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致富有门路 小村变模样原先的丰产村是玉米种植大村,亩产效益低,乡亲们过着紧日子。党支总书记王文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复琢磨丰产村致富路子在哪里。当时,有 20 多户种烤烟,虽然不成规模,但收益比种大苞米高了一倍。随着县乡“一村一品”精品农业发展战略的提出,王文德豁然开朗,产生了发展烤烟的想法。经过到县农业部门、烟叶公司、乡政府等地虚心求教,他心里有了“谱” ,大胆地开启了丰产烤烟产业化的三部曲: 党员干部带头,打响烤烟生产第一枪。为了让乡亲们吃上“定心丸” ,王文德自己种了 100 亩烤烟,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他的带动下,都成了烤烟带头人,大伙看王文德他们敢这么种,也放开了胆子。当年烤烟面
2、积从原来的不到百亩达到 1258 亩。2014 年全村种植烤烟 6000 亩,纯效益达 1200 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2.1 万元,不少人当年就盖了红砖房。 多重措施并举,强化烤烟生产保障。高投入高产出的烤烟产业,每个环节出问题,对烟户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一场冰雹就会使烟农血本无归。对此,王文德确定两个方案,一是与气象部门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小气候,并在种植烤烟的地区安放高防炮,以此驱散降水云。二是与保险公司签定保险协议,降低自然灾害损失。2014 年 8 月,正当烤烟采收季节,一片乌云突然来到大片烟田上空,王文德立即与气象部门联系,十分钟内高防炮几发炮弹打出,乌云顿时驱散。每当说起这件事,
3、烟农2都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充满自豪的说:“有咱们的书记就连老天爷都让步,种烤烟有他撑腰咱还怕啥。 ” 打造“支部+合作社”模式,创新烤烟生产环境。烟农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烤烟种植不成体系。面对这些难题,王文德在支部建制上动起了脑筋,经乡党委批准,依托胜丰烤烟种植合作社建立党支部,把骨干党员划给合作社支部,王文德任党总支书记兼理事长,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为烟农找到了依靠。2013 年以来,烤烟合作社支部一户一户做工作,以每亩 600 元的高价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合同形式固定流转年限,使烟农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合作社支部书记、党员、村干部带头种烤烟并落实帮带责任,落实订单、落实烟田保险、落
4、实烤烟生产承包责任,明确烟农与公司双方的权力义务,带领烟农走上了“流转土地、集中经营、连片种植、扩大规模”的发展之路。合作社采取统一播种、统一育苗、统一田管、统一烘烤、统一销售的模式,在推进专业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把关,完全按规程操作,使烟叶品质和效益得到根本保证。 丰产村烤烟产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省市县烟叶公司的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说:“如果都能像丰产村烟叶这样丰润饱满、色泽厚重,我们的产业就名附其实的是黄金产业了。 ”正是看中了丰产村发展烤烟的雄厚基础,省烟叶公司决定投资 973 万元,在丰产村兴建全省第一个烤烟科技园区,丰产烤烟正逐步走向产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道路。 民生事业
5、:从陈旧落后到欣欣向荣 如今,丰产村一改以前的破旧不堪,红砖路、休闲广场、自来水、3闭路电视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设施,已经变成了丰产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一提起这些,村里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对现在的生活连连称赞。 王文德上任时,丰产村各屯的路因年久失修,晴天还好说,一到雨季便成了泥汤子,给过往群众、村民带来很大不便。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共修红砖路 45 公里、白色路面 1.5 公里,全村 8 个自然屯主路已全部修完,其中 5 个自然屯实现“户户通” ,预计 2016 年全村实现“户户通” 。丰产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到哈尔滨、大庆等城市,极大改善了出行条件
6、。 为了解决村民“居住环境差”问题,他积极帮助贫困户争取泥草房改造资金,对 256 户居民危旧房进行改造升级,全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1%。通过启动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治工作,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强化农村环境整治的同时,累计投入资金 30 万元,栽植树木 5000 余棵,安装路灯 26 盏,做到了住房与环境同步改善。其中,前二井子屯的道路硬化、美化绿化、路边排水沟、路灯等设施全部达标,被评为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标杆屯。 为了把新农合、新农保落实到位,几年来他带领两委班子们不断做群众思想工作,使农合、农保参保率达到 100%,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同时,新建村卫生所 1 处、医务室 1 处,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为让群众真正理解五保低保政策,王文德亲力亲为,决不允许不够条件的人享受五保低保政策。目前,全村五保户共有 17 户,低保户 69 户,没有出现因此上访或有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他还协调民政局,建设幸福小院41 处,面积 600 平方米,确保 12 个五保、低保和特殊家庭入住。 居有所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梦想在丰产正逐步变成现实,丰产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