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高校德育主体的心理环境【摘 要】文章从高校德育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在整个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所面临的心理环境,并通过对心理环境要素的调控,以达到改善主体心理环境,提高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效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德育;主体;心理环境 高校德育工作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自德育主体、德育对象、德育环境、德育机制、德育目标等各个方面,只要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实际影响的心理要素,都在德育心理环境的构建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中央 16 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也正是德育心理环境建设中主体的现实价值所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心理学研究的不足,特别是
2、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学介入研究的缺乏,使得高校德育工作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社会的到来、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现实的困境和理论的真空。特别是在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中,由于对德育主体的内涵及外延的不确定,对其表现形式、性质、作用、内容和实际途径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因此,大力加强高校德育主体的心理环境建设研究,分析并把握德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作用,是增强德育效能,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一、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其它的任何因素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中心来展开 2大学生从心理年龄来说,正处在“心理断乳期” ,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
3、,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确定,因此,这一心理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的可塑性很强,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 教育观念是指教育者、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认识。上大学前,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教师、家长、学生只能形成“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教育观,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为高考服务,已经成为学校的家长的共识。上大学后,相对以前,学习压力大大减少,素质教育再次出现摆在面前的时候,许多学生却不知道该怎么学生生活了,诸如自卑、抑郁、焦虑、学习无动力感等心理问题也出现了。可见,教育观念的改变对学生心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德育观
4、念,涉及的面很广,这也是构建高校德育心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树立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以住把学生当成说教对象和思想政治观念的“容器”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在自我教育方面的主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不能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提出过高的要求,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使而树立更高的人生理想,形成更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成长观念就是指对学生要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么成长成为有才能的人的基本认识。成才观念是社会需要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3它对学生心理环境
5、的影响表现在:首先,对学生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和类型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反映在学生心理上,而产生的紧张感就形成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可以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负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是优化学生德育心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其次,对学生就业心理影响。现代社会对学生素质要求是复合型的,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知识结构,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担负着系统地向被教育者传输科学
6、文化知识、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对其的引导、强化、激励作用,即心理学中的“向师性” 。教师本身心理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影响教师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教师自身的素质。这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首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只有自身具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学生传道人、授业、解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产生积极的移情。同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是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职业本质的要求。其次,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体,国家的性质决定
7、了教师在其社会角色的定位上必然有教化国民、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职能。教师思想政治4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个性修养、政治态度、政治观念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理论灌输,二是教师示范。再次,教师职业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和自我成就的心理需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当好一个教师是不堪想象的。 第二、教师的工作能力。这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首先,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传授给学生,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的制约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工作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
8、倒不出”这句歇后语就是用来形容那些空有知识,而没有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其次、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领导的能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等。教师通过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想道德意识。再次、在教师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也就是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师要真正在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对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帮助,促进师生间积极的心理移情。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等,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尊重、互信的良性人际关系环境,以达到自身优化心理
9、环境的目的。 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在构建教师心理中的作用主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尊重、科研学术氛围及条件、教师待遇的提高。首先,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是一个学校教学、科研、管理5水平的综合体现。著名的中科院院士杨树子教授曾经说过,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所以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充分认为到教师对于学校极端重要性,要给予教师真正的尊重,同时,努力提供教师进修学习、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之类的提高机会,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其次,科研学术氛围和条件也制约教师发展的现实问题,许多出国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国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的没有合适的科研设备和条件,没有
10、激励教师的学术氛围,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慢慢得以解决。同时,学校的知名度与其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也密切相关。最后,学校对教师的重视,具体体现在教师待遇的提高上,这是教师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作为脑力劳动者,教师的劳动成果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师也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三、领导者是高校德育管理和决策的主体,领导者德育心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 社会心理学在有关领导效能的研究中发现,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与领导效能有密切的相关性,即领导“情景理论” ,它认为,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也就是说,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
11、领导者及环境等三项变数的函数。可见,环境因素,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对领导的有效性,乃至领导者,被领导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所讲的环境是指由领导的主、客体及影响领导行为过程的所有因素构成的,心理学中的“情景”环境即心理环境(行为环境) ,并不是指领导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领导是学校的政策制定者和组织管理者,他往6往是一个区域内开展德育工作和活动的核心人物,领导心理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德育方向的正确与否和德育工作成效的高底。加强领导者心理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求领导者要善于把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利弊因素,善于分析高校德育心理环境要素的不同状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领导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12、各要素的德育效能。如要积极关注被领导者的心理状况、思想道德水平、实际工作能力等,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德育整体效能的提高,不仅要发挥领导者的组织决策作用,还要努力为领导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处部工作环境,比如,给予领导者适当的职权,积极鼓励领导者大胆工作、勇于创新,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等。 参考文献 1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3 孙昌军,张春潮.略论高等院校心理环境及其建设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04). 作者简介:陈刚(1974- ) ,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