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课程的要求,课程目的:学习与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特点;了解儿童发展每一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指导的要点;学会观察和评价儿童的发展,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堂纪律:手机调振动或静音状态;不能再课堂上玩手机;不能睡觉、趴桌子等;授课时节:39节(313);学分:3分;考核方式:考试;考核评价:出勤率(10%)+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60%);,目 录,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语言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第九章 学前
2、儿童的意志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学习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测量与评价,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研究什么?,说一说:,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的婴幼儿;儿童在每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儿童在学前期一般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精卵细胞结合到小儿出生前;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起至出生满28天;婴儿期出
3、生后至满一周岁前;幼儿期一周岁至满三周岁;学龄前期3周岁至入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遗传,环境,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2.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支持;(2)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3)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儿童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4)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帮助。,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
4、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 想一想: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双生子爬楼梯”给我们的启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口唇期(出生到1岁),学会婴儿吮吸乳房和奶瓶;肛门期(13岁),学会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情节的产生;潜伏期(611
5、岁),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生殖器(12岁以后),发展趋向稳定。,潜意识和意识,冰山的下部与上部(露出水面的部分);以往的研究只研究冰上露出的一角;潜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起支配的作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一种躁动不安的意识;潜意识是很爱表现的,但受前意识的限制不能任意表现,通过两种方式表现自己:A.夜晚人进入睡眠状态,前意识松懈的情况下,潜意识通过梦的形式表现出来;B.白天乔装打扮后通过守门人的检查,如艺术中的色彩、线条的表达是潜意识乔装后,进入意识领域。,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守门人,图1,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自我(
6、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
7、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图2,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比较复杂精密的理论体系,简单地用很少的文字很难概括清楚。对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过程论,查有梁在他的教育模式一书中做了比较精辟的归纳概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他从过程论的观点来分析发生认识论,如下图所示:,由上图可知,从认识论的发生来看,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一种广义的实践,它包括人的一切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认识的图式,人们总是用自己已经具有的图式去认识事物。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
8、式实现的。一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种形式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一个事物不能纳入已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又译为调节。,婴儿通过抓握住桌布后再抓握得到玩具,是一种同化过程。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未形成物体永恒的概念;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思维,质量守恒概念未形成;
9、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第四阶段:形式运动阶段(12岁以上),出现抽象思维,同成熟成年人的思维相当。,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二)社会因素,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集中性,人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事物而同时离开其他的事物。只有指向的对象在我们脑海中最清晰,其他的事物则印象模糊,不仅指同
10、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二)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三)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总伴随着感知觉、思维、意志等心理过程出现。 (注意黑板是注意看黑板、注意动脑子是注意思考、注意发音是注意听 )注意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这些心理过程就谈不上注意了。,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1.概念:是指没有特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 强烈的、新奇的、鲜艳的、活动的事物较易
11、引起。 (2)主观条件: 同样的事物能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但不一定引起另一人的注意,这还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个人的兴趣、需要),(二)有意注意1.概念:有预定目的的,有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 引起的条件:(1)对任务目的的了解 (2)用强烈意志排除干扰 (3)合理组织活动 :劳逸结合(4)培养间接兴趣 :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兴趣。 活动必须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只有无意注意使活动进行不持久;只有有意注意会使人疲劳,感到枯燥乏味。,案例一,幼儿正在听老师讲故事,突然一只彩色的大蝴蝶从窗户飞进来。这时,幼儿的眼睛一齐转向这位不速之客,而老师讲什么他们
12、都没有听进去。想一想,这是引起了幼儿的什么注意?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一)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年龄阶段特征)1岁前儿童注意的特征:1. 新生儿注意的特征(1)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注意 新生儿基本具备注意的能力,它们基本上是先天的、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当婴儿是醒着的时候,环境中明显的刺激会引起婴儿全身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定向反射。定向反射包括血流、心率、汗腺分泌、胃的收缩和分泌、瞳孔扩大、脑电波的变化等。,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2)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他们具有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会把视线固定在外界的某种对象上 。当面对不成形的刺激时,无论是有光线还是黑暗
13、中,新生儿都会进行扫视。 新生儿扫视的定律:1)清醒时,只要光线不强,新生儿都会张开眼睛 2)黑暗中新生儿也会对环境搜索 3)面对无形状的情景,他们会进行广范围的搜索,找物体的边缘。 4)找到边缘了会试图用视线跨越边缘 5)新生儿会注意物体的轮廓或形状的边缘,而不是图案的内容。,2. 出生到3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5)偏好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中心的(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 3. 36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4. 6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 (1)半岁以后,婴儿随着大脑成熟,
