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256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摘 要: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策略,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19-01 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后,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工作多了,课堂气氛开始变了,学生的生活更有朝气了,课堂教学也更加精彩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我结合自

2、身工作实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学法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仔细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按照以往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回忆操作实验推导公式巩固运用”来展开教学的。但对2照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我们认为,数学教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时,我们进行了改革和尝

3、试,采用“猜想、操作探究、发现验证归纳、概括初步运用”四个步骤进行教学。一开始,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物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纸盒) ,请学生猜一猜哪个纸盒的体积。由于两个物体仅凭眼睛的观察不能判断,学生自然就产生了争论,有的猜长方体的体积大,有的猜正方体的体积大,还有的猜它们的体积一样大。 “究竟谁猜得对呢?看来只凭眼睛的观察比较不出这两个纸盒的大小。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教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凭借自己的理解,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并让学生借助手中 12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探究自

4、己的猜想是否合理、正确。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小组交流,发现了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单位数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体积单位数。然后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拼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长方体,验证所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了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时,不就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吗?由此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对熟悉的事物总让学生倍感3亲切,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

5、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 “让数学生活化” , “让生活数学化” 。 对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总复习的教学,改变传统复习课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克服“重教法,轻学法” 、 “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我们以创设生活情景为主线,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 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阶段,课件出示上海长江大桥的模型图,告诉学生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中的“上海长江大桥” ,它的出口就在崇明岛的东部陈家镇。接着再向学生介绍这座大桥建造的时间、造价、长度等信息。真实的现

6、实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在练习设计时我们也力求将数学习题生活化,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度量课桌的长度、计算篮球场面积、填写杨立伟遨游太空的时间、判断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年份是闰年、平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避免了机械枯燥的训练。 为进一步保持学生学习状态的兴奋点,上课结束时,教师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把学生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在这句话中也有计量单位,你能找到吗?”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到交流探讨中。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4听到过哪些书本上没有

7、的计量单位?使学生在回忆、检索的过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时时处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很快乐。 三、把握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教材中知识点的束缚,积极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数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重组教学内容 把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零散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结构体系,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

8、部分内容时,就“求最小公倍数”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重组,把课本中的三个例题整合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由“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迁移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由于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算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因此,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熟练运用列举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会尝试着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来解答。这样,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孤立理解。在探究和类比的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透彻,思维更活跃深刻。 2.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认真解读教材,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5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要求学生将

9、收集到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带到课堂上来,然后组织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表面积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做为研究对象) 。在学生发现、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后,学生对身边经常看到的圆柱体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知道圆柱体表面积的该如何计算。教师引导他们联系起刚学到的知识点,即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方法。他们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开始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有的把圆柱体的侧面用剪刀剪开剪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圆柱体的侧面压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圆柱体放在纸上滚一周,有的用一张长方形的纸覆在圆柱体的侧面积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更好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仲莹. 数学新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师.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4):101 2 张薇薇.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06):191 3 乔月江. 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周刊,2011(20):45 4 罗洁, 邓玉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 改革与开放,2009(07):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