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哲学编辑印象中的俞吾金先生俞吾金先生,一位成就令人瞩目的知名哲学学者,一位我心里看重,却疏于联系的旧识,在年仅 66 岁,学术生命的盛花期,突然因病离世了。而我却在事后将近四个月时才骤然得知, “四弦一声如裂帛”一般。随即头脑中似巨弹轰然爆炸,石破天惊。 他临行前,以黑格尔的哲言向痛惜与不舍的我们告别“转瞬即逝的玫瑰并不逊色于万古长存的山岭” (译文,或“玫瑰灿然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 ) ,读来不免感慨。此前三年,他在上海玉佛寺讲演谈人生,就引过黑格尔的这段话阐释生命的价值,进一步说到, “玫瑰火一般的生命和鲜艳亮丽的色彩,与冷漠的山峰比较起来,更令人羡慕” 。而我觉得也许更重
2、要的是,转瞬即逝的,只是玫瑰有形的鲜艳品相,实体的生命。她还自有其精神生命,无形的浓郁馨香。有形的鲜艳,只能绽放在有限的瞬间,而无形的浓香,却可传留于无限的长远。 与俞吾金先生的联系,大约始自 1986 年,至今已近 30 年。以不多的书信和电话为主,仅有数面之缘。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面对面听他畅谈他的高论,比较深入,可以算得一次深谈。虽是深谈,但时间不很长。因为双方有不少心领神会的思想互动,点到为止即可。他可能于此也较为满意,在后来的书信中,还提到了这一点。 也是从那一次交谈,知道虽然就读的学校不同,一在复旦,一在北大,但彼此都曾是哲学系 77 级的学子,1978 年初入学。 我对那次谈话印
3、象颇深,不止是具体的独到见解,更是其思维的敏捷大胆睿智,他的创意、深度与激情。现在还能记得他意气风发的状态。之前,我对他不多的几篇文章已经有所关注。并且,我的一位友人,当时的江淮论坛编辑室资深主任王开玉先生也特别提到,要我注意一个人,就是俞吾金。 那次话题,主要侧重于哲学原理方面。而那段时间在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我正负责这方面的书稿,是高清海、韩树英、夏甄陶等诸位教授的责任编辑,他们都不愿墨守成规,并且已有许多高水准的建树。俞吾金先生当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不久,虽已在极短时间内破格由助教晋升为教研室主任,学术影响却还不是很大。但我觉得,他的功力与活力,直追这些德高望重的精英学者,还有较大的
4、潜在能量。于是很想为他出一本书。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多,因为人民出版社不缺优质稿源。郑重向他约稿,他竟然并不热切,只是表示愿意考虑。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他比较早且最高品级出版社的稿约,我也尚有几分编辑的眼力。后来我的工作转为中国哲学史方面,有了另外的作者群,冯友兰、任继愈、萧?夫、李锦全、周桂钿、蒙培元、陈来、黄克剑先生等等。忙于编辑这方面的系列丛书、多卷本、单行本的原稿或修订本。他则与此相反,除哲学基础理论外,主要致力于外国哲学的领域,外国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在职读博,先后至两所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治学、教学、国内外讲学等等。君子之交,原本其淡如水和随缘。境况既有变化,形迹也就渐行渐远。
5、纯粹一词,很多人当不起,但觉得俞吾金先生应该可以。其为人纯真仁厚正直,确是谦逊、温雅而不失锋芒。其为学也精粹醇厚卓越,被评为“最富原创性的哲学专家之一” 。教学方面,他的西方哲学史课是“全国精品课程” 。开设的讲座引人入胜,座无虚席。 “重建思维的维度”系列,是学生必点的视频。他的辩才了得,担任教练,使复旦大学辩论队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中大胜,当之无愧成为冠军。他敬业,对学生关爱有加。尤为难得的,是他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对于道德意识包括气节、良知等等的自觉与强调。为人为学,人品学问,原本就是一致和相互作用的。本身通体纯净晶莹的鲛人,流出的每一滴眼泪自然都是珍珠。人心与宇宙之心,头上的星空与心
6、中的道德律,自是有着天然的相通与对应。 他的学术锋芒,在于他的怀疑批判精神与担当意识,更源自他对于哲学探索一往无前的激情,对哲学本身的认真求索与深刻领悟。他把哲学探索视为“激动人心的精神之旅” ,认为哲学是前提性的,追根究底的思维,真正有挑战性的学问,研究哲学首先需要有一种问题意识。他从思想维度的层面强调怀疑批判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指出这是人思想的两个维度之一,与肯定认同的维度同在。但现在很多人不幸缺失了,成为单向度的人,思维失去正常和应有的平衡。他不断发现和指出学术盲区,呼吁要确立一种严肃认真的批评意识,逆向意识,人格的独立性等等。这样的问题意识,怀疑批判精神,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过人之处。 “为
