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7519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摘 要:关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源于在社会现代急速转型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发展研究在当下有着强烈诉求。这是以人的创造性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创造性价值的意义,结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试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一个务实选题。 关键词: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60-02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是经培养逐渐塑造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价值,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这一价值并未充分认识。正确认识该

2、现象,将其置于中国现实背景下进行思考,以期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意义。 一、创造性的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创造性的内涵 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就是类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学者郑永廷指出所谓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探索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或者已涉及的领域而有新的发现。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发掘、开发,而且是一种首创、创新的深2度开发,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次表现。其本质是对现有事物的不满、怀疑、否定和超越。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就是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 创

3、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创造性活动与活动的创造性是密切联系着的。人创造和改造外部世界与创造和改造自己是同一个过程。不过在概念上对“创造性活动”和“活动的创造性”还是应当做一些区分。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活动的创造性则是活动的特性也是主体的特性,是主体性的表现,具有主观性。二者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内在联系。创造性活动是价值性范畴。创造性活动是社会性的体现,是创造性的外化。创造离不开社会对其所作的品质评价或价值判断。目前,心理学界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说是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 。 (二)培养创

4、造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创造活动作为价值性活动,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关心的课题。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培养的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培养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社会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又是人的发展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创造性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3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培养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

5、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针对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受教育者在原有人格结构基础上接收,并在内化过程中其人格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在外化过程中人格结构更加稳定。创造性人格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思想政治教育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背景。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创造性培养。两者是直接互动的关系,决定创造性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是否有远大志向、执著追求、顽强意志、充沛情感等。而这些内容的培养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

6、,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铸造人格特色,激发和培养创造性。另外,创造性又反过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价值意义 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为了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创造者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创造力的发挥在实践中具有双重效应:一则促进社会发展;二则其破坏性、危害也是巨大的,如生化技术的破坏性使用。造成这种天壤差别的分界线无不与创造者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表现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才能使其创造成果服务于社会。思4想

7、政治教育通过进行价值导向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认清创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从而培养他们创造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培养坚韧勇敢、质疑批判的创新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疑批判的精神历来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总之,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培养人的质疑批判、独立思考精神,培养个

8、体坚韧勇敢、顽强拼搏的品格。 (三)培养受教育者自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自主性指人们在面对新的情景、数据和信息等资料时,不迷失于信息洪流中,不盲从与他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逻辑思考对现有资料进行判断、质疑后得出结论,并相信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中往往把自主性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与人格独立问题。为此,培养个体的自主性,促使个体自我实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

9、客观要求。 (四)培养人的高尚情感为其5提供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情感是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情感的培养不限于道德情感,而且包括理智感、审美感,不仅要有良好的情感状态、稳定的情感心境,而且有丰富、深刻的情感世界,健全的情感能力,强调培养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终极关怀等情感素质。它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特别帮助人们认识到创造对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将创造的需要由个人目标层次引导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旺的社会目标层次上,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途径方法 (一)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束缚 传统的政

10、治经济体制下,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硬性注入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的深化,观念和选择的需求使得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特性必然形成抵触甚至是某种潜在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被削弱。因此,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意味着更新传统模式的紧迫性。例如大学生若被视为社会规范的接收器,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 90 后的大学生在接收时更乐于多样化、趣味化或是带有“娱乐”色彩的东西。当下面对挑战,要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在改革教育方法中,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立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

11、想,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培养人的独立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等方面的功能。 6(二)拓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造性的功能,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应是人格化、多样化的教育。学生是人,不是物;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装“美德”的口袋,学生是精神主体,是道德的主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标准件生产,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过程。主体间性理论也指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的关系。围绕受教育者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12、的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我角色的重塑。这也要求教育者走向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实行双向互动式教育。在这样一种有利于情感发展的课堂上,个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以激发,创造性人格得以培养。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创新素质 孔子的学生曾子就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不断地完善施教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才能取得更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培养个体创造性人格,教育者自身必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视,与他们自身倾向于挑战、好奇、创造、独立控制自己的愿望有明显的关系,因此,教育者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动机、兴

13、趣、情感,进而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现阶段,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有个性、有创造行为的人视为“离经叛道的怪人” ,严重影响了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更谈不上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7观念更新,从传统教育观念中挣脱出来,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四)构建益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环境 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友善的、宽容的、鼓励创造性的集体氛围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思想和言论高度一致化的僵化标准和框架,解除人们精神压抑的桎梏,容许不同的思想和言论争鸣。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14、环境下,利用多种媒介配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新一代在这一模式下,构建的良好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 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2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 刘香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立点J.梧州学院报,2009, (4). 作者简介:张慧峰(1987-) ,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萌萌(1987-) ,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