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融合的实践研究摘要: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职业教育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佛山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佛山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趋势,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调整专业主动适应佛山区域产业发展为例,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佛山;区域产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当前,佛山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然要求教育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尤其是要求
2、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能够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保持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分析研究佛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佛山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山产业发展概况 “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以陶瓷、家电、食品等产业而闻名全国,22014 年全市生产总值 7603.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42.47 亿元,增长 2.6%;第二产业增加值 4687.02 亿元,增
3、长 9.4%;第三产业增加值 2773.80 亿元,增长 7.6%。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汽车及零配件、光电、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佛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太阳能产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的能力。 佛山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仅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等问题
4、。因此,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了具有佛山产业特点又与中国产业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战略的经济格局,从粗放型迈入到集约化、生态型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见图 1) 。2014 年,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 1493.12 亿元,增长 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316.79 亿元,增长 1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1619.91 亿元,增长 7.6%。 其中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 2007 年的 2.
5、263.134.7 逐渐调整为2014 年的 1.961.636,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二产业比3重依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 (见表 1) 从表 1 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佛山市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二、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高技能人才困境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发展,新兴产业最困难的是人才培养和引进。近年来, “招工难”与“就业难、技工荒”等问题的出现,说明佛山劳动力供需双方并没有实现合理对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淘汰一部分缺少技能的劳动力,缺少一
6、部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佛山作为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有很大的难度。至 2015 年佛山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 10.22 万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 1.81 万人,累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100 万人次。从表 2 可知,佛山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长,10 年间增长了 2.4 倍。这也体现了佛山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 年佛山需求高技能人才为14.55 万人,其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 6000 多人,位居全省第一。 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专业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这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物
7、质基础,更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因此,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4点,这要求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形成相应专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 1100 多所,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的高职教育进入了“洗牌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于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区域内企业或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
8、任何新专业的设置以及老专业的调整,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 2、高职专业结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优越,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老化,都将要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符合新兴产业所要求的专业人才,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地区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每年新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队伍规模和人才现状,影响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四、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分析 1、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主要内容 (1)保持学校专
9、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匹配。高职高专院校要特别关注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集合学校相关优势学科,构筑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链,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专业5建设与区域产业的结合点,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调整主体专业,使学校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区域产业经济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当前,佛山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努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设置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种类,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专业设置应根据佛山“十二五”规划纲要的
10、精神中提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保持一致性,着重提升或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 (2)融入产业要素,积极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时,首先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因素,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等方面,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将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并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使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
11、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相关。 2、专业设置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规模调整专业建设规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于 2000 年 6 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总部”单位, “佛山市职教学会会长”6单位,佛山市职教研究所挂靠我院。2013 年 11 月,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系、汽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财经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五系一部。现有机械制造、汽车、光电技术、信息技术、食品饮料、经济管理、金融服务、旅游、艺术设计等九大专业群,共 35 个专
12、业(专业方向) ,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学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大。 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佛山职业学院建院以来,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专业数与招生数大幅提升,专业数由建院初 9 个专业增加到 2015 年的 35 个,招生规模由建院初约 3000 人到现在的将近 10000 人,翻了 3 番。 (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从 2015 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专业与佛山产业发展契合度分析看(表 4)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了区域产业的现状需求。 根据佛山市
13、“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按照“做优重点专业、培植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争创品牌专业、构建专业集群”的专业发展思路,加速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即进一步做优做强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类专业,以服务外包为引领的电子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服务类7专业。以珠三角发展为依托进行物流管理类的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依托跨境电商、新兴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进行专业优化改造及建设。 学
14、院还以重点专业为基础,带动专业群建设,引领学院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光伏应用技术等 4 个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逐步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的若干专业群,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提高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根据产业要素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双元、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重点开发和完善 4 个省示范院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光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制定核心课程
15、标准、能力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 全面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中注重对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借鉴,注重行业企业标准的融入,注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与课程的对接,注重8校企的共同开发,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2 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易志军: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4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9-2014. 5 张斌:论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9). (责任编辑:郭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