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告诉我们什么近年来,经常听说有文艺名人猝死的事。其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对待工作或者职业;二是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压力和挫折。幸运和磨难相互纠结就拧成了我们的人生脉络,关键是当我们面临问题的时候,怎样把持住一个稳固的心理平衡点,这个点对每个人,无论名人、有钱人或是普通百姓都尤为重要。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试图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找这样一个人,他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为大家所熟知;二是有智慧,有能力居高临下地俯视人生,并且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足够的信息;三是事业有成,在仕途上辉煌过,而且不缺钱,或者有能力赚大钱;四是最好经历过大坎坷、大起伏。符合这几个条件的有一个人,他
2、就是苏轼。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经历,他是怎样的性格特点,其人格构成又如何等。 一、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州人(今都江堰) ,生于1036 年,卒于 1101 年,活了 65 岁。他的绘画是“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书法名列“唐宋四大家”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之首。此外,他还在军事、医药、建筑、水利、语言、音乐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苏轼经历了从宋仁宗、宋神宗、直到宋徽宗五个皇帝,这段时期是北宋因朋党之争、政治腐败而由盛及衰的过程。那个时候政坛的名人还是很多的,熟知的有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等。 苏轼 25 岁从政当官,先在陕西凤翔任判官,后出任太守、兵部尚书
3、、吏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廷命官,最高官居三品(宋代没有一品,二品都非常少) ,是一个首辅大员,如按现在论的话,应该属于政治局委员之列。可惜苏轼虽才高八斗,有宰相之才,却一再被政敌抓住把柄,在将近 40 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如给苏轼写一个德才表现,应该是这样:忠心可嘉,事业心、责任心强,工作勤恳、扎实,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有能力,有才华,工作实绩突出。为人正直,坦率、耿直,群众基础好,是一个好官。缺点:生活作风常出问题,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多名女子与其有染,不可重用。 纵观苏轼一生,其之所以为世人赞赏、喜爱,是因为他有两件终极装备:一是做事上率直务实,二是做人上大
4、度风趣。这也构成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特点。 二、仕途上率直、务实的“倒霉蛋” 先从苏轼早年的教育背景说起。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宋代一个大师级人物,苏洵和夫人程氏在子女教育上很有一手,苏轼、苏辙的成就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个故事,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 ,其中范滂传讲到范滂因反对宦官当政而遭通缉,他为不连累家人和朋友而主动投案。范母说:“你今天得与李杜齐名(李膺、杜密) ,死亦何恨?既有盛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范滂随后凛然走向刑场,路人不觉涕下。讲完之后,小东坡问程氏:“我长大之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怎么样?”程氏回答:“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母吗?”就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早年的苏轼培养了正直、刚毅、
5、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也为他在仕途的不幸埋下隐患。 苏轼在徐州、密州、湖州等地任职时,写了一些针砭时弊的诗作,如春天时看到农民无粮可食,在挖竹笋,竹笋好吃,但没有咸味。他写“春入深山处处花” , “尔来三月食无盐” ,原因是朝廷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还引用了一个寓言“奈何效燕蝠,屡欲争晨暝”来讽刺当政者。 这些诗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遭到弹劾。比如苏轼有一首写柏树的诗,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有人说了,这是大不敬,皇帝是龙,正当在位,应当说有龙在天才对,怎么能说在九泉呢?这事反映到皇帝那里,神宗说,苏轼是在写柏树,与我何干。但面对这么多大臣的弹劾,他必须做出处理,于
6、是把苏轼抓入大牢,开始审判。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 苏轼的妻子王氏、弟弟苏辙曾多次提醒他小心祸从口出,但丝毫没有办法改变他的秉性,连他自己也说:“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 王安石得势时,苏轼仕途坎坷,不足为奇。后来司马光等一些早期反对新政的同党当政,苏轼却仍然失势。看来,大师级的苏轼在政坛上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以致后来贾惇当权,他再次被贬,直至海南。 苏轼一路走来,仕途不顺,但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比如徐州抗洪、杭州建苏堤、改风俗救孩子等等。苏轼做事的风格可以归结为一个忠字,这个忠不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而是忠于自己。宋代朱熹解释忠字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做人做事始终坚持一份执着,
