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麦病虫害全程施药技术试验总结报告一、试验目的 试验比较和展示采用拜耳公司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防除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药效及对作物的安全性,核算和对比不同解决方案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等。 二、试验设计及处理 1.供试材料 (1)奥拜瑞 31.9FS(拌种剂)拜耳公司生产 (2)世玛+伴宝+苯磺隆拜耳公司生产 (3)2.5%敌杀死 EC 拜耳公司生产 (4)70%艾美乐 WG(吡虫啉)拜耳公司生产 (5)75%拿敌稳 WG(25%肟菌酯 50%戊唑醇)拜耳公司生产 (6)20%三唑酮乳油江苏建农农药有限公司 (7)2.5%高效氯氟氰菊酯江苏景宏生物科技公司 (8)40%戊唑?多菌灵
2、悬浮剂(FS)江苏剑牌农药厂 (9)24%菌刀水剂武汉科诺生物科技 (10)16%易莎阔(双氟?氯氟吡氧乙酸)+伴侣(56%二甲四氯)山东农冠清源植保公司 (11)黄金组合(克百威?多菌灵)河南科大绿野公司 (12)3%苯醚甲环唑天津科润 2(13)30%甲基异柳磷 2.试验处理及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 13.5 米20 米=270平方米。邻近试验区外有示范面积 20010 平方米,试验处理见表 1: 三、试验地基本情况 本试验安排在西华县黄桥乡东斧柯村,王新安责任田,土质沙壤,肥力中等,前茬大豆,每 667 平方米产 150 千克。小麦播种整地前,667平方米施 15
3、1515 复合肥 50 千克,加尿素 10 千克。 按照试验方案要求,2014 年 10 月 24 日下午拌种,10 月 28 日上午播种,667 平方米播量为 13 公斤。小麦品种为周麦 26,播种时气温1118,多云天气。2014 年 11 月 3 日小麦出苗。与对照相比,处理 3晚出一天,处理 2 晚出 2.5 天。11 月 18 日基本苗调查,处理 1 平均基本苗为 34 万株/667 平方米,处理 2 为 37.3 株/667 平方米,处理 3 为 34万株/667 平方米。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 1.除草效果比较 本试验因冬前小麦播种偏晚,杂草出苗晚而小,故冬前未施药,冬后 3 月
4、2 日进行施药,施药时大多阔叶杂草 510 叶期,主要种类是荠菜、播娘蒿、婆婆纳和野燕麦。按方案要求,处理 3(当地植保)用 16%易荷阔(双氟?氯氟吡)30 克+伴侣(56%二甲四氯)30 克+24%菌刀 15 毫升/667 平方米+15%炔草酯 60 毫升/667 平方米喷雾。没 667 平方米喷液量:处理 2 和 3 均为 30 千克,即每 667 平方米两桶水(药量增加一倍) 。3药后 11 天,即 3 月 13 日观察,处理 2 和处理 3 两区内的荠菜、播娘蒿、猪秧秧中毒明显,叶片发黄、扭曲(而婆婆纳稍差) 。药后 19 天,即 3 月 21 日观察,上述杂草枯黄、萎蔫,即将死亡。
5、用杂草盖度目测法统计,处理 2、3 与对照相比,其除效均达 100%,处理 2 和处理 3 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2.病虫害防治效果 按原试验方案要求,春季防病虫综合施药仅一次,即在小麦齐穗期。但因今年我县 34 月份降水偏多,麦田湿度大,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发生重。为安全起见,故第一次施药提前,即在 4 月 11 日开始施药。后期为预防小麦赤霉病和叶枯病,5 月 11 日又增加了一次用药。 第一次用药(即 4 月 11 日)处理 2 按原方案进行。处理 3 用 20%三唑酮 100 毫升/667 平方米+10%吡虫啉 20 克/667 平方米+2.5%高效氯氟氰菊酯 50 毫升+利达 3
6、0 克,混合喷雾。药后 12 天,即 4 月 23 日采用大区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 20 株,共查 100 株,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表 2 看出,处理 2 和处理 3 对小麦蚜虫防效较好,均达 100%。对纹枯病看不出明显防效,调查发现此时纹枯病病株率较高,而严重度不高,多为二级。去年对不同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分级调查,今年未能拔出麦株逐个分级。在后期进行的枯、白穗调查时,因对照差异不大,也未能统计出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这也正是目前西华县麦田存在的一项技术难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小麦白粉病、锈病因对照区未发现,也无法统计其效果。事实上,4今年我县小麦白粉病大发生,而本试验区,对照发病轻,分析原
7、因可能对照区太小,在临近其他小区施药时造成一定影响。 3.小麦扬花灌浆期,即进入 5/1 日后,我县接连出现 3 次降水天气,特别是 5 月 6 日的一场大风大雨,使我县局部乡镇小麦倒伏严重,本试验区也有小面积倒伏。为防止后期小麦白粉病、叶锈病严重发生,处理2 和处理 3 均采用 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100 毫升/667 平方米喷雾。5月 20 日调查,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发生很轻。而生产大田中,今年后期小麦叶锈、白粉病严重流行,施药失时的地块较常年减产 15%以上。小麦全蚀病今年在西华县重流行,主要原因与今年西华县 3、4、5月份降水有关。而在本试验区未见小麦全蚀病发生,原因与综合
8、施药有关。 4.安全性评估。本试验从小麦拌种开始,在麦田除草及后期综合施药过程中,处理 2 和 3 均未见小麦药害发生,所有药剂及配方都是安全的。 5.收获测产 (1)理论测产,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每 667 平方米有效穗数:每点取一米双行,查总株数,除 6 求得。理论产量(千克/667 平方米)=有效穗(万/667 平方米)平均穗粒数千粒重0.0086。 (2)实际产量,每个调查点实收 0.4 平方米即一米双行) ,待晒干脱粒后,称其重量,计算实际产量。 理论测产和实产调查结果见附表 4。 5由表 4 看出,无论是理论测产和实产,均以处理 2 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
9、35.7%和 50.5%;与处理三相比,分别增产 10.4%和 13.4%;处理 3(常规植保)与对照不施药相比,理论测产增加 22.9%,实际产量增加 32.4%。 6.问题及讨论 西华县是国家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各级领导重视。但随着作物产量提高和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的不同和改变,麦田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损失重,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麦穗蚜发生严重。且年度间变换不等。因此,在制定防治方案时不能固定太死,应根据不同病虫发生特点,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小麦纹枯病,2014 年采用的不同配方,后期防效不理想,今年仍有此情况出现,建议开展小麦纹枯病防治的深一步研究,以期帮助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