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283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我的家乡和我的父母兄弟我的家乡在皖东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乡村,历史上出过一个名人叫包拯,那里的民风淳朴,百姓勤劳。人们历来尊崇“敦孝悌,明礼让,务本业,重农桑”的生活和做人准则,民间尤以“耕读治家”为荣。我的父母一生辛劳,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我们兄弟姊妹七人。我十九岁那年在“冬修水利”的工地上当了兵。同龄人中多羡慕我有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最根本的仰慕还是在于我从此以后可以吃上一顿饱饭, “伢仔,从此以后不吃农村大麦粥了” (困难时期家乡一种用大麦面熬出来的稀粥) ,这是长辈们在我临行前说的最多的一句祝福语,在那个时候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渴望。 走进城市后,我经常回家看看,每

2、次回家都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收获。可是近些年来,随着回家次数的增加,对老家的感觉和认识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农村中的许多变化越来越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特别是近些年来,这种不安已到了忧郁和惊愕的程度。虽然自己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打拼,远还没有过上富足的日子,但“自我感觉良好” 。所拥有和得到的远比父母兄弟们的要多得多,无论是穿戴和日常开销都比他们要阔绰许多。回家通常也都是坐卧铺,甚至还能坐坐飞机,给孩子们的红包虽然也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但一百、两百还是掏得出来的。可父母亲来城里看我,却永远只能是坐硬座,因为卖了猪和粮食的钱是绝不肯花在卧铺上的。父母几经周折,到了我所生活的这个南方2城市,

3、已是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既花了钱又遭了罪,心里多了几分苦涩。见了儿孙,老人脸上的“笑容”多半是挤出来的。 母亲一生辛劳,省吃俭用,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裳。据老一辈们讲,母亲家境贫寒,出嫁时连一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可就是这样一个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却也儿女成群,算得上是“英雄母亲”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没有吃的,孩子又多,照顾了小的就有可能失去了老的,当年眼睁睁地看着外公在贫病交加中饿死的情景,至今是母亲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儿女们天各一方,失去老伴多年已风烛残年的母亲,只好跟着孩子们轮流寄宿,算得上是“衣食无忧”了。大家觉得这是在尽一份孝心和履行着赡养的义务,每年都有

4、机会见到母亲,享受到四代同堂之乐。可是谁又能体会到老人家自己的内心感受,那可是真真切切地让老人过起了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日子,在她心里那种故土难移和叶落归根的团聚和归属感成了她再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奢望。 父亲是本家族的长子,读过几年私塾,打得一手好算盘,性格内向善良,承袭“良田万顷,不如薄技随身”的家风,学得一手熟练的木匠活。村前庄后架房上梁皆有他的身影,箍桶打耙样样做得精细。他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品尝过民国的苦难,感受到新中国给他带来的温暖,他还是互助组合作社时期的老党员。一生勤劳,为人诚实,由于子女多,负担重,从未享受过一天清闲日子,好不容易把儿女们都拉扯成人,日子稍有起色之时,终于积劳成

5、疾,一病不起,撒手西去。由于当年农村经济社会的相对落后,医保制度的不尽完善,又由于孩子们的低能和欠3孝,父亲的故去如今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追思和愧疚,那确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 大哥,年逾花甲,一辈子务农和外出打工。 “文革”时当过几年兵,因为在一次意外中摔伤脑袋,落下终身脑疾。几十年来,做过修理工、泥瓦匠和蹬三轮,样样都干,却还是赚不到多少钱,有时到年底还拿不到工钱。有一年因为给老板打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破脾脏,手术时老板不给钱,还是同乡帮忙才渡过难关。如今的大哥因岁月的磨砺已是黄皮寡瘦,目光呆滞。常年拖着多病的身体在黄土地上艰难地耕作,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和干练。 二哥,在文革时期

6、的农中读完了高中,算是个有点文化的农民了,在乡镇的手工作坊和小加工厂都干过,后来因为缺少资金和技术,只好回家种地,又因为种庄稼不挣钱,跟同村的年轻人长期外出打工。凭借壮实的体格和忍辱负重的秉性用血汗挣得一份家产。这在过去,那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农民工打工得的工钱被老板一拖就是几年不给那是常事。几近耳顺之年,二哥和他的孩子们一起在县城的“郊区”置得几间房产。 我的父母一辈子种地,对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十分清楚,都知道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人。从旧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如今机械化程度有明显改善的农业生产,从解放初的土地改革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经历过无数的农村改革。我的兄弟们在当新型农民的今

7、天,种粮收入高的时候,花大力气积极种粮,增加收入。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外出打工,以应付日益增长的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如今兄弟们的儿4女也到了打工的年龄,加入浩浩荡荡的进城打工的队伍。由于没有技术,缺少知识,靠出卖体力增加收入。兄弟们在城里打工一年,往往春节回家也要买一件廉价西装穿在身上,要知道那不仅仅是虚荣,那是给守在家里的妻儿父母一颗踏实的心。 我生活过的那个村庄,上百户人家,通过读书或当兵考取高校,跳出农门的比较少。能让子女摆脱农民身份是一个农民所能想到并为此付出毕生精力的最大梦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弟弟先后上了高校,变成非农业户口以后,村里的人感慨很多。他们说同是兄弟,以后你们的子女就

8、是城里人,哥哥们的子女仍然是乡下人,这一家人的命运从此不再一样。父母恩,兄弟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和传统。兄弟有了困难,不可避免地会找到生活在城里的我们。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农民兄弟的生老病死,农民兄弟子女的入学不能很好的落实,那心中的苦涩和酸楚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无法释怀的。 我的家乡属丘陵加山石地貌,平坦一点的地方多是种的小麦、油菜和大豆,低凹的地方则种的是水稻。农民种地刨去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械收种以及各种费用,小麦亩产达九百斤,水稻亩产达一千五百斤,才能平本。而皖东地区农村要达到这个产量的并不容易。 这些年家乡农村有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提高,日常消费比我小的时候

9、丰富了很多。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的连年丰收,人们的食物结构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不再完全依赖大米和小麦,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低迷,不少农民无心种粮。许多的农民放弃 5了曾被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他们熟悉的农活,涌进城市。如今我的家乡整个村庄农忙季节也很难看到几个年轻人,在家乡的多是无力外出打工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今天,当我们鼓起勇气,拿出自己久违了的热情,走向家乡广袤的土地,走向已经变得陌生的田野的时候,像归来的游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股暖流涌来,内心的冲动使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这种与大自然本源和无间的血肉般亲情,是在城市里永远也感受不到的。当我们在激动和兴

10、奋过后,走近我们新一代农民的时候,更多的是心里隐隐的痛和无尽的酸楚。我国现有近七成的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农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你是住在别墅或高楼大厦,无论你从事任何“高尚”的职业,我们都不能漠视农民的存在和未来,穿衣吃饭人人概不能免。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和困难的群众。 我们的党和政府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重视并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三农”政策,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勇于解决新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农民的弱势和边缘地位正在得到有效改善,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在广大农村充分显现。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正在成为现实。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时代强音正不可阻挡地在华夏大地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