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307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范成大是吴县人,还是昆山人?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又是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合称“南宋四大诗人” 。 范成大的籍贯是哪里?读过历史、文学史的读者一定记得他是“吴县人” (今属苏州市) 。 宋史 中国人名大辞典 辞海等权威典籍也都有明确的记载。 然而,新编昆山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1 版)第二十七篇人物 ,将他作为昆山籍人收入志中,云:“范成大其先本居苏州,父范雩始徙昆,遂为昆山人。 ” 难道此前的典籍都将这样一位名人的籍贯搞错了?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找了好多年的资料,直到最近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委,现叙述如下,并求教于方家。 昆

2、山县志最早将范成大作为昆山人的是宋代淳祜十一年(1251年)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实纂的玉峰志 (昆山宋元三志 ,扬州广陵书社,2011 年) ,该志卷之中“人物”云:“范成大父雩,宣和进士,终秘书郎。成大登绍兴进士第,历官参知政事后居石湖,是为石湖先生。 ”虽然没有写明其籍贯,但显然是把他作为昆山人收录志书的。因为志书“凡例”第四条清楚交代:“凡叙人物,有本邑人而今居他所;本非邑人而今寓居者,今皆载。 ”而非邑人寓居者,志书中都写明其籍贯。 2地方志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具有“事近易真,地近易核”的特点,历来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 玉峰志是昆山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志书,也是距离范成大最近的一部志

3、书,成书时间距离范成大去世还不足 60 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可信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元代至正元年(1341 年) 昆山郡志以及明、清两代的昆山县志都继承此说。 然而,问题却就出在此。地方志大都由地方行政长官监修(项公泽,字德润,浙江永嘉人,淳祐间任昆山知县) ,地方文人纂修(凌万顷,字叔度,江苏阳羡人,父辈迁居昆山;边实,字宜学,本河南开封人,高祖迁居昆山) ,而在资料信息极不流通的古代,纂修者往往受到资料的局限,凌万顷等人在纂修志书时,显然没有看到与范成大同时期人所写的著作;同时地方志还普遍存在“拉名人”为地方增光添彩的思想行为,只要某个名人与当地有关联,往往都要收入志书,由是造成错误。

4、 那么,让我们看看范成大同时期人是怎样记载的。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载:“(绍兴十年十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范雩,请南班大将军以下,用故事,二年一试艺业,取中选者推恩雩,吴县人也。 ”范雩是范成大的父亲,宣和六年(1124 年)进士。南宋馆阁录卷七:“范雩,字伯达,姑苏人。沈晦榜进士及第。 ”周必大的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吴郡范氏,自文正公起孤童,事仁宗皇帝,当庆历癸未,人参大政,后百三十有六年,公(范成大)复参孝宗皇帝政事。虽谱牒不通,俱望高平派南阳之顺阳,盖鸱夷子之苗裔也。今为郡之吴县人。 ”周必大与范成大是同庚好友,周必大又是范雩同科好友、范成大恩人王

5、葆的女婿,周、范两3人有很深的交往,两人都官至副宰相。范成大死后,周必大十分悲伤,亲自操刀撰写了神道碑。同时期人的权威著作,清楚交代其父子都是“吴县人” 。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明朝洪武初年卢熊纂修苏州府志 (洪武十二年刻本)时,采纳了范公成大神道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史等资料,明确写明范成大是“吴县人” 。然而,到宣德年间(14261435年) ,季篪(字志远)担任昆山训导纂修昆山县志时,没有吸收洪武苏州府志等资料,仍将范成大作为昆山人,在志书“人物”中还有一段考释:“按, 言行录称成大吴县人,卢熊苏州府志亦云。今考昆山旧志进士题名下,书其父雩、弟成象暨公登第之年甚详,兼载读书荐严寺后亭事,

6、知公为昆山人无疑。其云吴县者,盖公晚居石湖耳。 ”季篪等纂修者的态度看似很慎重与严谨,但他们考定范成大是昆山人的主要依据是旧志。季氏等所说的“旧志” ,大概就是上面提到的玉峰志昆山郡志 。 季篪等纂修者还不相信言行录 。 言行录即宋名臣言行录 ,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所编。这也是一部很有权威的著作,全书共 75 卷,朱熹撰前、后集 24 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 51 卷。该书汇编了散见于笔记、碑传、行状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 225 人。今印行的前集,其原书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 ,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 ,两书并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 。季篪等纂修者不采信言行录 ,是造成地方

7、志一错再错的重要原因。 那么,季篪等纂修者所谓旧志记载范成大读书荐严寺,寺后有亭,4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范成大的确与昆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曾在昆山生活长达十年。根据今人于北山先生所著范成大年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考证,绍兴十四年(1144 年)至二十三年(1153 年) ,他曾读书于昆山县城东边的荐严资福禅寺。 “在此十年中,曾有杭州、建康、溧水、高淳、宣城诸地之行” 。后人为了纪念,建有“范公亭,在荐严寺后圃,范成大少读书寺中,游息其上一后人遂以范公名之,赵仲穆书扁(匾) ”(嘉靖昆山县志卷四“第宅” ) 。这在其他昆山县志中都有记载。 既然范成大是吴县人,怎么会到昆山去读

8、书并生活十年呢?这与范成大父亲范雩的同榜好友王葆有关。 范雩、王葆既是同榜进士,又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王家有“乐道好善”的传统。范成大 14 岁母亲病故,次年父亲范雩也逝世(一说 18岁时父卒) ,王葆便把范成大领到了昆山,供养读书。传说,王葆是个懂得相面的人,以善于识人见称,范成大说:“王公于人物鉴裁尤精。乐巷李御史衡,布衣流落,一见以女弟妻之。相国周益公必大初第,以女妻之,知其为国器也。 ”(吴郡志卷二七人物 )范成大从小聪慧,在怀抱中“已识屏间字” , “年十二,遍读经史。十四,能文词” ,自然深得王葆的喜欢与爱护。范成大父母逝世后,王葆把他接到昆山,以父执辈严加管教:“子之先君期尔禄仕

9、,志不可违。 ”(神道碑)范成大晚年在撰写“王葆传”时道:“成大以早孤废业,一日呼前,喻勉切至,加以诘责。留之席下,程课甚严,未几,亦忝科第。 ”(吴郡志卷二七)字里行间,饱含感激之情。 5范成大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昆山人。这一点可以从吴郡志中得到证明。该志卷二十七人物中写道:“王葆,字彦光,昆山人昆山自郏亶登科,有孙载,载后六十年, (王)葆始继之,邑人以为奇事。 ”孙载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进士,王葆是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 年)进士。从孙载到王葆整整 60 年,其间昆山没有人中过进士。因此,昆山人十分重视。康熙昆山县志稿亦云:“县人自孙载后六十年,至(王)葆始登宣和六年进士第。邑宰吴时云:振六十载之颓风,贾三十人之余勇 ,纪其实也。 ”范雩是王葆的同榜进士, 吴郡志卷二十八“进士题名”中两人排在一起,范雩还列在前。两志书均只说王葆不说范雩,显然因为范雩不是昆山人。 综上所述,范成大的籍贯不是昆山,应该是吴县;他在昆山读书先后有十年,昆山最多只能算是他的第二故乡。范雩生前没有迁居昆山。因此,昆山旧志将范雩、范成象、范成大列入昆山“进士题名录”中是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