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可行性国内外比较与借鉴【摘要】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要求,结合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落实现状,本文从海南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提出海南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假设,并对高起点战略定位条件、可行性及前景进行分析论证,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制定与调整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战略定位 高起点 条件分析 资源 前景分析 20102014 年,海南年均 GDP 增长 10.66%,全国排名第 20 名;GDP总量年均排名第 28 名(2013 年排名第 27 名) 。由此看来,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执行 5 年来海南经济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从追赶视角来看
2、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实上,国内外关于经济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已经不乏先例,例如: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深圳。主动吸取以往教训,从国内外先例中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找出可以借鉴的建设思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决策尤为重要。 一、海南大开发存在的问题 1、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大开发的教训 1988 年 4 月 13 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把这个贫穷落后的孤岛推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1992 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引发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特区政策的“普惠化”冲淡了特区“特”色,使特区2“体制内”改革的先发优势黯然失色。l99
3、4 年外贸体制改革和中国为加入 WT0 而采取的取消经济特区关税减免优惠政策措施,更使五个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特区按照中央关于特区增创新优势和“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的精神和要求,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思路。在体制创新方面,坚持“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扩大开放方面,提出创造一流环境和产业开放的思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和实施“一省两地” 、 “优势产业”和生态省建设战略。所有这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和解决 1994 年后海南特区发展出现的困难和矛盾。1995
4、 年至 1997 年,海南经济发展走入低谷,经济连续三年呈现低速运转状态;GDP 增长率从两位数骤然下降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3%、4.8%、6.7%;人均 GDP 从 1992 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迅速回落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从 1995 年后逐年下降,2010 年外商在海南特区直接投资只有 4.6691 亿美元,不及 l995 年的 50%;协议合同外商投资额从 1994 年的 l5.635 亿美元下降到 2010 年的 l.5373亿美元;“三资”企业从 1994 年的 8200 家锐减到 2001 年的 5940 家;出口贸易从 1994 年至 2001 年 8 年中
5、一直徘徊在 10 亿美元内;产业发展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又受到开放程度的制约,也未形成对外商有强劲吸引力的产业优势。 2、2009 年后海南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3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
6、展任务比较艰巨。 (2)原因分析。第一,文化意识不强。曾经有不少人认为,海南建省办特区,是办经济特区,不是文化特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下,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被忽视了。结果是海南和其他省区文化差距很大的状况依然如故,甚至由于对文化疏于管理还造成了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消极作用。最典型的是在房地产热潮中,几乎所有媒体都开足马力大炒特炒,有些报纸版面最多时曾达到 80 多个版。这种炒作,为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推波助澜,严重地影响了海南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文化基础薄弱。海南文化资源落后,在大特区建设中,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和经济建
7、设的基础工作简直判若云泥。l989 年 9 月,海南省以“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而“打基础”中的“基础设施”是筹集大量资金超前建设乃至出现严重的“效益真空” ,反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投资的大冷门。文化资源有限和文化设施落后,使文化建设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和重要的载体,文化4在内凝聚人心、在外展示形象的功能未能得以发挥。 第三,文化智力短缺。深圳过去被称为“文化沙漠” ,而其之所以能够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国际都市,靠的是博揽广纳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一切条件,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众多人才。海南在其经济发展过
8、程中却未能不断改善人才生活、创业的环境条件,为此不但日渐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甚至也留不住人才。另外,海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不配套、不健全,也很难为大特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例如新兴工业省建设,就是要发展节能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新兴工业,这就需要数以万计专业技术人才。而统计资料表明,2004 年全省仅有 6665 名工程技术人员,2006 年也才达到 9810 人。同样,农业、旅游业方面的适用专业人员也是相当匮乏的。 总之,海南经济发展出现一个怪圈,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快,管理的水平却比较低,两者形成相当大的反差。究其根本,问题的关键在于海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比较低。 二、深圳开发过程中走过的弯路
9、 在“九五计划”中,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是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生产基地,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运输中心,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但针对当时深圳发展状况分析其中个别目标定得偏高或者含义不清。 例如,把深圳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不仅太高,而且含义不清。 “区域性”是指哪一区域?是取代广州而成为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这恐怕在广东省内都难于被接受。目前的深圳,除股票市场能辐射全国,具有“中心”功能外,在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和保险5市场方面都没有具备“中心”功能,都取代不了广州。即使在“九七”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深圳也不可能与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一起成为南亚地
10、区的金融中心。 另外,深圳在“九五”期间难以成为我国的商贸中心之一。l994 年、1995 年,深圳的出口总额连续两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然而这个总额中的 88%属于来料加工性质的出口,一般的贸易出口只占 12%,即 25 亿美元。在来料加工性质的出口中,大部分是香港人在深圳办厂而把产品运到香港而已,其中有一部分还没有发生交易。即使是一般的出口,有相当部分也是供应香港市场或由香港人转手到外国的,深圳直接的远洋出口并不多。在国内市场方面,深圳并没有大批量的商品销往全国,这一点与上海、广州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深圳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面对四个“难以为继” (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
11、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重在通过创新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瓶颈,率先实现“速度”型到“和谐”型、 “效益”型的转变。 根据表 1 可知,作为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领头羊”的深圳,充分享受了早期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后,其经济的开放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5 年其外贸规模是浦东新区2.34 倍,其占全国的比重也高出浦东新区 l.54 个百分点,现在的深圳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市。 三、北京中关村开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1、错综复杂的行政网络制约了中关村的发展 6作为自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而形成的高
