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劳动与资本的理性选择摘要:经济是基于人们对产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进而产生的实践活动。生产、交换和消费则体现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属于生产力范畴。分配则体现着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对商品的分享,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分配制度及其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制度一方面逐步失去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缺乏理论支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承认活劳动与固化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才能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找到理论根据,遵循劳资协同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逐步挽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词:劳资协同;分配制度;固化活劳动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22-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回顾中国改革历程,1979-1993 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行增量改革,亦称“体制外优先”改革;1992 年 10 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3年
3、11 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7 年 9 月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的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要求按照“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994 年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实现了整体推进,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进行全面的改革。1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但是该分配制度一方面逐步失去经
4、济基础,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缺乏理论支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的指引,坚持劳动价值论,我们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重新认识社会发展与分配制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与分配制度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自然属性 经济是基于人们对产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进而产生的实践活动。诚如马克思
5、所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生产、交换和消费则体现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是经济的自然属性,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环节是各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市场制度及其使用价值基础与上层建筑制度没有丝毫的关系,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分配则体现着参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对商品的分享,是经济的社会属性,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分配制度及其赖以形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分配环节的分歧 社
6、会主义在分配环节坚持劳动价值论,实行按劳分配,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民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资本主义在分配环节除去劳动价值论,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否定了劳动在生产过程的主体地位,放弃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理论,是有利于资本的,是维护剥削制度的。这种分歧直接源于经济基础,更深层的原因却是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自私”天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性的看待这种“自私”天性,我们找不到任何诘问之词。人们不可能毫无理由的放弃各种既得利益,而有理由的放弃称为牺牲,所以才会存在劳资纠纷,存在斗争,存在革命。无产阶级通过武装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政权,在
7、公有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而资产阶级通过武装力量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私有制,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漫长的,同样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仍旧旺盛,除非发生无产阶级武装革命。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冲突 人民群众是最朴素的,谁对我好就拥护谁, “自私”天性使然。这不仅取决于客观事实,更大程度上受主观感受的主导,故而才会发生“东欧巨变”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无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对应地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见图 1) ,
8、而不可能彻底实现社会主义要求的按劳分配,更不可能实行资本主义需要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该分配方式所确立的分配原则是符合现实的,却不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因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与劳动平等的按贡献参与分配缺乏理论支持,而“按劳分配为主体”却逐渐丧失其经济基础。换个简单的说法,社会主义要求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充要条件;而现在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才会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结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果。时至今日,该分配方式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是不合时宜的,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