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刍议摘 要2012 年修订通过的刑事诉讼法 ,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这一问题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专门予以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调查内容的不规范、形式的不统一,造成了司法机关适用调查报告的随意性,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教育挽救,因此,规范调查报告的制作十分必要。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刍议 2012 年修订通过的刑事诉讼法 ,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这一问题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专门予以规定,法律位阶的提高,对指引司法机关开展调查活动、提升相关司法裁决的准确性、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
2、价值。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指为了强化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现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除收集、审查或调查案件事实、证据外,还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之主客观因素及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对未成年人特殊性格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件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做法和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就是在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对案件处理具有一定参考意见的文体。 2调查报告对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调查
3、内容的不规范、形式的不统一,造成了司法机关适用调查报告的随意性,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教育挽救,因此,规范调查报告的制作十分必要。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通常由标题、前言、主体和结尾四部分组成。 1.标题。应当规范写为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调查报告 。 2.前言。也称导言、引言和开头,类似新闻报道的导语,写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法等。 3.主体。是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它以调查所得的事实介绍被调查对象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悔罪表现、帮教可能等情况。主体部分内容的安排要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逻辑严密。 4.结尾。应
4、当简洁明了地写出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 调查报告最后要落款,写明调查单位、调查人名称及时间。如果有附件,应当写明其名称和件数。如相关证言及证明材料,应当附录。 二、调查报告的原则 (一)主客观一致原则 调查报告主要是对被调查人品行、能力、性格、监护等情况的意见和评价,建立在一系列的相关依据、证明材料基础上,这些依据、证明3材料有些是客观的,如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受奖惩情况等;而有些则是主观的,如他人对被调查人的品行、心理、行为评价,监护的意愿等。而且,最终的调查报告是建立在一系列依据、证明材料基础上的综合性意见,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主观的。因此,调查报告要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在一系列客观
5、依据、相关证明的基础上,结合犯罪学、心理学等科学知识,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真实系统原则 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相关证言、证明材料必须保持真实可靠;系统性就是要全面收集被调查人的情况,并分类、鉴别、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深刻分析,从各种角度、层次去揭示被调查对象犯罪的原因及挽救可能,为最后提出处理意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开公正原则 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有关社会组织制作调查报告,都要坚持公开公正,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调查报告及所依据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进行质证。 三、调查报告的内容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 268 条规定:“公
6、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 ,为调查报告提出了原则性标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成长经历 具体包括:居住情况,主要是被调查人家庭迁移情况,居住环境4及邻里情况。家庭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状况:家庭成员是否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是否受到过刑事处罚;是否为单亲家庭或由祖辈、亲戚、他人抚养;监护人对被调查对象的教育、培养、监护情况,如是否有溺爱、放任、粗暴等。学习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学业情况,包括其是否坚持读书
7、及辍学原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师生同学关系、有无获奖违纪等。交往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关系,包括其平时多与哪些人来往,其本人及与其来往的人是否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等。就业情况及在单位的工作表现情况。有无违法犯罪前科。 (二)犯罪原因 具体包括:性格特点,主要是被调查的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心理以及个性方面的特征,包括平常是否有不良嗜好或不良行为;是否有自卑或自负、焦躁多疑等心理不良倾向、思维及行为;是否有冲动、鲁莽、缺乏主见、暴躁等异常现象。不良影响,主要是被调查对象在日常中特别是犯罪前一段受到社会、他人不良影响情况及是否存在受到他人教唆情况。 (三)监护教育 具体包括:
8、悔罪表现,主要是被调查对象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及悔改行为,包括是否具有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等从宽行为,是否主动承认错误、赔礼道歉、积极赔偿等悔改行为;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是否仍具有社会危险性等。社会影响,主要是被调查人的犯罪行为在被调查5人居住地、单位的反映,是否有民愤,居民是否愿意帮助其改过自新。监护、帮教条件,主要是监护人是否有从严管教的意识和能力;被调查人所在社区、学校、单位、社区矫正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了帮教措施等。四、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不同阶段,调查报告的重点不尽一致 社会调查主要涉及拘留、逮捕、不起诉、判决等环节,在不同的阶段,调查报告的重点也不尽一致。在侦查及审查逮捕阶段,紧紧
9、围绕拘留、逮捕的必要性,重点调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主观恶性、有无监护与社会帮教条件等,综合衡量其社会危险性;在审查起诉阶段,围绕是否提起公诉、暂缓起诉或不起诉,重点审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悔改表现、帮教措施等情况;在庭审阶段,围绕是否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重点审查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 (二)针对不同案件,调查报告的侧重点不尽一致 调查报告应当针对被调查对象的个性、个案的特点,注重不同侧重点,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是财产性犯罪,就重点关注
10、偶发性及主观恶性,并区分是因无生活来源流窜作案还是有生活来源因一时贪念、期望不劳而获而作案;如果是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犯罪的,应重点关注起社会交往和成长经历,是否系受到他人的带动而拉帮结伙、是否是受到不良网站或者电影的影响等。 6(三)调查报告应当综合审查,作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参考 社会调查报告反映的内容是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是在由知情证人对于其知晓的或调查者对于其调查的涉案未成年人品格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作出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在操作中,要加强对调查报告的审查力度,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审查,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进行比对,与证言、物证、书证、相关证明进行比对,为最终作出处理决定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李晓辉(1979) ,男,湖北枣阳人,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二级检察官,研究方向:检察管理、刑事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