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福建已经有几年了,模块专题式教学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课堂生成的目标,依然是十分现实和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拟从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出发,来谈谈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达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 课堂教学现状 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4-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教学评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
2、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历史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所谓“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除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发展规律与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外,还要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所谓“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主要指学生改变过2去的被动学习状态,发挥主体性、积极
3、性与参与性,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方式。具体的三维目标达成则要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等等。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使学生身心得到愉快的成长,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在探索和实践中的体会。 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偏差 1.1 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多,情感交流不足,一位教师在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课时,学生的反应非常“冷静” ,
4、课堂十分沉寂,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涉及的学生面非常狭窄。 1.2 有的教师则走向了又一个极端,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自主学习,课堂看似热闹,但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 ,表演的成分太浓厚,为了形式而忽略了最为根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新的偏差。这种现象在教学公开课中尤其突出。 “初中课程改革的不足之一是把课程变成了一种活动,把课堂教学上成了活动课。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进行着的高中课改中已初见端倪。 1.3 课堂教学容量大。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焕然一新” ,内容简化,但由于“一标多本”的出台使一些教师不放心的大量补充其它版本的教3材内容,所以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依然很重,三维
5、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不均衡,有效性的内涵出现了偏差。 2.初中教学的弱化和缺失 初中的历史学科作为所谓的“副课” ,所受待遇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深有感触。其受重视程度不容乐观。学校擅自减少课时,不主张教师占用学生课后多余时间,家长的不以为然,学生的漠不关心都给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效果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是基础知识、历史素养还是能力训练,与高中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中历史课改将很可能长期尴尬地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那么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
6、价功效。有效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秀的成果(基础知识扎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同时要研究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如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个方面就要进行改革。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经验和成果,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4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发展上,既重视必需的基
7、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也就是把传统的优秀经验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地进行整合,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2.教学方式的选择性 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从教学目标入手,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时下十分流行的课堂讨论、网络教学。关键是看能不能帮助三维目标要求的实现,是否更有利于内容的呈现,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他们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关键不是教师讲多少,而是怎么讲? 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
8、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我们应多吸取初中历史课改的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教学形式选择时表面文章” 。 3.教学内容的组合性 要不断地整合现有的教材,从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用教材就是在认真地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认真地分析,真正把握教材的整体用意,对一些相关的材料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在不改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改造,教师要整体地认识和掌握目标要求所涵盖的内容,确定其所用的课堂教学材料。教师掌握目标要从整体中去认识和把握,也就是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放到整体中去认识,看其在整体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对于以后的学习和5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去认识,去对待一节课的教学。 4.教学评价的兼顾性 对高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当然,高中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较为客观,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让历史教学更体现它的价值和魅力,提高民族素养,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让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