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结构分析摘要:通过从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理论、管理、结构分解、业务流程、SECT 模型及其带来的价值分析,可以清晰地将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逻辑结构整合到一起。为获取竞争优势及企业的增值,文章分解银行组织结构,利用 SECT模型实现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交互作用,使银行知识资本不断促进银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伴随着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结构 知识资本最早是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 Senior(1836)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改善员工素质与能力等,能给企业带来更有利的价值。知识
2、资本是企业的核心,它是知识时代的最新产物,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形式,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识时代具有主导地位的要素。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知识要素可以自由地使用,实现知识资本的创新与增值。 一、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各种技能,包括工作经验、员工创新能力、银行结构性能、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客户忠诚度的总和,这些技能是无形的。银行生产力中核心的要素是知识资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变成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银行是人力资源密集且地位特殊的行业,其知识资本包括:财务能力,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
3、,所选的指标准确且完善;客户能力,能进行对知识资本进行识别;业务能力,能够衡量银行知识资本的大小;更新与发展能力,主要针对于研究银行知识资本的发展;人力资源能力,能对知识资本动态要素进行评估。知识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利用和增值企业资本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能力。在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人员,专利,市场,预测及经营过程中发现并培养企业知识资本,以此来实现企业资产的价值。 二、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借鉴银行货币管理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财富。知识资本是银行知识得以诞生的基础。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关键在于一定的组织环境。因此银行知识资本结构的特征和制造业与一般行业不同。在银
4、行知识资本管理中,应对银行的风险、市场产品及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应的控制。 (一)风险管理 由于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比较大造成经营上的不对称性,风险管理逐步成为银行知识资本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需要其资本来承担风险的后果。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后果。同时对于风险的管理应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并运用管理方法进行控制。 (二)营销管理 商业银行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营销管理中发展迅速,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营销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将服务及各种理财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银行营销管理坚持以消
5、费者的满意度为主导,且能够定位确定的市场,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对市场营销给予总体的规划。 (三)产品开发管理 银行产品开发管理即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及相对应的服务,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产品开发往往以市场渗透、产品差异作为目标,在顾客的需求理念下,不断研究创造最新的产品销售给顾客,以满足消费者对银行的支持。注重品牌的效应,能对网上的金融业务进行服务,不断创新,同时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外延,包括旅游保险、信用卡及其他一些支付结算的功能,加大开发具有附加值产品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及潜在的资源使获利能力最大化,以此打造具有市场品牌及吸引力的银行文化。 (四)人力资源管理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
6、理在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时能对人才流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等活动应加以正确实施,选择聘任最好的职员。商业银行的客户价值是员工服务客户所创造的全部客户价值,能够使得职员在工作岗位上正确实现并发挥其价值及其创造价值,为顾客创造最优的价值。正确选择并培训员工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职员素质,这是个有效的途径。正确的激励使员工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并能有效展现出其潜在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结构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是指银行在市场上能获得竞争优势,它在企业价值中的比重相对于实物在不断增大知识资本为知识企业给企业带来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由
7、此将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分解为五个构成要素:银行人力资本、银行认知资本、银行组织结构资本、银行知识产权资本和银行客户资本。 (一)人力资本 银行人力资本是银行为实现价值并进行价值的增殖而奠定的重要基础。它是在银行知识资本中最有活力的要素,它无形地存在于人员的体内,为使人力资本发挥巨大的效应,银行应充分利用有效的促进机制商业银行的职员在银行内部所能拥有并利用的各种知识及技能,同时包括员工在业务上积累的经验,员工对工作岗位的敬业程度,以及员工本身的素质。 (二)认知资本 银行认知能力的资本,指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员工与组织的认知过程,以此得以实现银行知识资本的增值,提升银行业绩水平,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8、在知识资本的认知领域中,员工认知资本包括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产生、变化及改进,同时也需要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受教育背景。 (三)组织结构资本 银行的组织结构资本指商业银行能够不依赖于人力资源,并且有着独立地进行组织运作的能力,银行为支持人力资本实现并创造其价值,以此来提供环境支撑,包括银行组织结构的效率、银行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结构资本为银行内部知识的传递与使用提供支持,同时为实现价值而作保障。知识产权资本是纳入法律保护的知识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能做到防御与进攻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资本 银行知识产权资本指国有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需要法律进行支持
9、与保护,能在竞争中包括银行专利、版权及银行内部的秘密、市场运作、预测与经营、培养内部人才等方面。 (五)客户资本 银行客户资本指与银行有关的用户及个人存贷消费者,国有商业银行在帮助客户获取与保留的方面,具有管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能力、适应市场的能力、与同行业竞争的能力等。通过对银行资源的整合,能全面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同时银行客户资本有着外部的相关性及一定的竞争优势,包括银行声誉、客户的忠诚度、客户的信息处理与交通便利程度等指标。由此可建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体系。 四、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是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向外部消费者提供价值的服务,商业银行的基本结构包括管理、
10、计划、会计、财务、法律、监察等,这些项目涉及银行的成本控制、资源分配 及价值创造的内容,因此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来提升核心价值。 五、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 SECT模型 商业银行的 SECT模型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本的客体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刻画,即个人与组织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根据知识资本的编码程度,我们将知识分为隐性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对知识进行表达且价值难以衡量。然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编码的形式进行表达, 能够将知识进行传递交流及分享。知识的形成与创造通常利用内在、外在、组合及社会这四种方式将显隐性知识交互与转换,见图 1。 (一)内在方面 在内在方面,即为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通
11、过内在方面,显性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中被员工消化吸收成隐性知识,使得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提升,从而形成在个人、组织、组织间等层面上的知识创造转化的新一轮螺旋上升。 SECT 模型为知识管理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是目前知识转化的有影响力的模型。 (二)组合方面 在组合方面,SECT 模型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及其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每个知识转化的结果都是以隐性知识( 社会化和内在化) 或显性知识( 外在化和组合化) 方式存在的,但在知识的每一个社会、外在、组合和内在的转化过程中, 既包括显性又包括隐性知识,同时又可以分别概括为技术级、系统级和战略级知识。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利用自身的经验
12、将各类知识汇总到一起,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经验的交流、彼此经历的分享、各自见解的发表等手段实现社会化的知识,由此隐性知识在社会中获得交流。 (四)外在方面 在外在方面,隐性知识利用显性知识表达出来,是知识转化的关键部分。利用隐喻及模型等手段,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组合方面指将分散在外的显性知识清晰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利用各种媒体(会议、电子交流等)对知识进行交互转化。 六、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激励促进对银行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成熟,知识资本将逐渐增加现代银行的价值,并将取代实物资本。对知识资本及其知
13、识要素进行准确的估算与计量将更有助于管理知识资源,以此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明忠.商业银行的特点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J.华南金融研究,2003(03). 2赵健,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激励效应分析J. 经济研究,2010(02). 3张同健.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4王雪,安立仁.知识资本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5赵克强.我国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J.金融电子论,2011(09). 6熊艳,杨春丽,张同建.商业银行知识转化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理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7杨红娟,李亚群.人力资本对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05). 8徐红梅,张同建.基于 Basel协议的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9张同健.新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微观体系经验分析J. 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