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166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集聚度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摘 要产业集聚度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固有特性,一定程度下能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实力,区域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度指数能客观地反映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据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产业集聚度;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03.046 1 引 言 产业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能够带来区位效应、协同效应、共生效应、集聚效应、结构效应等诸多优势,对区域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产业集群集聚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研究区域内相关集聚指标的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产业集聚及聚合的程度。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度的研究多从国家或省级尺度下对某一产业集群进行测度,其结论一般也都与显性现象相一致,由于国家或省级尺度下新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因而此类研究的实用价值并不是太高。本文将以苏州市新兴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基于苏州区域尺度下的各区、市九个地理区域的新兴产业集群测度计算模型,计算产业聚集度,并就集聚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区、市新兴产业在苏州区域范围下的地位与不足,为区域产业的有序发展及相关“十三五”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构建基于区域尺度下的集聚度计算模型 目前

3、产业区域集聚度的测度方法有行业集中度与集中系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等,不同的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畴。1997 年 Ellision 和 Glaeser在对美国产业空间集聚研究时提出了空间集聚指数(EG 指数) ,EG 指数修订了空间基尼系数的不足,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空间分布,方便进行跨产业、跨时间的比较。孟祺(2011 年)利用空间集聚指数对中国 5个新兴产业行业进行了集聚研究,1并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验证了产业集聚对新兴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张怡博(2012 年)在硕士论文中利用空间集聚指数对辽宁省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4、进行了集群分析;2吕岩威等(2013 年)利用空间集聚指数通过从业人员数量与企业数量对中国 15 个新兴产业进行了集聚分析,3并从空间集度、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面分析中国新兴产业的集群特性,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 上述 EG 指数研究都是在全国或省级尺度下进行测度的,目前苏州的新兴产业相对于全国或江苏省来说,都处于高集度的范畴,4研究各区、市新兴产业在苏州的地位就应构建基于区域尺度下的空间集聚计算模型。按照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等 i 个新兴产业,假定苏州区域内共有 N 家新兴产业企业,且分布于按照常熟、张家港等划分的 j 个区域之内。产业空间集聚指数的计算模

5、型如下: ri=Gi-1-rj=1x2jHi(1-rj=1x2j) (1-Hi) Gi=rj=1(xj-Sij)2 Hi=NK=1Z2K=rj=1nijVij/nijVi2=rj=11nijVijVi2=rj=1S2ijnij 式中,ri 是产业 i 基于区域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度;Gi 是产业 i 在地区 j 的空间基尼系数,xj 为地区 j 制造业总产值占区域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Sij 为产业 i 在地区 j 的产值占区域内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 Hi 是产业 i 的赫芬达尔系数,如果产业 i 内共有 N 家企业,ZK 则是第 K家企业产业 i 的产值占区域内产业 i 总产值的比重,由于区域内

6、企业规模数据难与获得,因而我们假设区域内产业 i 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规模,即工业总产值相等,nij 为地区 j 内拥有产业 i 的企业数量,Vij 为地区j 内产业 i 的总产值,Vi 为产业 i 在苏州区域内的总产值,虽然如此调整后得来的 Hi 会影响 ri 的精确性,但这并不妨碍整体对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3 苏州新兴产业集聚指数及数据分析 依据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统计局 2014 年 1 月 20 日发布的2013 年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2013 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 15068.9 亿元,其中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 13806.6亿元,具体数据如

7、表 1 所示。 依据所建立的集聚度指数计算模型,计算苏州市 2013 年 9 个主要地区内 8 个新兴产业基于区域尺度下集聚度指数 ri 以及 ri 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系数和偏度等描述值,结果如表 2 所示。 EG 指数反映了产业区域集聚程度,Ellision 和 Glaeser 设置了三类分类标准:ri0.02 的产业为低集聚度产业,0.02ri0.05 的产业为中集聚度产业,ri0.05 的产业为高集聚度产业。虽然国家或省级尺度下新兴产业高集度的苏州用此指标来衡量各区、市的新兴产业集聚度是不妥的,但用此标准来比较研究苏州各区、市新兴产业发展状态,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参考 EG 指数标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苏州区域尺度下,工业园区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集成电路”为高集聚度产业;张家港的“新材料” “集成电路” “新型平板显示” ,昆山的“新型平板显示”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新能源” “节能环保” ,吴江的“智能电网与物联网” ,工业园区的“节能环保”为中集聚度产业。 第二,在苏州区域尺度下,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集成电路”产业都各有一地高集聚度与中集聚度,说明在苏州已形成高度集聚发展区域;“新型平板显示” “节能环保”产业都有二地中集聚度,说明在苏州已形成中度集聚产业区域;“新能源” “新材料” “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产业各有一地中集聚

9、度,说明已开始形成中度集聚产业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都还是处于低集聚度,说明还未形成集聚发展区域。 第三,从空间集聚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也可看出,张家港、昆山、工业园区处于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前列,太仓、吴江、常熟跟随其后,吴中、高新区、相城处于后位。 4 结 论 本文实证研究了基于苏州区域尺度下的分地区新兴产业产业聚集度指数 ri。通过对聚集度测度的特性及产业聚集地的分析,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某一区、市的新兴产业集聚水平,从而合理地规划定位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错位布局、科学引导,避免出现区域内的同构现象,防止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孟祺.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8). 2张怡博.吉林省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J.商业时代,2013(2). 4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