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进展中途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通过一定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栽植园林植物材料,以达到消减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目的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其人口、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高度聚集,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的滋润,给城市人带来了新的内心冲突、心理困惑和更多的心理压力以及“城市病”等一系列人类健康新问题3。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
2、们的广泛重视,在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结构特征、景观特征、绿化规划、适宜树种及绿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工作的系统总结,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生态系统基于自身属性的内在固有能力;生态系统的作用,或称生态系统的效应,指生态系统内在固有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或自然界它部所产生的影响,其正(有益)作用称为效益,负(有害)作用称为危害。作为一种特征鲜明、意义独特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谢怀建将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归纳为生态保护功能、优化景观功能、辅助交通功能和城市文化隐
3、喻功能 4 大类。 1.生态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的热点,已有的报告主要集中于环境温湿度、尘埃、有毒物质、噪声及病菌等 5 个方面。 城市道路绿化的温湿度效应,受林荫规模、结构、作用季节、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对比观测结果显示,林荫结构的绿地类型降温效果最佳,且成片林地降温效果高于条带状行道林荫;北方城市夏季各街道的降温、遮光幅度百分比、增湿幅度均高于春季;行道树的降温幅度大于绿化带的降温幅度;绿化带的增湿幅度大于行道树的增湿幅度。同一条街道上,复层配置的绿化带降温增湿效果大于单行行道树。增湿幅度基本是夏季春季秋
4、季;秋季绿化带有升温效应。道路绿化的滞尘效应,受植物种类、季节影响明显。同一采样地点大部分道路绿化树种滞尘量的季节动态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达到一年的最大值。不同类别的树木滞尘量(包括单位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干重滞尘量)以灌木最大,常绿乔木次之,落叶乔木最小。同类树木,不同树种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的绿化结构及植物种类降低噪声效果不同。枝叶茂密浓郁、层次错落有致的树冠减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音能力比针叶树强,乔、灌及地被构成结构多层的稀疏林比单层林带在吸音、隔音效果上更为显著。 道路绿化树种的次生代谢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树种决定。有的树种能分泌杀菌或促进人体健康的物质,如南
5、方红豆杉;有的树种则分泌不利于人体健康甚至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的物质,如乌桕等。 2.辅助交通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辅助交通功能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减轻视觉疲劳、交通组织等几个方面。从减轻视觉疲劳来说,道路的绿化可以振奋其精神,提高其注意力,减小交通隐患。从道路标识作用来说,绿化设计上实施的“一道一景”等规划设计手法。从交通的组织作用来说,道路绿化利用树木花草诱导视线、阻隔人流和车流,起到引导、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作用。 3.景观、文化隐喻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与作用,国内的论文迄今都还只是定性的描(论)述,尚缺少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的研究也多是一些
6、情境的描述,较为深刻的分析有谢怀建对重庆城区不同路域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的分析等,但也还没有对于景观文化要素的定量研究成果报告。 二、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评价 1.植物种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量化描述城市街道绿化树种结构特征,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也是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对密度、出现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等指标被经常来衡量道路绿化带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此外,Simpson 指数和 Shannon-Wiener 指数等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也开始有所应用。 2.景观科学评价 与其它风景资源评价一样,道路绿化景观的科学评价都
7、可溯源于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等四大理论,区别只在于是单一理论的应用与还多理论的综合运用。张锦利用从成都市街道拍摄的 58 张现状照片,采用心理物理模式的 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法,测定受测者对行道树景观的偏好,用多元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偏好与行道树景观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预测模型。 三、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1.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目前的控制性指标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2 个。随着人们生态城市理念的广泛建立,仅依据这 2 个指标显然不能满足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的需要。杨英书等认为,将绿
8、量和绿视率引入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方面的实践,如吴立蕾通过对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实证调查,从道路绿地的视景空间和视景序列两方面入手,完成了张家港市城西新区道路绿地体系规划,提出了人行道景观模式游步道拓绿型、多排行道树增绿型、布局变化扩绿型等几种模式。此外,通过植物种类、色彩、构图或造型等三个方面来表达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谢怀建认为可能通过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实现。这些努力,深化了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 2.城市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AHP法是适用树种
9、研究中的应用最多的综合评价方法。姚泽等通过对武威市105 种园林绿化树种的适应性情况的评价分析证明,综合评价体系准则层权重值的大小,是树种选择必须着重考虑的影响因子。在北方地区,马金艳从抗逆性能、生长性能、观赏性能 3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行道树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保定市目前应用的 39 种行道树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胡文强从抗寒性、抗旱性、抗天牛性、吸硫能力、滞尘能力、抗污染能力、增氧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费用 10 个方面,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最短欧式距离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包头市现有的80 种行道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出了适合包头市道路环境的 69 种主要和常用行道树。张莉
10、通过从耐修剪能力、耐瘠薄能力、耐寒能力、吸收 SO2 能力、吸收 Cl2 能力、滞尘量及冠形、树皮、叶形叶色的观赏性9 个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南京道路绿化树种主要配置方式。 结语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着城市绿地的网络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城市环境及环境建设的质量。以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为契机,改善城市形象、完善绿地结构、提升沿线用地价值以及城市品位等已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内城市道路绿化的科研情况,虽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理论研究方面,泛述类论文多,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的论文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切深化进研究工作,为推动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不断丰富园林一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cobsJ)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张晖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与城市病的综合治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0(5):45-49 4谢怀建论绿化功能与重庆城市道路的生态与文化绿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