14、婴儿觉醒的时间增长,婴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外界。(2)婴儿活动的范围扩大,注意的对象更为广泛,除了视觉之外,他们还通过倾听、抓取等更广泛地选择注意的事物。(3)婴儿对熟悉的事物更加注意。,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1. 注意的发展与“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出生到1岁半的注意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二阶段:婴儿没有存在于他们之外的客体的概念。如果客体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只是在最后看见这个客体的地方找一会儿,如果找不到,他们就继续做别的事情,不会再寻找。对于他们来说,看不到就等于不存在了。,第三阶段:(46个月)如
15、果客体在他们眼前落下,他们能去落下的地方找。也能寻找部分被隐藏的客体,但如果客体完全被隐藏,婴儿则不能找到。第四阶段:(612个月)标志客体永久性观念的开始,这时的婴儿能找到完全隐藏的客体。如把玩具用毯子盖着,婴儿会揭开毯子找到它。表明这时的婴儿知道,即使物体看不到,它们也依然是存在的。第五阶段:(1215个月)幼儿能根据物体位置的移动来找到它们。第六阶段:(1518个月)婴儿能找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藏起来的客体。,2. 注意的发展开始受到表象的影响当眼前的事物和已有的表象(该事物在自己头脑中的印象)出现较大差距时,婴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3.注意的在开始受言语的支配1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初步的话
16、语,当他听到他知道的词语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该物体身上。 4.注意时间的延长,注意事物的增加,36岁儿童注意的发展:1. 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刺激物的特性仍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缘由。鲜艳的色彩、强大声音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凡是符合幼儿兴趣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1)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需要大脑的高级部位控制,大脑不成熟会影响有意注意的发展。2)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成人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注意某些事物。3)开始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4)有意注意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注意与活动结合起来。,(二)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
17、展,(一)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把握对象的数量。,表1 不同年龄幼儿正确辨认点子数的百分比,(二)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对象新颖、活动有趣,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就高。,(三)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四)注意的转移动力不断发展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中去。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改变注意的对象,后者是被动的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注意离开应该注意的对象。,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一、注意分散的
18、原因(一)无关刺激过多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也较低,他们容易被外界新奇多变的刺激所吸引。 (二)疲劳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长时间从事紧张、单调的活动,会出现疲劳。(三)目的要求不明确(四)注意不善于转移(五)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二、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一)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二)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四)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五)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六)交互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七)提高教学质量(八)对幼儿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三、谨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我们会感到有些小孩特别多动,他们常因周围一些细小的动静就不能集
19、中注意力。就算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如听故事、玩积木时,集中注意的时间也很短。 孩子是否有多动症,仅凭这些表面现象很难判断,除了这些生活上的表现,还要根据临床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验的结果等来判断。作为老师,应先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会分散,从外界找原因,是否无关刺激过多,不能把孩子注意力分散归结为他是多动症儿童来推卸责任。,课后要求,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2、幼儿形状知觉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感知觉概述,(一)感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
20、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的反映就是知觉。知觉实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它们共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不会又感知觉。另一方面,不存在孤立的感觉和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二)感知觉的分类1.感觉的种类,一、感知觉概述,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二)感知觉的分类2.知觉的分类(1)
21、根据知觉过程中谁起主导作用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分为:A.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B.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3)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分:正确的知觉与错觉(恒常错觉视频)。,一、感知觉概述,(三)感知觉的规律1.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一、感知觉概述,差别阈限的应用案例当IBM公司将其桌面印刷机、打印机及其相应供应设施的生产线出售给一家新的投资公司时,新公司需要一个新的名称和标志,因为销售协议规定:1996年时,新公司必须放弃使用IBM名称的权
22、利。新公司希望消费者在辨别出是新产品的同时,也注意到它与更为知名的IBM之间的联系。新公司制定了一个四阶段的时间计划表,计划在5年的时间内逐步引入“Lexmark”这个名称,而这5年内,新公司被允许继续使用IBM的标志。于是,新公司发起一场促进企业识别建设的广告运动来协助完成此名称的转变,其中一个广告就是要求消费者“想象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崭新的公司”。图中演示了这个标志的成功演变过程。,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运用差别阈限?,(三)感知觉的规律1.感觉的规律(2)感觉的适应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明适应、暗适应等。(3)感觉的对比“月明星稀”、“先苦后甜”、“先甜点后苹果”(4
23、)联觉现象(5)感受性的训练,一、感知觉概述,(三)感知觉的规律2.知觉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客观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和对象的特征;主观人有无明确的目的、有无积极的态度、以及人的兴趣、爱好、注意点等。,一、感知觉概述,思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如辅助教具、玩具的提供和使用。,一、感知觉概述,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如在中班让幼儿做颜色分类活动时,使用的物品颜色的差异要明显,对比性要强,不能选择玫红和粉红、翠绿、墨绿和深绿,应选择红色和绿色、白色和黑色等。对象的活动性:选择幻灯片、手偶、线偶等能动的玩教具作为教学辅助,而不是单纯的图片
24、。对象的特征:在制作和选择教具时,要选择特征明显易于辨认的。如画动物形象时要画出该动物的鲜为人知的特征。,一、感知觉概述,一、感知觉概述,(三)感知觉的规律2.知觉的规律(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识经验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越能识别出事物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精确的把握知觉对象。,一、感知觉概述,(3)知觉的理解性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汇把它们表示出来的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三)感知觉的规律2.知觉的规律(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
