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族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摘 要: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经历了 30 年的发展,在这 30 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学科的方法论。民族经济学的方法论既包含了民族学的思想,也包含了经济学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在民族经济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方法论;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发展历程 实证分析是指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前提出发,来分析人的经济活动。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不加入价值判断。实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规范分
2、析就是对经济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加入了价值判断,它研究“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论述的第一人是大卫?休谟,他在人性论中写道, “人们从是推断出应该的命题。 ”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提到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问题,他认为事实领域与评价领域两者之间存在着合乎逻辑的区别。而西尼尔则从经济学家职责的角度阐述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差别。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争论一直存在,两者也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完善。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发展起到重大2作用的是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他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
3、与方法一书中写道, “规范的或规制的科学,则可以被定义为关于判别事物可取性的标准的系统化的知识门类;实证科学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事物本相的系统化的知识门类。 ”作为实证分析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指出,实证科学的目的是要发展出“理论”或假说, “理论应该它对其希望解释的一系列的预测能力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 。而且他认为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包括经济学的方法论,实质上都属于实证分析。而规范分析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哈奇森发表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定 ,他认为经济学也必须“用经验总结来检验理论” 。事实上,如马克思、凯恩斯等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坚持将实证
4、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家邹东涛说:“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从未截然分开过。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在民族经济学中的体现 民族经济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民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在其主体确定之后,对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矛盾、概念和现象进行的描述和解释,这属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 民族经济学的是为了更好地梳理我国民族经济结构,理解好经济运行规律,最终让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民族经济学要解决如何从顶层设计、国家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使得民族经济健康、合理、持续的发展问题,这属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规范分析。 3三
5、、对待民族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态度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分析解决了民族经济学“是什么”的问题,对民族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规范分析解释了民族经济学
6、“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民族经济学家向人们描述和揭示了什么样的顶层设计、经济政策、制度改革是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学研究以民族经济为主体,在主体明确的前提下,利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这一基本方法,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经济合理性与文化适应性的问题;民族地区要素禀赋、积累、流动存在的问题;民族经济结构等问题。 对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作为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民族经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证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民族经济学所解释的经济现象时利用的规范分析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不是对立、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存在、相互吸收、相互利用的关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西方主流经济4学认可的,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民族经济学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偏重于经济学研究。因此,利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也会促进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会加大民族经济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 13-18 页 2 潘华志;休谟与人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33-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