7、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古人张载这撼动人心的“横渠四句” ,担当意识强烈,是许多中哲史研究者的最爱,亦为主攻外国哲学的俞吾金先生特别注意和称道。1983 年 6月,在桂林召开的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讨会上,他与其他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共六人挺身而出,发布“认识论改革提纲” ,对国内哲学教科书的传统体系大胆提出尖锐批评。桂林会议因而闻名,复旦六君子之称由此而来。他们一度被某些人视为大逆不道,与所谓“精神污染”联系起来,遭受巨大压力,几乎不能留校执教。而作为研究生班的班长等负责人,他有着更大担当。 “只要哲学基础理论没有从僵化的思想模式中解放出来,整个
8、民族就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这应是他如此义无反顾担当的根。 其实,那时的六君子们不是孤单的。有关哲学教科书传统体系的改革,桂林会议之前已有昆明会议;六位君子之前,早有吉林大学哲学系高清海先生领军的一支精英团队。昆明会议召开于 1980 年冬,桂林会议的三年之前,是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哲学原理书稿讨论会。会上,高清海先生引发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议,教育部因此委托他“另写一部体系内容都不相同的哲学教科书” , “改革原理的内容和体系” 。几年后,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两卷本书稿陆续交到人民出版社。此书摒弃旧有体系而别开生面,分为“主体” “客体” “主客体统一” ,三大部分。记得就在桂林会议
9、一年多以后,1985 年初,这部近 80 万字书稿的上卷已经交稿,下卷是在 1986 年。在更早的 1956 年,高清海与刘丹岩教授在论文中已经“对当时已通行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合成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却在后来的“反右”中遭到长达一年,大会小会与多篇文章的批判,他还被长时期取消讲授哲学理论课的资格。 (据高清海哲学文存 )这部焕然一新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巨著,可谓历经近 30 年的艰难生长,对于极左意识和思想禁区的桎梏真正起到突破作用。 令人注意的是,在桂林会议后遭遇困境考虑退路的时候,俞吾金先生的首选竟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虽是退而求其次,却也体现了
10、他对编辑职业的兴趣。据说,他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时,细心到用单引号还是双引号,逗号还是分号等。而这些技术性问题的处理,原是编辑的基本工作。可见他有着编辑人才的特质。若果然成为我们的同行,无疑会有不俗的作为,但一定不是他最成功的“灿然绽放” 。 他的学术追求,力求完美,拒绝平庸,反感浮躁浮夸。十分注重论文的质地,挤压学术泡沫,强调原创性和精品意识。因而捧读他的著述,不时能发现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 他的学术个性比较独特,特别是在意和讲究语言的精准到几近执着。甚至常会向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发难” ,其中多能发人深省,但有时也会让人觉得累。我想,某些语言上的分别,也许在语义上有道理有意义,但语境上却未必。
11、且无论怎样嚼其字咬其文,都终究难免“言不尽意” 。思想,立体多维动态,而语言基本是平面静态的,越是精准就可能越是平面。倒不如文字上保留些许模糊,形成一种张力,可能会更好。 他的学术风格,严谨扎实中,锐气、英气、帅气、朝气与才气夺人。他的学术境界,厚重中有空灵。本人平生阅书编书有数,却也知道在学术著作中,即使在学术精品中,厚重者常有,空灵者不常有。厚重与空灵,其实都好,但我更倾心于空灵,以为常常是对厚重的升华。一如天上的云之于地上的水,悠然轻盈的蝶之于成熟饱满的蛹。 本来写东西很慢,没有七步之才。而这余痛未尽的长歌当哭,虽非一挥而就,却比往常快了太多。但愿能再以另外空间的超速度,追上他远去的高贵灵魂。不由想起“浩然还太虚”的这句古诗。俞吾金先生,他现在回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中了么? (作者单位系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