7、忠于自己的内心和良心,不做违心之人,不做违心之事,踏踏实实,尽职所能,就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苏轼离开我们已经九百多年了,当年那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已为世人忘记,但每当中秋月圆之夜,我们一定都会首先想起水调歌头中的那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想苏东坡之所以为大家喜爱怀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忠字。 三、生活中大度、风趣的“老顽童” 尽管仕途上不顺,但并未影响到苏轼乐观的性格,其热情、大度、风趣的生活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 一是朋友遍天下。苏轼的交友很广,有皇室成员、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尚道士等等。他在黄州时,据说有个村落人们极少往来,不爱言谈
8、。但苏轼闲暇之时,却与老农小孩玩的不亦乐乎。他曾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有个叫章援的人,是当年发配苏轼到海南的章惇的儿子。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真是世事难料,章惇却被贬到雷州半岛,儿子章援担心苏轼再以当年之道施之于父亲,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苏轼说:“已往者更说何益?海康地虽远,无甚瘴,我居之一年,甚安” 。以此安慰章援。对往日的仇人既能如此,此等胸怀还有什么放不下呢?我们的一生有太长的路要走,也一定会有许多的伤害和不公要承担,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如果把所有的不公牢记在心,紧抓不放,可能失去的永远是生活得释然和洒脱。 二是不为金钱所累。苏轼
9、做过高官,俸禄自然不少,而且挣钱对他来讲还是很容易的。当年徐州抗洪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并刻碑纪念,被贬之后,石碑沉入护城河。他遇赦后,后来的徐州太守突然想起此事,让人把石碑捞出,拓印一千余份,然后自毁石碑。据说光这些拓片就让太守赚了很多钱。由此看来,苏轼仅靠写字就能衣食无忧了。然而无论有钱与否,苏轼是绝不会为金钱所累的,而且物质上的贫富也未影响到苏轼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是善于与生活讲和。在人生经历大起大落时,苏轼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比如苏轼有一段写睡觉的文字:入睡之前,要不厌其烦地把被褥塞好,翻来覆去把四肢躯干安放妥帖,手拍被褥,直到把自己摆放舒服为止,身上若有发僵发痒,要轻轻推,细细揉,然后自言
10、自语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他是能够品出其中的趣味。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写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也写了一首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首词同样写在人生遇到大不幸之时,但相比之下,李后主的愁绪虽然写的很美,但总给人如刺在喉的感觉,国家都玩没了,还在说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因为此作,杀了李煜
11、。苏轼的赤壁怀古读来之后,总感到有一股气,自丹田而发,经脊椎直至头顶,这是一股大气和豪气,经历人生之大不幸之后,依然能保持这股大气和豪气是不容易的。 美国资深社会学教授莫里得了不治之症,病床上的他每个星期二相约给一位学生讲一堂人生课。难得的是这位老人已经病得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上课前的第一件事是给他拍背,以防有痰不能呼吸。他给学生说我就知道你一直都想打我。他设想到死后被火化,就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最后一课,学生问他什么才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他说与生活讲和。这是一个平静而有震撼的结论,讲和不是平庸倒退,与生活讲和需要非凡的气度和勇气,体现着一种至高的境界和非凡的智慧。人生在世,谁也不能保证一路顺风
12、顺水,谁都想事业有成,成名成家,但如果不成怎么办?那么就学会与生活讲和吧。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利益作为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权利、地位和物质利益的获得也并不一定能够使我们得到幸福,这个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果我们能够忠诚于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需要的,用心做好我们该做的能做的事,用广博宽厚之心对待身边人、身边事,学会与生活讲和,不敢说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幸福与满足,但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会减少许多烦恼与麻烦。这也许就是苏轼告诉我们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