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历史 一 、 选择题:共 11 小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3.尚书 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依据所学分析选项,“ 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
2、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答案: C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从古代地方管理的角度设计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地方管理与地方监察的不同及其联系。本题考查的是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联系唐宋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其他有效措施,如宋代的重用文官等,综合分析认识其意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时期
3、的地方管理 答案: B 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关 系发展进程及特点的分析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用全面的观点分析认识近代以来的中西关系。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
4、问题的能力。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 史学观点 文明史观 答案: B 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解析: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紧扣题干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性质分析解答此题。学生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每一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由此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中国所 带来的
5、影响。研究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这与题目的要求正好吻 合。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答案: A 17.图 5 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 %)变化示 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解析:本题学生首先要注意时间,主要是从 1871 年至 1921 年,由此联系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侵略的具体情况,如地位势力的消长,侵略具体内容的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等;其次要注意曲线的总体趋势,第三要注意两个“节点
6、”:一是 1881 年,一是 1911 年。再结合相关知识判断解答。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日本的侵华 日本在华势力的变化 答案: D 18.1925 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 年 9 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本题以国共关系为主旨、以中俄关系为契入点设计了本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将国共关系及中苏关系的相关内容相结合,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认识
7、20 世纪 20、 30 年代国共关系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主要在于考查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中苏关系、国共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认识 答案: C 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 2 所列为 1949 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 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表 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结合学
8、习可知,史学研究深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既使对待历史上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历史观点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学生解题时要特别地抓住题目所提示的阶段“ 1949 1978 年”,这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所在,联系这一时 期的社会政治环境解答即可。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 史学观点 革命史观 答案: C 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启蒙
9、运动的全面分析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对选项中的文艺复兴的内容、宗教改革的概况及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由一个比较清醒、明确的认识。解题时还要把握住材料的关键字眼,如“自己的努力”、“ 世俗运动 ”等,正确分析启蒙运动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特点 答案: D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 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 %)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关键是正确认识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尽管苏联经济在 20 世纪 20、 30 年
10、代发展迅速,国际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强国,但它的工业产量总值、整体实力始终没有超过美国;再就是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由于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呈现下滑态势。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认识 答案: A 22.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 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
11、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都是从本国利益的需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关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解答时应注意中英关系的特殊性,那就是香港问题,这也与当前香港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 如前一时期的“占中问题”,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的特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拓外交新局面 中英关系 答案: B 2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 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 世纪上
12、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解析: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内容可知,对世界文学艺术并不是教材和高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各地高考都有所设计,体现了高考考查范围的广泛性,这就要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全面性,也就是“撒大网捞小鱼”,避免知识面的单一与狭窄。本题虽然记忆性的成份较大,但学生依然要注意理解近代以来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容及其特点,具体联系所学知识解答。 考点定位: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繁荣 流派 答案: C 二 .非选择题:第 38 题 16 分,第 39 题 14 分,第 40 题 16 分;第 47、 48、 49
13、题各 10 分,任选一题,多做以第一题为准计分,共 56 分。 38.( 16 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图 10 北宋东京(开封)内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 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 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6 分) 解析:本题主要是从经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设计题目,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能力。学生回答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的观点,认识
14、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相应的历史理论,全面分析认识宋代的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领域的变化。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认识 答案: (1)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 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 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4 分)联系: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2 分)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
15、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4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9.( 14 分) 1980 年 6 月 18 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 分) 解析: 本题图文并茂,是 非 选择题中 较好的一道题目。本题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的大胆创举 为题材 ,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揭示了改革敢为人先的精神。题目设计思路开阔,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创新 能力,同时又有利于考
16、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 分析材料,归纳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再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 认识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
17、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 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 ,语言
18、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40.( 16 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 1740 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 1830 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 W 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6 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
19、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4 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6 分) 解析: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本题以此为出发点,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英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之后的其他国家的变革基本上都受到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影响更大。设计的三个题目角度不同,难度不一 ,有层次性,能够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两问属于对考生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考查,最后一问考查了考生对各种历史观点的分析与认识能力。回答这类题目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
20、要有一定的历史理论功底,这就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必要地历史理论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过程 影响与认识;史料史观史法 史学观点 全球史观。 答案: (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6 分) (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 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4 分)
21、(3)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 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6 分) 47.( 10 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
22、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 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改革,它所开创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商鞅变法为不同版本教材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时经常涉及,考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今年山东文综的立意较好,贴近生活,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内容及影响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 分)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
23、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 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 分) 48.( 10 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为 1912 年 5 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茂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10 分) 解析:以孙中山的答记者问而设计了一道高考历史题目,较为新 颖。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丰富,把当
24、时国内各派力量的对比、政治态度及孙中山本人政治品质融为一体,同时又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既可自由发挥,又不会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紧紧围绕对“民主共和”的态度,将孙中山对个人得失的态度、对国家 、民族的态度呈现在广大考生面前,对于今天而言,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共和的实践 对孙中山让位的认识 答案: 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 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 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
25、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 49.( 10 分)【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 15 为 1937 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16 为 1945 年 11 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 图 15 图 16 据图 15 和图 16,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 10 分) 解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围绕这一问题设计题目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本题既考虑到这一点,也没有忘记取得这一胜利的因素是什么, 即 两个字“合作”,既有国内的国共为主
26、体的各个阶级 、 阶层的合作,也有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力量强弱等国家间的合作,从国际、国内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合则两利, 分 则两害”的观念。这对今天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考点定位: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 大战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反法西斯联盟的认识 答案: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