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与京冀制造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近年来,天津制造业整体规模和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在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如何加强与北京、河北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完善区域制造业产业链,形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发展对比分析 (一)三地制造业发展阶段判断 从制造业总体发展阶段来看,京津冀三地存在明显不同,北京 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已经达到了 76.5%,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天津 2012 年人均 GDP 虽然达到 14760美元,略高于北京,但综合
2、二三产比重、一产就业人员比重等指标来看,天津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进入了高级阶段。河北不管从人均 GDP水平、三产比重还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指标来看,与京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中级阶段(见下表) 。 (二)三地制造业结构分析 一是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梯度明显。北京已经率先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其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走“服务主导、科技主导”的高端化道路,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天津已初步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集聚优势,进入由规模集聚向质效提升转型
3、阶段,制造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河北制造业主要以冶金、石油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资源加工型为主,表现出明显的高加工度特征,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集聚发展水平和转型发展能力与京津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京津冀制造业产业同构问题仍然存在。经过多年发展,三地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通过对比天津和京冀两地制造业主导产业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2012 年天津制造业产值前十名产业中分别有 5 项与北京和河北重合,其中,天津和北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均超过 10%,分别列第二和第三位,天津和河北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 15%,均为制造业产值第一大产业。 三是天
4、津支柱产业优势并不突出。2012 年天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5 个行业区位商均大于 1,但与北京相比,均低于北京同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区位商低于河北,表明天津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以及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势在京津冀内部并不具有明显突出优势。 二、面临形势及问题 (一)制造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制造等技术,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
5、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此外,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导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对外资吸引力减弱。 (二)区域产业链条不完善 近年来,京津冀制造业产业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产业分工水平低,产业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以区域整体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配套体系尚未形成,更多核心企业以单点形式存在,为高端制造环节提供配套的企业聚集度低,很多企业舍近求远,到南方寻求配套,导致中心城市产业辐射作用难以发挥,区域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不高。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2012 年,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 1.1%,低于长三角 1.87%和珠三角地区 1.89%,更低
6、于世界 500 强企业 5%-10%的水平,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缺少总部型研发中心以及像华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主体,尤其是在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对未来发展具有关键、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上,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四)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整体而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产业链末端,部分企业以组装加工、贴牌生产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够,缺乏自主品牌,导致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低,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薄弱。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北京作为首都,
7、是我国的文化、科技中心,具备丰富的科技资源、知识创新资源、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能源、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应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环保、产业关联度高和带动效应强的制造业,加快建设区域制造业研发与创新中心、技术扩散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天津、河北应该依托自身制造业基础优势,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承接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此外天津还应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优势,加快建设区域制造业成果转化基地、融资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 (二)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能级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
8、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造新增长点和发展优势,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航区和示范区。二是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巩固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地位,在重点领域加强与京冀两地合作,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将个体优势打造为区域整体优势。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筑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为首都产业转移提供载体平台。发挥京津同城化效应和天津综合商务成本低廉优势,进一步完善配套环境,吸引
9、北京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等落户天津或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科技研发与天津河北制造业融合对接。利用滨海新区大量土地资源,建设一批承接平台,吸引北京企业更多地将生产基地设在天津。二是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在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产业链条长、分工合作潜力大的产业,向河北具有条件的城市转移、延伸,促进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在不同产业链环节获得各自经济利益,同时,天津要加快向河北辐射、扩散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产业集聚、产业链接、产业升级。 (四)深化改革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天津自贸区改革创新优势,
10、扩大高端制造业对外开放领域,大力吸引国际高端制造业项目落户,加快实现滨海新区建立高水平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功能定位,将天津自贸区和滨海新区改革创新优势延伸到京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为带动区域制造业发展提供示范。二是建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加强与京冀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发等各维度资源的整合,共同挖掘区域制造业技术进步潜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以规模经济和自主创新为依托的世界知名制造品牌。 (五)加快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共享 一是建立区域制造业融资服务中心。发挥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租赁业等新型金融业态,发挥金融业“接二连三”作用,增强天津对区域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制造业技术交易平台。依托天津各类交易市场发展基础,探索建立区域制造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强与京冀知识产权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将天津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技术交易中心。三是增强人才支撑能力。依托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资源,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高级管理、研发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发展输送优秀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市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