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摘 要 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要实现社会善治这一美好局面,固然离不开法律保障,当前社会处于法治化建设大环境下,要实现社会善治就必须创新社会治理,而要创新社会治理就必须与法治化建设相接轨,实现法治化的社会治理创新。本文指出,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两者有效结合可以积极应对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完善社会治理形式,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创新。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治理 社会治理 社会善治 作者简介:刘滨,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41-02 一、依
2、法治国得以凸显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处于法治建设的大环境下,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变更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标志着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199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将法治建设以最高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全会的形式研究法治问题并形成决定 ,这也是党在历史上第一个法治问题的专门决定,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里程碑,揭开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建设推向了国家治理舞台的中心位置,使法治不2再处于国家治理的侧面或者边缘。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
3、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必然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构成 “治”一词的释义是,从水从胎、始。主要是以水为特征,修整、疏通之意。由此可知,治本意带柔,向明善治。 “理”字可以拆分为“玉”和“里” ,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 ,可引申为顺着事物的内部道理做事,顺事而为。这表明“理”代表着次序、规律和标准。 “治理” ,在英文中译为“governance” ,起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意为控制、引导和操作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世界银行提出“治理”一词。目前对治理一词最为权威的界定是出自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
4、人的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综合。治理更多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可以达到联合的状态,这既包括通过权力可以使得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制定以人民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制度安排。 ” “社会治理”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和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自治。是政治国家和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的合作管理,社会治理重点强调的是公民社会自治 。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是社会治理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只强调社会管理,会使公权力膨胀,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相反的只注重社会自治,也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社会治理创新主张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的
5、理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手段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契合性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法治国家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乃大势所趋。那么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创新又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呢?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本属于不同领域层次,实践基础也不同,但是,依法治国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当前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在调节和和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可以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目
6、的在于协调政府、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的关系,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局面。 由此得出,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则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良好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讲,依法治国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在依法治国这一大环境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使得社会治理创新的各项工作都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就必须使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合理结合并使二者的得以均衡相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然而在实现社会治理法制化的同时还必须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民生为根本就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而要维护社
7、会公平与正义就必须有良好的法制环境作保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治专断,人治大于法治等陋习,从而为社会治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目前要是社会治理与依法治国良好的结合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4法制意识淡薄,法治理念需要强化;法律制度不完善,国家机关职权不清;多元利益主体政治参与难以得到保障;社会治理难以紧随科技创新等等。所以要想实现依法治国与社会治理创新完美契合,还需做出很大努力。 四、构建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路径 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就必须依赖于依法治国,法治的各个环节需要对社会治理的诉求做出积极的回应,在遵循法治化发展规律和服务逻辑的基础上以法治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稳定和谐的有序社会治理
8、格局。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立法,保障治理主体 亨廷顿曾经指出“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内在的存在着法治矛盾,一方面,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需要法治去协调。另一方面,法律本身受制于国家制度的落后极易被腐蚀,而这进一步蚕食掉法律的权威。 ” 因此,立法在社会治理中显得尤其关键。科学的立法首先要解决的是权力的界限,如何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立法应该高度重视权力的规范问题。社会治理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主体之间的相互交错必然会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立法要科学合理地规范政府与社会的权力,明确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科学合理地设置行使权力的机制, 通过立法优化政府的权力结构,
9、将原先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交由社会自主协调,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二)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完善社会治理关键是建立法治政府,要想限制政府无限膨胀的权力,5就必须把权力锁在笼子里。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依法控制治理主体的权力。基于市场“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治理更应该秉承从严治政的治理理念,严厉打击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的行为,重新塑造政府公信形象。社会治理创新要求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划分政府职能,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层级关系,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制,不断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建立高效、廉洁、公正、透明的有限责任政府。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建
10、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协同治理,这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题中之义。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将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作为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健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社会自治体制,培育公民意识,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治理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四)转变社会治理理念
11、,完善社会治理法制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态势,遵循社会发展与运行的客观规律,运用杜会治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手段和经验,更新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等,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和谐的活6动和过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治理创新必然走向法治化。也就是要求,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等社会治理主体利用法治的思维、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有效地实施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各项举措,营造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社会治理法治氛围。 (五)总结和提升地方经验,创新法律文化发展理念 法律文化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核心要求
12、和内在驱动。它关乎到人们对法律、司法部门和法律职业者的态度,以及地方法治化的建设水平。同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法治化的进一步建设,关键是挖掘地域社会的法律文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并依此在文化多元化环境下积极引导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的进行,从而实现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目前,尽管我国的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比较仍然存在许多不平衡、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 注释: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王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考察.科学社会主义.2013(6).102.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 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7. 朱未易.地方法治建设绩效测评体系构建的实践性探索以余杭、成都和香港等地区法治建设为例的分析.政治与法律.201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