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垄断角度看国企存在的价值摘 要:我国目前存在的垄断国企大多是行政垄断国企和国家垄断国企,这些垄断国企因妨碍市场自由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遭致诟病。但国家垄断国企是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的,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是因为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内涵没有清晰地体现出来。国家垄断国企的真正内涵在于其垄断是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人民权益和利益的垄断。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国家垄断国企的真正内涵完全体现出来,可以有效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资本与劳动的失衡问题,这是国家垄断国企的重要功能,也是国企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垄断;国企;资本;劳动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2、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15-04 垄断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产物,而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原因引起的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存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一定存在垄断。我国所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毫无疑问是一种商品经济,而且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因此,即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无法排除垄断形成的一切条件和因素,形成垄断的内在机制和垄断现象必然存在。 这么说来,一些国企逐渐发展成垄断性企业是符合规律的现象,那为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垄断国企会遭受如此多的诟病,甚至有一些人提出国企去垄断主张?现在就来看看
3、现如今的中国垄断国企是何种垄断。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垄断国有企业中,基本上没有市场垄断的形式。相反,行政垄断形式最为普遍,可以说,行政垄断是我国国有企业目前垄断的主要形式。 市场垄断地位的取得一般是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和更新技术从而降低边际成本。而我国的电信、水电、热力、煤气、公共交通等行业垄断地位的取得是依靠行政权力来限制自由竞争,断绝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可以说,有些垄断国企是将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混为一体的“特权企业” 。这些“特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和销售等都处于人为的垄断地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天生地具备了一般企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2001 年第 72 号文件
4、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规定:“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 “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全国成品油批发企业布局规划由两大集团制订,报国家经贸委审批。 ”这样,从成品油的批发到零售,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具有了专营权。此外,还有些垄断国企处于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如有的县政府在发布的地方性文件中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供销合作社系统)从外地购进碳铵,违者除没收商品和非法所得外,还要按有关法规予以重处,并追究乡镇人民政府和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这就人为地阻止了外地化肥流入本地,限制自由竞争。 总结上述现象,可以将行政垄断
5、概括为“个别国家行政机关利用国家名义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旨在维护或获取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少数企业利益的一种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行政垄断的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或是出于地方利益,或是出于个别企业利益,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偏爱个别地区,排斥其他地区;偏爱个别企业,排斥其他企业。在行政垄断下,本应在市场经济中享有平等地位的企业遭遇不公平待遇,优胜劣汰不再是游戏规则,市场自由、秩序、和公平竞争受到妨碍。另外,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也滋生了例如“寻租” 、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政府公信力下降,形象受损。 除行政垄断国企外,还有一些国企,由于所从事的是涉及国计民生或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因而被
6、称之为国家垄断国企。比如国家对矿藏、水流和城市土地等特定资源实行国家独占,即对这些资源的国家垄断。国家对军工武器生产行业也实行国家独资垄断性经营,排斥非国家资本的进入。有些行业,例如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领域,虽然允许非国有资本的进入,但是国有资本始终在这些行业中占据主导和控制地位,这一点可以从所占股份比例看出来。概括来说,国家垄断是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所实现的对国家某些特定资源的独占和某些特定行业的禁入性或控制性经营” 。为了发展有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国家垄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国家垄断发展至今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由于国家
7、垄断的存在,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了一个或固定的某几个,从而剥夺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近年来,一年一度的铁路车票涨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听证会形同虚设,票价“照涨不误” ,尊重民意不过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更有某些国家垄断国企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名,变相地强迫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2004 年湖北荆州市联通分公司在既没有和用户签订书面服务合同,也没有在话费明细中明确提示的情况下,收取用户的邮箱服务和信息服务费用,而广大用户即使发现话费单中的“神来一笔”也无可奈何。如此看来,有些所谓的国家垄断国企并没有真正地给全体人民带来实惠,享受成果的变成了一小部分人。 虽然我国目前的国家垄断国企存
