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摘要: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我国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基础能力、适应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模型,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能力 模型 对策 本研究受 2013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一、引言 少数民族的发展,一直是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9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为加快民
2、族地区人才培养步伐,国家在内地重点高校开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每年招生规模达到 3 万人。少数民族高中生源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这些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一、就业率不高及社会满意度较低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研究发现,相较于一般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言能力、心理适应,专业素养和技能、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弱势1。这些薄弱环节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对此现象,一些学校采取考核的“政策倾斜” ,一些地区则使用就业的 “政策保护” 。然而,就业市场却按同样的标准来考评、招聘及使用求职2者。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市场
3、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期望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宽口径的就业,融入社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评估模型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2。我国最早研究就业能力的郑晓明教授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众多,以下是中外学界及行业协会较有代表性的模型: 表 1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估相关研
4、究 虽然各界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和模型的研究视角各异,指标和指标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仍有很多地方达成了共识认为就业能力应该以一系列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为承载体,其中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韧性(抗压、心理调适等) 、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生涯规划)、一般技能(读写、逻辑推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和个人品质(自信主动、责任心)等方面。 我们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效应,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特性进行分析,归结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测评的具体指标,包括 4 个一级指标和 8 个二级指标(如图 1 所示) ,以此评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图 1 少数民族大学生
5、就业能力评估模型 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广州大学城内 6 所高校自 2005 年起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已有五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这些高校毕业,达 500 人。2010 年底至 2011 年初,我们围绕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及心理韧性在广州大学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深度访谈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刚到大学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言沟通、专业技能、英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89。 2013 年 10 月,我们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 8 个二级指标设计问题,对 17 名 2014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受访者中男生 10 人,女
6、生 7 人;专业分布情况如下:国际贸易 3 人,金融学 2 人,企业管理 3 人,行政管理2 人,新闻学 2 人,广告学 2 人,法学 3 人。结果如下: 1、自我效能感低,总体信心不足。受访者普遍对就业信心不足。在回答 “你觉得自己已做好准备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吗?”时,多数学生显得犹豫,12 名受访者表示还没做好准备。 2、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被问及“你曾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吗?”时,14 名受访者给予否定回答。对“学校是否提供就业能力方面的系统引导?”问题,11 名受访者表示“没有” 。研究者追加“你参加了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吗?”和“学校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专题座谈会对你帮助大吗?
7、”两个问题,受访者则表示课程较为笼统,并不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以引导。 3、技能不突出。在回答“你有何技能?”和“你认为你最核心的就4业竞争力在哪些方面?”等问题时,受访者表现得非常不自信。10 名受访者直接用“没有”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仅 4 名受访者较好地列举了专业知识技能(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管理学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团队协作、踏实等) 。 4、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这部分问题由“你适应大学生活了吗?” 、 “你有哪些适应方面的困难?” 、 “你的交际对象主要有哪些?”等组成。访谈发现,受访者普遍经历过不适应期,甚至有受访者表示至今也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包括人际关系、饮食、学习。 5、个
8、性品质。被问及“你有何比较突出的个性品质?比如诚信、勤奋、团队协作等。 ”时,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不自信。在细化问题“你是注册志愿者吗?”中,只有 2 名受访者给予肯定回答。 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研究,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部门及顾问 目前普通高校招收的少数大民族学生在教育管理上基本与其他学生无异,依然是专业老师抓教学、辅导员管思想、生活、就业等问题,难以顾全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同时自身也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了解
9、、系统性教育和管理经验。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部门及顾问进行管理、教育、研究。 2、分阶段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5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可以根据 Nesdale10的文化适应阶段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第一阶段应充分把握学生的猎奇心理、旁观心态以及不适应感,适当地进行基本设施导航、心理适应教育等入学教育活动。建议这一阶段提前至确定录取该学生时,通过邮寄资料、电话联络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第二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一段时间,产生对异文化的排斥、无学习兴趣、思乡、自我封闭等。学校应积极推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引导他
10、们更主动地拓展人际交往、提升心理韧性。第三和第四阶段,学生的状态逐步走向稳定,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 3、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实践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是求职者所学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是其用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高校应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并注重通过专业实习、学术活动、专业考证、社会实践等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展,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及实践能力。 4、加强信息能力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信息能力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当今时代,信息能力就是综合的能力,是就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其综
11、合素质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常被称为 “个人最有价值的资产” 。611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走出“同乡会” ,积极融入更广阔的人际圈,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队协作、自信等个性品质。 6、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12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探索工作世界,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是提高其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全程化职业生涯辅
12、导实施方案,引导他们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能力。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良好的就业心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且可以使大学生他们在就业后顺利地适应职场环境,迅速成长。学校应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加强心理疏导,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参考文献: 1刘丽玉,杨韶刚.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1:20- 24. 2郭志文,宋俊虹. 就业能力研究: 回顾与展
13、望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86 - 91.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72002, (3):91 -92. 4宋锋华,张玉玲.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7, (5):55-59. 5陈振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2, (6):29 6Yorke,Knigh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4-5. 7Carnevale, Gaine
14、r. Workplace Basics: The Essential Skills Employers Wa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0. 8刘丽玉,叶开.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2(3):56-59. 9Liu liyu,Ye kai, Yang shaogang.Research on Resilience of the Xinjiang Minority students in 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 J. Conference on Psycho
15、logy and Social Harmony 2012:407411. 10Drew Nesdale. & Anita S. Mak. Immigrant acculturation attitudes and host country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0) : 483 - 495. 11 1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45. 【作者简介】 刘丽玉,女,广东揭阳人,法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8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等。 马斯乐,男,广东中山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黄源,女,广东河源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黄振杰,男,广东阳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责任编辑: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