12、新区,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的过度扶持己逐渐成为制约中关村发展的不利因素,管理层级过细,中央部委特别是主管部门过多的介入,都为中关村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 2、产学研关系缺乏良好的互动 作为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原动力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学和科研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地区的技术创新主体。将它们的科研成果迅速、成功地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应该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中关村地区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研究开发由于不是由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往往背离了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导向,既存在着效率
13、低下的问题,也存在着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 3、资金保障已成为提高中关村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 曾经靠“贸工技”在发展之初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做贸易上,而缺乏对技术创新的关注。特别是计算机行业,正是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导致了其在软硬件核心技术领域的全面落伍与败北。 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建设,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现7有智力资源密集优势,确立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决定
14、因素的核心地位,着力突破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体制障碍,从多方面提升创新基础能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今,中关村正在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四、美国硅谷开发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有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在这里聚集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它代表着人类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投资方向,领导着全球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的浪潮。总结美国硅谷成功的运作经验,将会对促进我国高科技和尚未发育成熟的创业资本的结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特有的区域文化背景 硅谷的成功离不开它特有的文化。硅谷文化认为机会与风险同在,不怕失败,勇于冒险,
15、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使得人人都想一显身手。同时硅谷工作环境宽松,技术和管理人员跳槽或开办自己的公司并不会受到非议。这使得硅谷人才流动频繁,不仅促进了不同企业间的“交流”和知识技术的扩散,有利于培养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者,也吸引了大量人才来硅谷创业、发展。 2、硅谷集聚世界最先进的人才和最尖端的技术 硅谷的文化崇尚知识和交流、接纳多元文化,积极吸纳高学历、高科技人才移民,32%的人出生在美国以外。外国移民的涌人,为硅谷不断输送新的人才、成果和创意,使得硅谷逐步集中了世界最先进的人才和8最尖端的技术。 3、硅谷文化鼓励创业 在硅谷发展早期,美国政府经常充当
16、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以鼓励硅谷的创新和发展。其后,随着硅谷的发展,风险投资逐步兴起,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沙丘大街 3000 号,集中了 200 多家风险投资公司。 4、高效的产学结合方式 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斯坦福的科研水平,更是它鼓励创新的氛围和开放的环境使得其所在的硅谷能够脱颖而出。斯坦福为硅谷培养了大批的创业和创新人才,且与硅谷的创新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甚至学校的教授、学生直接去创业。硅谷也积极借助斯坦福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硅谷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企业(即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的产值就占硅谷产值的 50%60
17、%。 五、国内外经济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经验给海南的启示 根据以上经验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定位应着力加强国际竞争力研究,把重点放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施一系列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把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中科技与经济相互协调、加快发展的结合点和推动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1、把企业科技进步推到经济发展的前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界是整个科技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两者关系的协调,基本上是通过企业的活动和市场的作用来实现的。有鉴于此,海南在实施科技产业政策中应重点强调企业科技进9步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企业科技发展,以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2、加大政府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要制
18、定科技发展纲要和产业政策重点,从财力、智力、物力等方面加强对科技的扶持与引导,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把一些科研院所纳入市场,加强和规范技术市场的建设,促进技术的商品化,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先导性研究及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由国家负责,一般应用技术研究由企业负责的分工体制,并形成企业通过市场有偿获得国家技术的转让机制。另一方面,要控制人才外流,注意搞好留外人员的回国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注意培养跨世纪的科技人才。 3、搭建吸引科技项目的平台 通过海南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高薪的待遇和长久高效的发展机会,尽最大可能发展高等科技教育,引进先进一流的国内和国际研究中心,合
19、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引进一流高科技产业,带动科技和研发自主创新。 4、建立官、产、学一体化联合开发体系,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 为促进海南科技产业化进程,建立官、产、学一体化联合开发体系,形成具有很强研究实力和竞争实力的研究开发体系,积极把科技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促进海南加速发展。 5、建立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 建立技术转让机制与政府管理体制,并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例如美10国于 1986 年和 l989 年分别颁布了“联邦政府技术转让法” (FTTA)和“全国竞争性技术转让法” ,形成了 3 种转让机制。 六、结语 国际经验和海南的实践探索表明,海南经济的长足发
20、展,离不开以科技带动经济与扩大开放这个主线。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还要有良好的国际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仅是对海南未来 10 年的发展规划,10 年后的海南不应该局限于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而应有更高的追求,这样才能使海南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持续快速发展。 (注:本论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高起点建设可行性分析,项目编号:HNSK(GJ)12-19。 ) 【参考文献】 1 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Z.2015. 2 鲁兵、徐冰:从海南特区现状看经济特区的新定位J.经济前沿,2004(l). 3 高东方: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海南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31). 4 刘光前:海南大特区建设的文化探寻J.新东方,2008(4). 5 2005 年海南统计年鉴Z.2006. 6 2007 年海南统计年鉴Z.2007. 7 罗鸿:深圳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