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722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与老子所示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水与老子所示之道【摘 要】道是万物本根的思想, 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与水同归而殊途,同质而异象。道是水的规律、根源,水是道的直接体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形象地用水来阐述道。水性善下,道贵谦卑,而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 【关键词】道;水;上善若水;柔弱之道 “道”是老子一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它超越一切,且不可名状,故作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然而,人们怎么样才能认识这不可名状的“道”呢?于是作者用多种比喻来形容“道” ,力求揭示出道的深刻涵义。在老子作者的诸多解释“道”的比喻中,我们发现水与“道”时时相伴

2、,水几乎可以成为了“道”的代名词。因此,在老子中,水占有重要地位,水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性善下,道贵谦卑,而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老子用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 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文旨在通过思考老子中的“水”来探究老子所示之道。 一、上善若水 五行之中,水是最为微妙的。水和道是有相似之处的,水性善下,而道则是谦卑的。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2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居善地。水的这一品德暗含两重思想。其一,水亦具有大地之承载万物的品德

3、, “厚德载物” 。从五行关系上看,土克水,然而水土合德,水与土不离不弃,相存相依,这既是一种宽容的品德,也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本性。按照这种品德,我们如果处在一种环境中,能够象水一样,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人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同生共乐,那么,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将充满安宁祥和的气息。其二,水具有择善地而居的性格。对于水而言,所谓的善地,不过是能够顺势而为的地方,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水遇到险阻,不会硬着头皮往上冲,而是绕行之。 (二)心善渊。水的这一品德也含有二重意思。其一,人的心胸要深厚,能容一切人一切事。其二,人的知识学问要广博。心要像潭水(深渊,泉

4、水)一样,清澈,宁静,安祥!此谓上善若水。清澈,即为真,真,乃天地之性。宁静,即为善,善,亦为天地之性。安祥,即为美,美,还是天地之性。 心静如水,即恢复了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清澈的心,可以像镜子一样光亮照人,首先照出自己的真实一面,让自己真正了解自己,自己能够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其次可以照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取长补短。 (三)与善仁。郦道元所云: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万物无不润者” 。水这种滋润万物之德,当它投射在具体的人身上时,就是一种为人、与人的高尚品德。 老子第二章云:“生而不有” 。 老子3第七十七章云:“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又云:“

5、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都是着重强调了水的这种无私的精神。 (四)言善信。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告诫我们说话要真诚朴实,不要花言巧语。争取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 (五)政善治。政,亦正。正己,正人,正心,正念,正言,正行,正事,正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如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决定它要走的路。 (六)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水是一滴救命的“甘露” ,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七) 动善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6、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要想成就自己,需要审时度势,顺天应命,高瞻远瞩,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做到“动善时” 。 居善道的人是谦虚处下的,能够像水一样甘于处下,而不彰显自己。甘于处众人之后,如道德经中的“不敢为天下先” 。但如此,却反而能处众人之先。这是为什么呢, “夫唯不争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圣人能顺天地之自然,与世无争,水也是利万物却毫无争心,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人能如水之德,亦必近道而无尤。故有学者感叹:“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 二、柔弱之道 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4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如滴水穿石,就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

7、道理。 道德经中谈到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是以柔弱处上,坚强处下,可知至柔而至刚,至弱而至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成物亦能戕物。无坚不破,无强不摧,无物可与之抗衡,是知天下之至柔,能御天下之至刚,天下之至弱,能驱天下之至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道乃是万物本根的思想, 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与水同归而殊途,同质而异象。道是水的规律、根源,水是道的直接体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道和水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揭示了老子所示之道。 参考文献 1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3 魏源.老子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 5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M.台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6 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年. 5作者简介:杨柳(1988- ) ,女,山西原平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