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石漠化片区农户生计转型资本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基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背景,以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农转牧”户为例,研究分析了西南石漠化区农户的转型生计资本现状(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 ,探讨了石漠化片区农户生计转型的风险冲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生计转型;资本化;晴隆模式 一、西南石漠化片区农户生计转型背景 201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依据该规划,我国西南石漠化区属于典型的限制、禁止开发区,要求“开发经济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环境所能够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逐步实现生态平衡”
2、 。2012 年国务院出台了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强调了滇桂黔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 西南石漠化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户传统的生计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的有序推进,该片区农户面临艰难的生计转型。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多处深山瘠地,生态环境异常恶劣,农户生计极为脆弱,极端贫困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高难度、高风险的转型对于当地农户来说,更是“难中之难” 。可见,研究如何解决石漠化片区农户顺利进行生计转型的问题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二、晴隆模式:石漠化治理的希望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黔西南州在扶贫与石漠化治理
3、过程中摸索出了“四大模式” ,包括“者楼模式” 、 “顶坛模式” 、 “坪上模式”和“晴隆模式” ,其中, “晴隆模式”堪称经典。该模式把石漠化治理、生态调节和反贫困扶持有机结合,贯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场带户、产业拉动”的发展思路,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成为西南地区治理石漠化的一面旗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吴邦国称:“晴隆模式是一个当代人挣钱、子孙后代享福的项目,对国家来说保护了生态,对农户来说摆脱了贫困,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曾庆红、范小建和一些国外研究学者都给予了“晴隆模式”极高的评价。截止 2012年,晴隆县建有人工草地 29 万亩,改良草地 19 万亩,羊存栏 30
4、.5 万只,累计扶持农民 1.18 万户。 “晴隆模式”作为石漠化区治理的经典模式,被国内外大力推广和效仿。然而,转型道路依然艰难,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等着去克服,石漠化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石漠化区域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经济落后, “晴隆模式”在实施推广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转型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三、西南石漠化片区农户生计现状考察 1.自然资本 首先,土地和水是农户生计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本,是农户谋求生活的最后退路。对于西南石漠化区的贫困农户,可耕土地和水利资源异常重要,而这些关键自然资本在当地却是很缺乏的。此外,灾害发生率也是影响农户生计的重要因素,而最近几年西南大
5、旱连连上演,贵州是旱灾主要省份之一,不难想象西南石漠化区农户用以维持生计的自然资本已是枯竭状态。晴隆县是全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山体陡峭,土地贫瘠,冬日寒冻,夏日酷旱,无水无土,不用细算每户耕地便可知“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 。调研数据显示,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农户人均退耕面积从 2.5 亩到 4 亩不等,多数农户剩下的土地只有原来的 1/5 到 1/4。 2.人力资本 本文从年龄结构、人口负担、受教育程度、是否拥有技术 4 个方面来考察转型农户的人力资本。从年龄结构方面来看,虽然“晴隆模式”对劳动力回流有一定的影响,但农村依然是“389961”三路大军在驻守营地。转型确是一
6、种趋势,但毕竟也是一种意愿,多数贫困户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在家养羊。从人口负担上面看来,样本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为 3 人,平均比例占 36.10%,平均每个主要劳动力需要负担 2.2 人,而根据贵州统计年鉴数据,全省的主要劳动力平均需要负担的只有 1.70 人,说明晴隆县的劳动力负担重于平均水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样本农户中只有 1.69%的农户经受过高中程度教育,而52.54%受到了初中程度教育,余下的 20.34%农户只接受了小学程度教育,还有 25.42%的农户没有接受过教育。从技术方面看,农户的技术主要来自既有经验和试错检验,而这些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和成本。从对打工群体的调研来
7、看,几乎没有人从打工中获得“农转牧”的相关技术,他们掌握最多的技术就是“流水线”技术。可见,农户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3.金融资本 转型农户的金融资本主要包括存款、养殖储蓄、非正式融资、小额信贷。数据显示,农户用以应对转型风险的金融资本主要是存款和养殖储蓄,其余金融资本的可获得性很小。农户收入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子女教育、医疗等。样本农户人均纯收入为 2100 元,比全省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低 1400 元,而且收入来源结构比例偏向外出打工,农业经营收入所占比例低,对于农户经营来说,这样的资本结构是不合理的,打工并非长久之计。农户在需要少量资金的时候可以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借到部分资金
