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财务人员个性化管理思考提要 财务工作的主体是财务人员。对于财务人员的有效管理,促使财务人员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保证财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我们深入部分民营企业、中央企业、事业单位、旗县重点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现实状况,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和战略思路。 关键词:财务人员;个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 年 12 月 9 日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出纳人员不注重业务技能学习。不少出纳人员仍停留在简单收付业务,满足于简单操作计算机、点钞、记账上,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缺乏充实自身、提高业务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会计人
2、员业务处理不认真。少数会计人员,特别是 80 后的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细心程度不够,填错支票、写错账号、汇错款项现象时有发生,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 (三)上级部门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由于上级部门工作人员业务繁忙,客观上导致对基层单位业务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未能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造成了部分不良倾向和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缓慢。部分内招子女,未经过系统化、2专业化的会计理论学习;少数的中专生、职高生,也因知识结构老化、未能及时更新而无法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的需求;由于体制性原因,会计人员工作到 60 岁, “新鲜血液”输送缓慢,加剧了会计人员结构老化。 (五)会计
3、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部分会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低,对一些潜在风险未能察觉并制止,难以发挥有效的制约作用。 (六)会计人员缺乏系统化培训。部分会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业务培训而直接上岗,有的会计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基本法律规范都不了解,工作中只是简单地模仿老会计人员的做法,对会计工作不得要领,从而使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七)无证上岗人员依然存在。基层单位的收费员、核算员,由于学历水平低,知识能力差,考不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依然在会计岗位上工作。 (八)财务主管未发挥应有作用。受自身业务能力限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仅限于记录与核算,未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下工夫
4、。个别财务主管不负责、不愿管,不能完全履行职能,导致出现“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现象。 (九)会计人员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部分民营企业、微小企业会计人员印鉴不分离,外聘会计只做报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款项结算、资金管理、印鉴保管等工作都由出纳人员一人完成,没有做到会计管账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账的规范操作。 (十)会计人员理论与实践脱节。高等院校培养的高学历会计人才,3到现场工作后,只会高谈阔论理论知识,不会实际业务的处理。会计教育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 (十一)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会计人员年龄老化。由于行政单位、医疗机构岗位有限,在岗会计人员平均年龄 42 岁以上,原因是人事部门没有编制
5、,新的人员顶不上岗位,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十二)会计人员岗位管理混乱。部分规模小的企业,会计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严重,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中,从录入记账凭证到填报会计报表,全部由一人负责,违背了国家关于会计人员岗位分离的规定。二、解决对策 (一)建立财务人员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指标。考核评价指标应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法规执行、会计档案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覆盖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全部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做到考核量化、指标到人、约束有力、奖惩分明。 (二)树立会计管理新理念、新常态,恰当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发展与会计管理
6、改革的关系。会计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理念,探索会计管理的新模式,营造会计管理的新氛围,开拓会计管理的新天地;二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会计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应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切实管住企业的违纪违规行为,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积极保障财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得到落实。 4(三)建立会计管理三大机制。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做到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二是建立约束机制。着力抓好约束机制与贯彻落实会计法结合;抓好约束机制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抓好约束机制与会计监督机制结合;抓好约束机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抓好约束机制与财政改革结合。三是建立监督机
7、制。坚持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双管齐下。 (四)构筑会计管理新平台,探索会计管理新模式。首先,建立会计市场。这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主要由会计人才市场、会计信息市场和会计技术服务市场三部分组成。实现会计人才合理配置、会计信息高效利用、会计服务高质规范;其次,实行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的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财务会计信用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 四类,并相应实施 A、B、C、D 分类管理;最后,建立财务人员诚信档案。将财务人员诚信等级划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层次。(五)把握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继续教育必须转轨变型。一是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
8、;二是由事后型向事前、事中、事后型全过程转变;三是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四是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新形势,更新旧知识。利用远程教育形式,扩大教育规模。实现人的智能最大化,使学习成为财务人员的动力源泉,实现财务人员学习终生化。提升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包括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税收、诚信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扩展继5续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的对象不仅是财务人员,还应包括单位负责人、注册会计师等。培养与造就大批能适应现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财务人才。 三、个性化管理战略思路 (一)构建“四大”评价体系。一是道德品质评
9、价体系。财务人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应遵循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坚持准则、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二是执业行为评价体系。财务人员应按照会计法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及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取得、填制合法的原始凭证,规范使用会计科目;依法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按照规定时间向有关各单位报送财务报告;对经济事项实施有效监督;定期将会计资料规范地装订、归档;自觉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监督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信息。三是胜任能力评价体系。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应
10、具备一定的学历、经验、专业技术资格,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价值判断与预测分析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运用及操作能力、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四是知识更新评价体系。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财务业务的发展态势,关注国内、国际在会计、审计方面发布的有关规定等。自觉“充电” ,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与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6(二)构建财务人员人本建设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体现在财务工作中,以人为本是实现财务
11、工作和谐的保证。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人,解铃还需系铃人,杜绝和根治这一现象也要依靠人,只有以人为本,正本清源,才能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以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本,明确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投保;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以全体员工为本,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给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投保;在会计组织工作中,以各企事业单位为本,合理有效地组织会计工作,给会计工作的有序性投保。 (三)构建财务人员文化建设体系。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会计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决定会计制度
12、文化和会计物质文化,并通过显性的形式表露出来,而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会计精神文化的发展。会计文化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给人极大的震撼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会计发展趋势,从微观上寻求会计发展路径。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管理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在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为会计人员营造和谐舒适的办公场所,提高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从物质的层面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会计人员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对自己所从事的会计事业的自豪感。
13、 总之,完善财务人员个性化管理,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围绕发展7抓重点;二是着眼全局抓起点;三是瞄准发展抓关键。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剖”与“析”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五是处理好“新”与“实”的关系。建立财务人员基础信息、诚信情况档案,完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人员管理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会计管理评价体系,加强财务人员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管理,使会计事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正军.多元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人员管理构想.财会月刊,2005.10. 2张建梅.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浅析.财会通讯,2009.7. 3陈杰.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思考.安徽水利财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