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216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探究【摘 要】 本文分析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宗法等级特征、历史、政治特征。指出关中的民居建筑类型为封闭性窄院布局体系,体现了功能性与防御性特点。 【关键词】 关中;传统民居;地域特征 关中地区是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 ,平均海拔约 500 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1。 早在旧石器时代,民居就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生活舞台。作为中国远古文化起源之一的陕西,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民居的雏形。隋唐时期,陕西成

2、为整个中国乃至国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建筑型制日趋成熟,民居建筑的功能性与防御性逐渐体现。明清时期的关中民居建筑进一步继承了隋唐的型制特征,建筑水平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关中的民居建筑类型逐渐发展成为现今所常见的封闭性窄院布局体系。 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关中民居形态,其形成原因与关中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一、自然环境特征 首先,关中八百里沃土横垣于秦岭山脉与黄土高坡之间,渭河流淌其间,黄河围绕而过,是真正的依山傍水之地,黄土高坡与秦岭围合,2中间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形轮廓映射出关中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里被适应性的建造表达

3、了出来。所以,关中民居的选址多背山面水,方向上坐西北而面向东南。 其次,关中与黄土高原台塬接壤,地处平原,雨量少,地下水位低,产生了关中土质的差异性土层厚、土质塑性强。而民居建筑多就地取材,因此作为维护结构的墙体除采用砖墙外,很多住房用土坯或夯土墙,甚至西安地区的中等质量民居的沿街外墙、厢房和正房后墙、后院墙也都如此。土筑墙在农村中更是广泛应用,主体的承重均是夯土墙或土坯墙。更为可贵的是,这类夯土材料在经过多年使用后,替换下来的旧夯土仍能够回填到农家田地作为肥料使用,由此可见古代关中人的环保节约意识。 另外,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为了在夏

4、季的院落内形成很好的遮阴效果,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抵挡风沙的侵扰,结合厚实的夯土墙面,就形成了关中民居窄长、封闭的院落,建筑上形成关中独特的单坡顶式厢(关中称“厦” )房:这种两家背靠背合建厦房,并山连脊,院墙与房屋结构围合的方式兼具收集雨水、防风、防尘的功能。 二、宗法等级特征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的国家管理方式为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2。作为古人3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的准则,其本质是体现一种

5、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3。它极大的影响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可以说,从院落的轴线布局到每进院落的长、宽、高差;从单体建筑的高度、构架到房屋的面阔、进深;从门窗比例、装饰复杂程度到室内陈设物品的使用等均在其规范涵盖的范围之内。 例如陕西咸阳市旬邑县的唐家大院,这间正院其平面为纵向二进(院落)式,建筑布局严格按照宗法礼制制度。庭院的纵深方向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展开,左右对称,位于中心主轴线上的建筑物依次为主入口处的街房(倒座) ,一进院通往二进院的厅房以及二进院的上房。连同每进院两侧的厢房构成前后两个四合院。整个院落的布局原则为“

6、前公后私”即前院待客,后院家人居住;“前下后上”即后院中轴线上的建筑高于前院,取“步步高升”之意;“正高侧低”中轴线上建筑高于两侧厢房建筑,中轴线建筑的使用功能也高于两侧,比如后院的上房为祭祖和族中长辈居住,厢房为晚辈居住。整体院落上下高度、主从关系、长幼层次分明,富有浓厚的宗法等级意识。 三、历史、政治特征 关中自古便于异族接壤,且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西北关口,关中这一名词的由来,也是由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围合包围而得。在秦、汉、唐时期,关中地区作为千古帝王之都,其政治、经济地位不容置疑,十三朝古都的经济建设、水利开发、对外贸易,使得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沃野千里。 4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7、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关中特殊的历史、政治、经济地位,外敌与战事多来自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使得关中建筑表现出“内陆文明”的特点,所以关中建筑多具备独特的封闭性和警惕性。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以东浐河东岸,这些 6000 年前的村落便开始布局出向心性的聚落形态,且每村都设有寨门,防御机制等。典型防御性聚居村落至今仍有存在,明清时期的许多实例如今在关中仍随处可见,关中很多村镇以“xx 堡” 、 “xx 寨”作为村名,许多古村还保存有完整独立的寨门或堡门。例如潼关县西北村文明寨,寨门以 55cm35cm 砖体砌筑,门上有瞭望孔,寨内的主干道南北

8、朝向,两侧民居入口均开至主干道上,并设有专门的排水系统。也有的村落以夯土砌筑围墙,与高大的院墙合围成封闭聚合的村落形态。合阳县坊镇的灵泉村便是一例,村内朝北的围墙开出防御性的城门洞,门洞内部两侧还有类似西安城墙的上墙阶梯。 关中民居这种封闭、警惕的地域特征,不仅仅体现在村落聚合上,在院落与建筑上也有着极深的印记。比如关中北部靠近陕北地区的下沉式窑洞,在平地上向地下挖出院落,体现了极强的隐蔽性;还有西安长安区的靠崖窑洞,在窑洞上方设置防御性的瞭望孔和在窑洞的后方挖设地道;关中的窄院高墙、联排的单坡顶厦房亦是关中人应对外敌,防盗防火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在关中民居研究中,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

9、为以及民居建筑中5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它组成了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4。如今我们分析导致关中建筑形成的自然条件、历史、政治、文化等地域特征,旨在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剖析其外表形制、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结构,从根本上分析其产生原因,总结出地域特点,希望能为关中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摆脱千村一貌,创造出具有关中平原地域特色的新的院落模式与乡土建筑提供相应的借鉴,为我国现代建筑的设计能够发挥出民族特色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中-百度百科EB/OL.http:/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7-23. 3 王其均.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建筑学报,1996.10.57. 4 朱向东,马军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山西建筑,2002.01(28)12. 【作者简介】 储若男,西安工业大学教师. 许 岩,西安工业大学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