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民国.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153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常民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常民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常民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常民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常民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日常民国十多年前,有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曾深深触动了我。当有朋友问我编老照片这些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张时,虽然经手刊出的老照片已不下几千张,但我张口就说出了这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 1935 年的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一) ,定格了一位幼儿园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游戏的瞬间。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年轻女教师娟秀的面庞和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温馨而祥和。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张照片无论其匀称的构图、妙曼的动感还是对人物神情恰到好处的捕捉,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是仅凭这些,这张照片还不足以从几千张照片里脱颖而出,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这幅照片如此地触动我,还因为照片以其独有的语言向

2、我们讲述了一个特定的时代抗战前民国社会的日常生活。 通常,提起民国社会,大陆的一般民众耳熟能详的是红军的伟大长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国统区的腐败以及埋葬蒋家王朝的战争。而对于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战争以外各阶层民众的庸常生活,则所知甚少,与此相关的照片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这幅照片,是台湾的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秦风先生提供的。秦风先生以其独有的地缘优势,为老照片提供了大量的民国影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弥补了大陆民众对民国社会的认知,尤其是通过许多记录2民众日常生活的老照片,向人们呈现了民国社会作为近代中国文明阶段性进程的另一面。 这张照片定格的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瞬

3、间,但所折射的时代意涵也是显见的。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到了 1935 年,社会尚称安定,各项建设逐次展开,如果没有两年后日本人的大举入侵,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延续,中国的社会进程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 还有这张摄于 1936 年的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的一幕(图二):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女孩,在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驻足观望,一边在向孩子讲解着什么。而写在橱窗玻璃上那条宣传口号“养护儿童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 ,则表达了社会对于儿童教养的共同认知。照片的提供者黄咏梅在

4、随文中回忆道: 那是 1936 年秋,七岁的我是二年级小学生。父亲在我四岁时因急病死于执教的外地,母亲守着我和妹妹们在镇江东门老家深宅里相依为命。我六岁入民众教育馆办的小学,校舍设在孔庙里,离我老家不出一百米。年轻新潮的王校长是出国留学生的留守夫人,她在讲台上给我们示范刷牙,给我们讲述日本军国主义者向日本小学生灌输侵华思想的故事。还有好几位关爱我如同父母的老师,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孔庙正殿陈列着“头悬梁” 、 “锥刺股” 、 “孟母三迁”等故事的小泥人塑像,还有卫生常识方面的模型、图片,教室设在正殿后西院落的平房里。更使我感兴趣的是,遇到周末,民众教育馆为附近居民放映电影,我们小学生是必3去的

5、观众。那个年代,能看到卓别林夸张的滑稽表演,虽然无声,也是莫大的享受。大舅父一人在外地工作,那年回镇江探家时,星期天和大舅母唐思萱带着表妹吴碧霞来看望我们,我高兴地陪他们去我心爱的学校参观。走近橱窗前,那张宣传画吸引了我和表妹。我们驻足细看,大舅母边看边给我们讲解,我入神聆听,表妹目不转睛地看着画上的小朋友。大舅父见此情此景,即兴抓拍下来,当时我们一点不知道。 作者结合这张照片的回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一位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妹妹们相依为命的女孩,并没有因生活困顿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众教育馆及其创办的小学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施教方针,既承继传统伦理文化,又传播现代卫生科学常识,

6、还放映西方电影从上面的叙述里,足以看出民众教育馆所承载的一般社会功能,和为普及教育、传播文明所做的种种努力。 尤其可贵的,这不是一张为了宣传而刻意摆拍的照片,而是一位民间摄影爱好者对身边生活的不经意的记录,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上面两幅照片,一张拍自当时的首都,一张拍自当时的江苏省会,或为首善之区,或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域。而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张 1937 年 1 月在山西文水县拍摄的照片(图三) ,是文水县里村一所女子初级小学的师生合影。 文水县是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的家乡,1947 年 17 岁的刘胡兰被国民党军以铡刀残忍地杀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家喻户

7、晓的著名烈士。而这张照片中所透露的宁静与祥和,与十年后刘胡兰殉难时腥风血雨的社会氛围,却迥然有别。端坐中间的那位女子应4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从穿着、气质上看,当是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子,神情中透着自信与干练。照片上的女学生也都穿戴整齐,相貌端正,让人感觉很舒服。还有,背景中雕梁画栋的校舍也着实让人羡慕,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实践了后人虽信誓旦旦却行有未逮的承诺“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学校用” 。 这张照片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端坐在中间的那位年轻女子。大家知道,中国既有论资排辈的传统,更不乏男尊女卑的陋习,而那位女子,年纪轻轻,列坐于几个大老爷们之中,却未遑多让。 胡适先生曾经慨叹过:“史记里偶然记着一

8、句奴婢与牛马同阑 ,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 ,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 ”在他看来, “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事,这些大事在我们眼里反而渐渐变成小事了” 。从这张寻常的乡村小学的师生合影里,则不难看出民国年间妇女解放的种种端倪和时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许多时候,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里,往往是一些琐屑的生活细节,更能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 1949 年以后,民国的一切都成了“前朝旧事”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民国年代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误读也在所难免,对同样一张照片,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 这张拍摄于 1940 年代的照片(图四) ,是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

9、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的情形。在用苇席临时搭成的草台上,唱诗班的信众们个个阔袖重袍,手捧展开的乐谱,伴随着台下钢琴的伴奏,唱得专注而投入。整个画面于黑白相间中,弥漫着几分肃穆与庄严。 5照片系笔者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得,夹在一本 1940 年代印制的东亚公司的企业宣传册里。宣传册用道林纸印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东亚公司的产品和经营管理的情况。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国年间的著名企业家宋棐卿于 1930 年代创办的,其生产的“抵羊牌”毛线的总销量,一度占据了国内市场百分之八十七的份额,并向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出口。宋棐卿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乏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施行了许多保障和增进职工利益

10、的做法,向职工发放年终奖金、生活津贴、伤病津贴、婚丧补贴和子弟奖学金等,还设立了职工宿舍、夜校、国剧社、合唱团、医院在 1943 年更以“赠股”的办法,将公司股份配发到每位职工,使企业员工都成为公司的股东。因宋本人出身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公教信友协进会,将宗教教义融入企业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张照片记录的,便是信友协进会唱诗班的一次排练。宋棐卿的上述举措,是为了化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际矛盾,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民国几十年,除了抗战前有过几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动荡与战乱之中,这无疑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战乱与

11、动荡并不就是民众生活的全部,即使身处战乱中,老百姓的日子照常得过。战争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百姓的生活,却无法使它中断。这两幅照片(图五、图六)均拍摄于 1948 年的长春。图五是在长春一间酒吧登台表演的鼓手,图六是竖立在长春街头的大幅新影片上映广告画。 生活在长春城里的人们,已不止一次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6但这并不妨碍最新的美国大片一部接一部地上映,而架子鼓手一旦登台演出,还是西装革履,头发依旧梳理得丝毫不乱,专注地沉浸在自己敲出的鼓点里 从照片上看,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过于简陋了,只有一面大鼓、一面小鼓,外加一个立镲,然而相对于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这里发出的,却是属于市井的、民间的音符,传递着平民大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摘自当历史可以观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