8、。在非熟人之间的借贷往往是有利息的,月利息一般在 3.5%左右,还款时间从 1 个月到 1 年不等。小额信贷主要面向农村妇女,是一种利息较高的银行贷款,大概利息为 12%,对于急需资金的农户,这样的利息也不算高。但是调研结果却意外地显示,虽然小额信贷容易获得,但是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并不多,其中,规模大的养殖户能获得较大数额的贷款,规模小的数额相对少,非转型农户几乎没有获得贷款,这可能说明农户转型动力不足,贷款政策对农户转型的刺激不够。 4.社会资本 根据实地调查,转型农户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戚网络、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邻里网络、以情感为基础的朋友圈子。在当地社会关系网络中, “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非常明显。关于个人发展及家庭转型,当地老百姓常用一句俗语来感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转型农户从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农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体家庭自主转型,这种形式常常发生在比较富裕的个体家庭;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合伙转型,通常发生在比较贫困的亲戚和邻里之间进行的 2-4 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较大的灾害时,较为富裕的农户可能通过调动积累资源和资本勉强度过难关,而合作户调动资源的难度却很大,一个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亲朋好友网络大多和他们一样,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况,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已投入了资产的大部分,再也拿不出应急资产。 5.物质资本 调研地
10、转型农户物质资本禀赋与当地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有巨大关系。调研发现,当地最缺乏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和劳动生产工具,其次是生活用品和居住条件。由于喀斯特地形多石而异常陡峭,交通不便,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工具也无法很好地使用,如当地不可能像平原地区那样使用收割机,或者犁田机器等。交通工具严重不足使得物流滞后,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阻碍,从而影响了转型的积极性。居住条件差、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和缺乏,无法抵御自然等灾害。从农户的居住条件来讲,大多贫困户住的是瓦房,卫生条件和防寒条件极度简陋,冬日取暖就靠柴火或者煤火,大雨时节还会漏雨,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户在冬日和雨季的生产生活活动。 四、西南石漠化片区
11、农户生计转型的风险冲击 1.石漠化片区风险种类多,重大灾害发生率高 晴隆县农户转型的风险主要有: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灾害风险、病虫灾害。其中,重大灾害的发生率极高,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发生干旱、冻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转型农户来说都是致命的。调研显示,冰冻灾害和病害是转型农户蒙受损失的两个最大元凶,几乎每家每年会有 1500 元左右因冰冻灾害的损失。转型农户承受灾害风险的能力极其微弱,如果冰冻与病害交加,转型农户很可能会陷入失败。金融风险往往是伴随着灾害风险而来的,转型农户在应对灾害时需要相当一笔资金,比如冬日帮助羊群购置保暖设施等等,如果灾害波及面积较大,还会出现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主
12、要是指病虫灾害给转型农户带来的风险,如 2008 年晴隆县紫马乡发生一场“5 号病”灾害,使得平均每户损失4500 元(一般是牛、马、猪等较大型的牲畜死亡) ,这样的灾害对转型农户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 2.灾害损失严重,转型农户极易返贫 由于农户生计本身的脆弱性,转型资本缺乏,调研地贫困户总是在贫困与非贫困的边缘来来回回,使扶贫成为“多次”行为。根据调研结果,在过去的 5 年中由于灾害不断,平均返贫率高达 32.5%,甚至有非贫困户因灾沦为贫困户。以晴隆县连城镇江满村养羊户李某为例,2009 年养羊不到 200 只,但因 2010 年的冰冻灾害,羊群损失 187 只,两年的投入在短短几个月内化
13、为乌有。 五、石漠化片区农户生计转型资本化对策 发展经济学认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实地调研表明,石漠化区农户生计转型资本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由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引起的资本严重缺乏,而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景观、文化、特色产物、人力资源等潜力极大。西南石漠化区的资源资本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土(林,草)地使用权资本化。土地可以说是农户生计的最基本的资源,一般农户拥有得最多的资源就是土地。土地在调研地主要表现为山坡、林地、耕地,转型后转化为草地。如果能够通过产权(土地使用权)制度将这些资源资本化,农户将获得一笔基本的转型资本,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转型
14、“筹资难”的问题。 2.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西南石漠化区少数民族多,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但同时文化资源也保存得较好,传统习俗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布依族的枕头粑(饵块粑) 、年糕,服饰等,是该区的又一大资源,这种资源属于“软实力”范畴,开发这些资源属于“虚拟开发” ,对环境、自然不存在有害影响,所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资本化,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农户转型的生计能力。 3.“丰腴”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现代经济学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而西南石漠化地区人力资源大量外流,虽然人口外流能解决就业问题,但对该区域来说,实质上是劳动力资源的损失,也就是人力资本的
15、损失。如何使“农民工”回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机制,国内学者潘泽江等(2011)改造“推拉理论”形成“推拉模型”框架后提出了应对农民工“双向流动”的策略。根据西南地区的特殊情况,可以在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链构造框架下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和就业,“拉回”人力资本。 4.旅游资源资本化。西南石漠化区多为喀斯特地貌,山坡陡峭、峡谷低洼,非常适合旅游开发,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原则下进行旅游链规划和构建,用旅游带动经济增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晴隆县拥有世界闻名的“二十四道拐” ,但没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当地来说是一种损失,利用这类似的旅游资源塑造地区品牌,可实现闲置资源资本化。 参考文献: 1Tilman D,
16、Cassman KG,Matson PA,et al.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intensive production practices. Nature.2002. 2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琳一,李小云.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J.农村经济,2007(10). 4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4(04). 5潘泽江.中国特困民族地区农户脆弱性问题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GCX-12058。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