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些,近些,再近些2012 年 5 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新闻晨报出版发行,为社区量度身定做的中国首张真正的社区报社区晨报正式创刊。 社区晨报的前身是新闻晨报社区报 ,自 2009 年 8 月第一期试刊的新闻晨报-周家桥社区报出版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新闻晨报已经与上海 31 个街道和单位开展合作,推出了 31 份内容各异的社区报,单期总发行量超过 120 万份,投递 3000 多个小区。 当今中国传媒界一方面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微信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滩登陆,其受众以“僵尸人”为代表的低头一族,遍及中国大地,令传统媒体业惶惶不可终日,确实感受到了他实实在在的萎缩,乃至
2、纸媒体末日的来临。甚至西方有好事者危言预测,到二零四五年,纸质媒体宣告终结。 另一方面,当前传统纸质媒体受到全球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整体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订阅和零售率大幅下滑,泥菩萨过江更是自身难保。如何开拓报纸的订阅市场?南方报业界的有识之士,早已把企图让报纸再次“复活”的目光,盯在了人多势广的社区。在传统媒体上开办社区栏目,把采访的触角的末梢神经延伸到社区,加大采访力量向社区新闻调配,甚至开办了多家社区报纸,有的由订阅,直接改为赠阅。新的媒体大战,成为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才能挽回受众,在新兴媒体的巨大压力下,作为传统纸质新闻从业人员都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3、,并在每天的新闻实践中进行探索,以期守住阵地,并开拓疆土。 运用什么办法才能开辟这块阵地,如何采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居民呢?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让社区新闻离百姓生活近些、近些,再近些。 ” 这个口号就缘自新闻摄影。西方新闻前辈的摄影新闻理论认为:一张新闻图片拍得不够好,冲击力不强,就是摄影人与新闻主体不够接近。我们把这个提法嫁接并应用到社区新闻采集上,同样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屡试不爽。 那么如何让社区新闻离百姓生活近些、近些,更近些呢?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如下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是少用千里眼和顺风耳,在社区多安插耳目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们采取了广泛发动社区群众、社区工作人员,人人当记者
4、,参与到办报中来,让新媒体服务于传统媒体。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中都有传达观点的“喇叭” ,人们都是“记者”。我们只要”善假于物“,取长补短呢?我们公开在社区内外招兵买马,充实到办报队伍中来。这即体现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又把先进的设备运用到传统媒体当中来,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我们在各社区共招募通讯员队伍多达 200 人。这些人有机关企业的退休人员,有个体从业人员,有社区公职人员,也有机关公务员,同时给这些人员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多次进行新闻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这支庞大的“土八路”的加盟,大大地补充了“正规军”力量严重的不足。使他们成为本报安
5、插在社区内的眼睛和耳朵,社区的新闻线人。 还时常邀请他们来报社做客,把他们当成自家人,拉近了他们与报社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每月平均来稿(片)在 100 篇左右。有了这些业余队伍人员当眼线,我们的新闻素材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涌流出新闻的活水江河。 二是不在报社编辑部坐等,而是采编的阵地前移,把编辑部搬到社区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新闻界有句人人皆知的老话: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为了做好社区新闻版,打赢社区新闻战役,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形成一支社区采编团队,并实行战略转移,将这支队伍办公地点前移到社区。 首先需要有固定的社区记者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社区通讯员,他们
6、每天深入到新闻一线, “身入”社区, “心入”群众,视角下移,身子下倾,从百姓的角度加强报道的生活性和服务性。提供丰富的米、面和菜、鱼、油等,确保社区新闻这道大餐的鲜美靓丽。 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社区新闻热线、网站业主论坛、微博、小区QQ 群等途径来获取。社区记者按地理区域进行划分, “分兵把守”不同的社区。既单兵作战,又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打歼灭战。除了记者,还要固定社区编辑人员,了解各个社区版面的不同风格、特色,将社区新闻更好地呈现在版面上。 在社区新闻的采访上要近些。报社要求社区记者必须深入现场,用观察到的细节使新闻报道形象化,同时,体验式采访在社区新闻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方式有助于采写出
7、更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新闻采访的对象往往是社区的普通居民,社区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 “平视”采访对象,并切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视角去设计问题、进行交流。 例如在针对小区物业喜新厌旧,对旧楼经常弃管的现象,本报专业和业余两支采访队伍采取联合作战,对全市各小区的情况单后突击,然后联合作战,写出了对全市小区物业管理的重点报道,在小区里抓到了大活鱼。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受到社区百姓的高度关注。全市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症下药,将喜新厌旧的物业管理公司清出市场,极大地加强物业管理的水平。 针对物业服务不到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辟了“立此存照”专栏,督促物业做好小区服务。而针对个别居民不及时交纳物业费的情况,我们又在报纸上开办曝光台看谁是社区的老赖?将几号楼、几单元、几零几住户没有缴费的情况,如实刊登,从而有效地帮助了物业公司的收费。既督促物业用良好的服务,获得居民的认同,又帮助物业企业收缴物业费,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得到了良性?呕贰? 我们还在报纸上让居民投票,公开评选全市服务最优质物业活动,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物业服务水平。提高了报纸的公信力,进一步地接了地气,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占领了社区这块阵地。阅报率和订阅率较前一年明显提高。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