25、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恒常性使人在不同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知觉的精确性,一、感知觉概述,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1.视觉的发展包括视敏度(视力)与颜色视觉两个方面。视敏度的概念。A.出生后56个月,视力相当于成人的正常视力,切这一时期内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B.1-2岁视力在0.5-0.6,3岁视力可达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教具的制作在大小、颜色上要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视力发展情况。,(一)学前儿童感
26、觉的发展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即变色能力。3岁能认清基本颜色,红黄蓝绿,不能很好区分蓝和天蓝、红和粉红等;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能力逐渐发展,开始认识混合色,如粉紫、薄荷绿等。,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2.听觉的发展(1)胎儿的听觉(2)新生儿的听觉(3)婴幼儿的听觉婴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巨大差异。保护婴幼儿听力:尽量减少噪音、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触觉的发展(1)口腔的触觉(2)手的触觉4.痛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1)方位知觉B.空间关系
27、的掌握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2-3岁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和左右,但左右方向的辨别仍较难;7岁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2).形状知觉A.婴儿的形状知觉B.幼儿的形状知觉3岁基本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可以学习和练习图形配对;5-7岁的正确率较前者高。对不同几何图形辨认由易到难的顺序: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和菱形。,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2)形状知觉当视
28、觉、触觉、动觉相结合,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幼儿初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幼儿中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和梯形;幼儿后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可能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3)大小知觉2.5-3岁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货小皮球,且这一时期是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3岁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提高;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摸积木的边缘,或叠在一起作比较;6-7岁由于经验的作用,凭视觉便可指出大小积木。,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
29、发展(4)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婴幼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步发展;游戏和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2.时间知觉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要与具体生活活动来年息在一起;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用早晨、中午和晚上等词,但不理解前天和后天;,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1.观察方法的发展观察时:边看边用手指点-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或自言自语帮助观察;观察发展的规律:跳跃式、无序的-有顺序性,即从
30、东看一眼,西看一眼-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2.观察目的性的发展3.观察时长的发展4.观察细致性的发展5.观察概括性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及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一、记忆的概述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请回答:1.片中鸟叔用了几副墨镜?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2.鸟叔和一群穿白色裙子的女孩跳舞时,一共有几个女孩?3.片中,一共有几次出现鸟叔和人在电梯里跳舞?那几
31、个人分别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江南STYLE视频,(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和再现。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再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将过去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进行再认和回忆,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4.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
32、述,(三)保持与遗忘1.记忆保持量的变化(1)艾宾浩斯保持曲线(记忆曲线或遗忘曲线),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述,年轻人与老年人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容与记忆保持量的关系,(三)保持与遗忘(2)保持量的增加2.记忆保持质的变化保持在头脑中的图形以水平化、尖锐化和常态化发展。水平化:减少知觉图形中的不规则部分或具体细节,使其对称;尖锐化:把客体中的明显特征夸大,忽视其它细节;常态化:把图形改成自己认为的样子。,一、记忆的概述,(三)保持与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1.遗忘的进程特点:先快后慢2.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压抑理论,一、记
33、忆的概述,(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1.学前儿童记忆研究的方法习惯化-去习惯化条件反射再学法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三岁前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3岁前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2)3-6岁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识记方式: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机械识记用的多,但意义识记效果好。记忆内容: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且效果优于逻辑思维。记忆策略:无意识记不是有意使用的策略。,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识记方式的发展2.记忆保持的变化(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短时记忆出现得早,长时记忆出现得晚。学前儿童的识记内
34、容的保持量受以下因素影响:对识记对象的感知程度、识记对象的特点、个体的情绪状态,以及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2)记忆容量的增加信息在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般约为59个之间没有联系的单位。(3)记忆内容的变化四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运动记忆(2周左右)-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形象记忆(612个月)-逻辑记忆(1岁左右)记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复杂、相互作用的过程。,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敏捷性的培养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1.要有锻炼学前儿童记忆的意识2.要训练学前儿童的注意力3.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二)记忆持久性的培养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记忆的持久性与记忆的敏捷性之间呈正相关。,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二)记忆持久性的培养1.运用直观教具2.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3.明确识记目的4.组织有效的复习,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三)记忆准确性培养记忆的准确性是指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记忆准确性的培养:1.进行认真正确的识记2.及时有效的复习强化巩固,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四)记忆准备性的培养记忆的准备性是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