通产业产出的影响,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构造影响流通业产出的生产函数, (变量定义见表 1) 。因此有: 选取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的数据资料作为横截面,将 2010 年的相关数据整理后用 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 从计算结果看,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Adjusted R-squared 达到0.96,且 F-statistic 达到 238.58,说明方程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所选变量也能有效
8、解释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因素。从回归结果看,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在影响程度和范围上有较大差距。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增加 1 亿元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能够带来 0.91 亿元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在 20%的显著水平下才发生作用,在 10%的显著水平下不发生作用。亿元以上交易市场的数量在 5%的显著水平下,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也不显著,但在 10%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我国零售业利润增长的驱动力已经从依靠劳动力驱动转向资本驱动,零售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 结论 通过对我国 30 个省市横截面数据和
9、 1998-2010 年时间序列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零售业来说,其利润增长的驱动力正在从依靠劳动力驱动转向资本驱动,零售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而批发企业则表现出其利润增长属于劳动与资本双轮驱动型,其中劳动驱动因素大于资本驱动。 第二,从时间序列角度看,批发商利润对制造商利润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零售商利润总额对制造商利润总额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批零比值增加、批发渠道的适当延长能够提高制造商的利润,提高流通效率。 第三,从横截面数据计算结果看,同样支持上述判断。即无论是以全部工业品为样本,还是以纺织、服装等日用工业品为样本,都证实了批发商利润与制造商
10、利润的正向关系,验证了批零比率的提高、批发商单位数量的增加对制造商利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批发与零售销售额的比值越大,越能促进经济增长。 批零结构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历史规律,批零关系的发展脉络是由批零对立向批零一体化方向演进的。批发与零售的主导权偏向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一方,当某个行业掌握了更加有利于控制市场资源的技术时,该行业在这一时期就掌握了主导优势。批零关系在流通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更大的变数,批零之间的最优比例结构并不存在,即使是在流通效率较高的欧美国家和日本,批零结构数值本身也存在巨大差异。日本是以流通环节多而著称的国家,但其流通领域出现了如下明显的趋势:制造商对批发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11、,相当一部分自设销售机构的制造商正在将其销售外部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制造商都愿意通过批发商帮助其扩大产品销售;零售商也显示出对批发商较高的依存度。 从我国批零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独立批发商及批零结构将趋向稳定,效率与成本将成为衡量批零结构合理与否的核心指标。环节数量是流通体系内部基于效率和成本均衡自发产生的变量,批零结构的合理度与绝对意义上的环节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它最终取决于批零两大环节协同运作的成本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龙龙.流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伍争荣.西方国家批零关系的演进及国有批发企业改革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1997(11) 3.2011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4.万典武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发商业.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5.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