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8439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日本解决老龄化的举措及借鉴意义【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日本进入了超老龄社会。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出现了老年人“孤独死”的现象,并进一步演化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 1970 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

2、,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 ,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

3、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 1999 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人 2.12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15.5%;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 1.37亿人,占比 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 、农村“

4、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5、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 82.7 岁,其中,男性为 79.4 岁,女性为 85.9 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

6、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 1.27 亿人,其中,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为 3190 万人,占总人数的 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 2020 年将达到 26.9%,2050 年将创下 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 528.9 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 1.5%,仅相当于 1994 年最高

7、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 65 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 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 7074 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 26.6

8、%,男性为 17.3%,两者的差距达到 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 年,因犯罪而被起诉的高龄者有 48 145 人,约是 2001 年的 2.4 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 65 岁仍

9、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

10、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 7%,而我国已经 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

11、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12、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 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5黑田研二,清水弥生,佐濑美惠子.高龄者福祉概说Z. 2015. 6王婧.关于老龄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思考J.人口学刊,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