8、在一些问题,但事实上,国家垄断国企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建国初期,国内外形势严峻,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这一时期,从纽扣针线到飞机大炮,人民的一切吃穿用度、工业发展、国家建设等几乎都实行了国家垄断。国家垄断担当了国家安全、经济独立、社会稳定的全部重担,为抵御内忧外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新中国逐渐在国际上逐渐站稳脚跟。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垄断除了继续发挥保障国家安全,掌控经济命脉等功能外,弥补市场失灵成为了国家垄断的另一重要功能。总的说来,由于一些提供公共产品、有关国家安全、掌握经济命脉的行业极易形成垄断,如果国企不进入
9、,私企进入也同样会形成垄断。两相比较,国家垄断国企因其全民所有制的性质,收益归全民所有,人民也享有监督的权利,自然比私企进入垄断要好。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垄断国企之所以没能完全体现出其优越性,切实给全体人民带来实惠,是因其真正内涵,即国家垄断国企的垄断是一种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全体劳动人民的权益和利益的垄断没有清晰地体现出来。在此种垄断含义下的国家垄断国企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这可以从面对经济危机时看出来。 1825 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呈周期性的爆发。2008 年,一场由美国次级贷款违约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关于这次全球性金融
10、危机的爆发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众说纷纭。但不管是金融监管不力论、过度消费论,还是综合因素作用论,都只是站在某一角度,从表面上解释了危机爆发的原因,而没有涉及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劳动和资本二者的失衡。劳动与资本的失衡一直深深地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中,这种失衡自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起表现得越发突出。20 世纪 70 年代,主张私有化、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开始在美国盛行,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和资本利益格局的失衡。资本与劳动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和生产率的差距日益扩大 在美国经济长达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和生产率
11、由初始时期的协同增长,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停滞甚至负增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从 19 世纪 90 年代初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这一期间,美国制造业的年增长率为 2.3%,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年工资增长率为 1.8%,二者协同增长;但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2007 年,在制造业以 3.26%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却在以-0.37%的速度下降,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工人实际工资停止上涨,标志着一个工人实际工资和生产率协同增长时代的落幕和劳资关系失衡时代的到来。生产率的提高再也不能给工人带来好处,相反,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创造的空前的剩
12、余价值如同滚雪球般滚入了资本家的口袋。新技术的采用、生产方法的改进、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的实行等等,都在一步步地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快资本对劳动的吞噬,劳资矛盾已势如水火。显然,美国资本主义的劳资本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2.社会消费水平上涨 虽然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工人实际工资水平进入了止步不前甚至是一定程度倒退的阶段,但是社会的平均消费水平却日渐上涨。据2012 年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19792007 年,美国 GDP 的增长率为3%,消费支出增长率为 3.3%,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62.1%增长到69.7%。在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形下社会消费水平却不
13、断上涨,这看似是一个悖论,其实却是工人被逼无奈增加劳动和信用支出所导致的。为了生存,这些工人不得不一方面通过多打几份零工、多工作几个小时来增加收入。很多妇女也开始转变角色,走进社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实际工资止步不前和消费水平不断上涨之间差距,工人阶级不得不选择金融资本家提供的众多的金融产品。当工人选择用负债的形式来维系生存时,就为社会消费水平的更进一步砌下了一级台阶,同时,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债务关系也为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制造了前提。从 1982 年的 59.2%至 2007 年的 125.5%,美国家庭债务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以说是一路飙升。当然,由于大量进入
14、美国市场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成为了美国工人家庭的“首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人阶级的生活负担。倘若没有其他国家廉价商品的进口,美国工人家庭要想维持现有的消费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劳动和信用支出。但是这些廉价的进口商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工人的生活成本,却也成为工人实际工资水平停滞或下降的一个重要条件。 3.收入分配不平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视角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收入不平等的问题。皮克提认为,可以将收入分解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部分,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或是来源于劳动收入不平等,或是来源于资本收入不平等。再通过进一步将社会成员按照收入水
