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寻和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诀窍编者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增效呢?长江蔬菜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业内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记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享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安徽的蔬菜看和县” ,一语道破和县的蔬菜产业在安徽省的重要地位。和县地处皖东,为泛长三角地区,是皖江开发的最前沿。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
2、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捷。和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为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全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灌溉水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为和县蔬菜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2015 年 9 月中旬,在蔬菜生产一线调研的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一行来到了新的一站安徽省和县,走访了该县的重点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蔬菜示范园等,探寻和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诀窍。 窍门一:天时地利人和 和县蔬菜产业既具备发展基础,又有政府的引导,加上农户的积极响应,获得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早在 1985 年,和县县政府就提出“家有五亩地,一亩做菜园
3、”的号召,采取典型引路、科技示范、财政扶持等措施,得到了农户的积极响应。直到今天,全县的蔬菜总播种面积达2.67 多万 hm2,其中大棚高效栽培面积近 1.2 万 hm2,年产蔬菜百万吨,产值近 15 亿元。 随着县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其他行业的老板纷纷转行投资蔬菜产业,和县绿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理事长王继红就是其中一员。王继红在从事蔬菜行业之前开过出租车,做过服装生意,还开过码头,但是收益均不太理想。近年来,王继红积极响应县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和县蔬菜产业的号召,果断转行投资兴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和县蔬菜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由王继红投资创办的和县绿源蔬菜基地始建于 2012 年,占地面积5
4、3.3 hm2,总投资 4 000 万元,建有复式日光温室大棚 33.3 hm2,同时配套建设办公、加工、仓储和生活区等生产管理区 1 000 多 m2。基地常年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辣椒、番茄、西甜瓜、黄瓜、毛豆、西兰花等。绿源蔬菜基地严格按照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的建设标准来打造,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地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齐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的鼎力相助下,绿源蔬菜基地建立了蔬菜质量追溯系统,并顺利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CAP)认证和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验收,还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称号,绿色食品认证也在有条不紊地申请当中。下一步,基地还
5、将发展净菜加工配送,在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周边大中城市开设蔬菜直营店,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 3 000 万元,解决当地 100 余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农民年收入增加 5 000 多元。 窍门二:选取适当的运作模式,降本增效 蔬菜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对于从事蔬菜生产的企业,运转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对于小型的蔬菜企业,甚至关系其生存和发展。和县作为安徽蔬菜产业的带头县,有自己的一套方法。2015 年 9 月 16 日, 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一行走访了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杨含军向记者介绍了和县蔬菜降本增效的几点做法。 运作模式作为蔬菜企业
6、运转的基础,一直是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选取适合企业的运作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运转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目前,蔬菜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有 3 种:纯公司运作模式、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纯农户运作模式。 纯公司运作模式,即完全以公司的模式进行运转,公司自负盈亏。这种模式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收益相当可观,但企业需要单方面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因为蔬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是影响企业盈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企业的效益与一线从事蔬菜生产的工人关系不大,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人工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造成用工成本的浪费。此种运作模式适合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蔬菜生产技术成熟、有稳定
7、销售渠道的大型企业。 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就是遵循公司化的运作,农户通过土地或者劳动力的形式入股,与公司共同享受盈利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纯公司模式的基础上,为克服存在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混合运作模式,优点是公司和农户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公司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且因一线从事蔬菜生产的工人本身也是股东,生产积极性主动提升。缺点在于农户整体生产技能水平不高,管理较为麻烦。此种运作模式适合规模适中、抗风险能力差、销售渠道不稳定的企业。 纯农户运作模式,则是由农户牵头,通过政府扶持,加上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等形式合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此种模式是对公司+农户模式的改进,优点为合作社不需要太多的启
8、动资金,市场风险分散到每家每户,同时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等资源共享。缺点是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管理也较难统一。 和县蔬菜产业的运作模式以第一种和第二种居多,且在这 2 种模式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很多其他的模式,解决了企业运转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窍门三:政府保驾护航助增效 和县政府部门主要从以下 4 个方面为企业降本增效打下基础。一是科技推广,提高全县整体蔬菜生产水平。全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68 个,县蔬菜科技示范园 74.67 hm2,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蔬菜生产的基础保障,有技术和经验的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减轻很多负担。二是激活流通,众
9、所周知,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同等重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再好的菜也只能烂在田里,和县以皖江蔬菜副食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区农贸市场为辅助,构筑“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形成三级销售网络。三是加工出口,注重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和注册品牌等,进行蔬菜的初、深加工和出口加工,提高企业效益。四是生资管理,加强管理全县 270 多家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资料经销商,从源头控制农资市场,为生产优质蔬菜保驾护航。 窍门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和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也遵循着这条定律。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不断地在蔬菜
10、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和县蔬菜以茄子、辣椒、番茄为主,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和推广。近 2 年来,和县陆续引进国内外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生菜、西兰花等 80 多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从中筛选出 20 个适宜和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 同时,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且自主研发了一种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均十分优异的第二代新型复式日光温室。 和县利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座现代化的蔬菜标准园,它是一家专业以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生产与净菜加工销售为
11、一体的综合性蔬菜生产龙头企业。蔬菜基地严格按照国家级标准园建设标准来打造,大量新技术、新设施广泛应用,如高密度栽培、微量元素施肥、微滴灌、平衡施肥、CO2 气肥施用、穴盘育苗等技术,以及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系统、育苗盘、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资材。如今合作社拥有会员 280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6 人,年产值高达 6 000 万元。 位于和县西埠镇鸡笼山村的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则大量引进种植樱桃番茄、香蕉西葫芦、水果黄瓜、吊蔓西瓜、草莓、葡萄和秋延辣椒等多个新品种,同时还兴建复式日光温室和连栋大棚近 40 hm2。该基地年产值达 4 000 万元,解决当地 200 余户农民就
12、业问题,人均增收 6 000元。 窍门五: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和县的蔬菜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目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种面积的 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以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同时,和县蔬菜产业的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和县加大了品牌战略的实施。目前全县拥有多个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及皖江、皖蔬、和州绿等多个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称号,且多个无公害品牌正在申请当中,同时,和县还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