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140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摘 要: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90 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 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关键词:余华 创作风格 变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94-01 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杭州, 1983 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 年 1 期。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 河边的错误 , 现

2、实一种 , 鲜血梅花 , 在劫难逃 , 世事如烟 , 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 。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但是进入 90 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余华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2还体现在故事叙述方式上。下面笔者试着以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活着为例,从主题的变换、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

3、艺术等方面来浅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 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前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先锋派“再叙事”特征作家随心所欲地操纵词语,用再叙事来抗拒日常生活经验强行塞给他们的真是尺度。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昏里的男孩 ,他的作品无不用一幕幕的悲剧,一场场的血杀,一个个的死亡,用触目惊心的血腥和暴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在世”的彻底怀疑。但是进入 90 年代,余华在作品中已经意识到了人的精神存在的丰富性,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希望的存在。把善良、爱等重新上升到了文学审美的范畴之中,以独特的话语运作确证了这些东西从来不曾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消失,

4、而且其在人类的生存中注入了希望之光。“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余华在为我们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更着意让我们思考:人生充满困境,我们如何活着。因此,小说虽然充满了死亡气息,但那无处不在的希望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才是作者刻意凸显的。这种美好是身处困境中的人的特征,当他们悲难自禁时,听到的往往是笑声。福贵乃至家人都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作品中虽没有直接描写人物是怎样微笑的,但这种笑给人的感觉却是深刻的。 活着讲述的虽是死亡,但阐明的却是生,作品中的人凭什么在苦难中活下去?正是3由于人性中善的闪光点在黑暗的世界里为悲苦的人们闪烁着的希望支撑他们活下

5、去。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对人性真善美的肯定,无异于是对之前小说中他所着力宣扬的人性恶的背叛和扬弃,余华早期对生活的绝望、厌世的处世态度到活着中已消解,呈现的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希望的乐观情绪。 二、人物形象趋于丰富多元 余华早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的叙述符号,很少有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这样说,余华早期的小说人物是基本是平面化的,就像一个个木偶一样表情僵硬,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思想而存在的,是机械式的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他们人性泯灭,良知被私欲所代替,人性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转型后的余华,他小说中的人物不再像前期那样符号化,单纯为表现作者某种思想而存在,真正成为一个鲜活的、实在的、有血有肉人,这

6、让他后期的作品人物充满温情和现实感。 在他的后期代表作品活着中,小说的题目虽然是“活着” ,但是它实际上是通过福贵的讲述,写了一个又一个人死去的残酷现实。福贵的父亲最先死去,接着是他母亲,然后是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而“活着”的只有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用一句他人的话来表达这个结局就是“活着便是福贵” 。在福贵的自我讲述中,他的命运轨迹渐渐呈现出来。他从少不更事的纨绔子弟成长为饱经沧桑的农村老汉,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 40 年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中国底层民众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承受的苦难以及在对苦难的不断承受中磨砺4出来的生命的强悍。因此,余华后期作品中的人物更加丰富多彩、

7、富有灵韵,充满了现实感的温情。 三、 “现实主义”叙述方式的凸显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的创作过程带着“残忍的快意驱遣语词” 。他不惜以暴力、血腥将作品中的人物无可挽回地推向死亡。因此,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实际可以看作以语言为渠道的欲望释放,读那些作品有一种淹没于语言海洋的绝望。 但在后期的作品活着中,余华他在叙述上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亲情是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而他

8、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因此,在以后的岁月里,虽然福贵被拉去从军,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因为有了亲情的牵挂,福贵便产生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这时的富贵已经不再看重生离死别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活着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这是余华借以传达的思想,一个相当深刻的命题。不过,这一命题通过富贵的命运表现出来,多少显得有些悲凉和无奈,让人心里感觉到沉重和压抑。余华正是以祸福无常的故事情节传达出一种“贵生”的 趋向,作为人,活命成为第一要义,其他可忽略不计。因此,余华后期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加注重在现实中对人性的全面关注,作品也因此

9、具更强的情感力量。 5总之,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作家对世态人情的深入洞察和对前期创作风格的有意背离,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前期寻求语言张力与刺激、叙述风格的陌生化转向 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将先锋笔法的刻板转变为用典型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出现实的写作特色,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形式的消解与意义的重建论九十年代先锋派小说的历史转型A.选自李复威,张德祥.90 年代文学潮流大系之时代文论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P45-50. 2余华.前言A.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 年版,P3. 3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 (4):36-40. 4孙晓彦,张振安.综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成功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2):147-149 5舍勒.论悲剧性现象.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年版,P480. 5吕晓洁.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02-104. 7袁书会,朱霞,张学海.文学理论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P31. 68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