15、平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的收入群体可以发现,越是富有的收入群体,其总收入中资本收入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一现象在最富有的 0.1%的人口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贫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1928 年,最富有的 10%的人口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比重为 49.3%,到 2007 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 50.4%,而最富有的 10%的人口的收入显著增加,又主要是由最富有的 1%的人口收入的扩张所导致。由此可见,长期偏向资本进行积累必然导致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日益凸显。皮克提认为,私人资本回报率(r)长期显著的高于收入和产出的增长率(g) ,即不等式“rg”,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因为这意味着相对于
16、产出和工资,财富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了积累。这一不等式揭示了一个基本逻辑矛盾,即企业主必然趋向变成食利者,而更多的人会沦为劳动力出卖者。皮克提预言,当 r 保持在 4%5%,g 保持在 1%1.5%时,不等式“rg”将成为一种常态,这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态势相似。虽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回报率,缓和了资本回报率与收入产出增长率的不平衡,但是 rg 这一基本的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没有消除。在他看来,伴随长期的经济发展,收入不公平并不会通过自我调整而趋于好转。 资本与劳动的失衡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反观我国,与美国类似的资本与劳动失衡现象也正日益显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
17、意。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初次分配地位下降,广大居民并没有很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相当缓慢。通过将个体收入分为财产收入和劳动收入可以发现,收入水平较低的个体主要依靠劳动收入;而处于收入分配中较高位置中的个体收入主要来源于财产性收入。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劳动收入占比从 1995 年的 51.9%持续下降至 2007 年的 39.7%。劳动收入占比一路下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的初次分配弱化了劳动者地位,而强化了资本的回报。 伴随着劳动收入占比的持续下
18、降,带来的结果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有数据显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据 1997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35。到 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增长到 103。这一比例不但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比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要高。其次,企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不平衡。我国加工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曾今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相差无几,社会各个行业的工资水平都处在比较平衡的状态。但到了 21 世纪,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许多电力、热力、通讯等
19、垄断国企的垄断地位不断强化,市场优势也日益显现。自然,这些垄断国企的职位变得炙手可热,企业职工也享受到许多其他企业职工所不能享受到的好处,不仅福利补贴十分丰厚,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其他企业。据统计,2005 年我国石油、烟草、电力等垄断国企职工人数为833 万人,其平均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达 1.07 万亿元,垄断国企职工人数和收入约占全国职工总人数和总收入的 8%、55%。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垄断国企的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约为全国职工人均工资收入的 14倍。垄断国企和其他企业职工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充分说明了企业范围内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最后,即使是在国企内部,收
20、入分配也日渐失衡。相比于一线工人,管理层工资要高出许多,国企收入分配向一小部分人集中。2008 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可显示,全国央企的人均福利费支出为 3 400 元,但最高福利费用为 4.5 万元,最低的仅有 150 元,中间的差值竟高达 300 倍。2010 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一项 208 家国企职工收入调查报告显示,高管层平均收入比一线工人的平均收入高出 18 倍,而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更是高达百倍。国企内部的收入分配如此不平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想要避免劳动和资本的进一步失衡,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者在经济危机快要发生时有有效的预警机制,只能依靠惠及全体人民的国
21、家垄断国企而不能依靠私企。这是因为资本天生就具有贪婪的本性,而资本的贪婪将导致资本不断膨胀,最终使资本与劳动二者失去平衡。 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产者是资本的人格化的表现。因此,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贪婪的,所以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产者也就必然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绝对规律,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这就解释了资本家为何孜孜不倦的追逐尽可能多的利润。同样,即便私营企业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其最根本的目的也跳脱不了对利润的追逐。在无休止的赚钱这一信条的驱使下,劳动成果越来越向一小部分人聚集,无数的劳动者一步步沦为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资本与劳动的比例日益失衡,当失衡达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也将一触即发。相反,国家垄断国企,除了因垄断而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相同程度的私企所不可比拟的高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最高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小部分人对金钱无尽的欲望,而是尽可能使所有人都平等地享受到劳动的成果。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垄断国企代表劳动的利益,它以保障劳动人民利益、权益为目的,并通过垄断,使国企生产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劳动人民。 这一内涵的国家垄断国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使资本与劳动趋于平衡方面。在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