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谈网络环境下的资金集约化管理【摘 要】 文章结合水电三局公司的资金集约化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网络环境下集团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风险及挑战,并提出解决性建议,旨在进一步借助网络技术,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更好发挥资金效益,促进企业战略性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资金管理; 集约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概念有了新的延深,不仅仅指货币资金,更确切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社会产品的货币化表现。相应地,资金管理即指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资金流的系统化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细化为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管理、资金运作管理等。资金管
2、理渗透于整个企业运营管理,资金运动是企业运营的本质,常将财务管理认定为企业管理核心,那么资金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命脉。资金集约化管理,一方面能调剂内部成员单位资金余缺,优化资金配置,加强资金循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将闲散资金统一集中上收于集团公司总资金账户,形成企业资金规模,易满足信用评级等条件以开展多项优惠金融业务等,进而节约财务成本。另一方面能借助资金统筹管理,提升企业凝聚力,而且合理利用资金集约管理信息,能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大公司、大集团时代,资金集约化管理势在必行,以下以水电三局公司资金管理状况加以说明。 2一、网络环境对资金集约化管理提供的有利条件 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3、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衍生的网络技术及其新应用层出不穷。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催生的网络财务管理软件,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另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服务平台不断创新,给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网上交易的开展和资本市场上信息的快速传播,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改进了市场的效率。这些都必将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企业管理,尤其资金集约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有利条件。(一)实现资金动态管理,为执行提供技术基础 借助计算机网络的技术,进行远程操作(包含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和远程监控等)和动态在线管理,形成网络资金管理模式。网上处理相关具体业务
4、,使得企业资金结算和资金运作等进行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成为可能。且能够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制度执行不力和内控缺失。 (二)推进数字企业建设,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资金信息实质在于反映和监督经营活动,根据网络资金管理模式,产生及时数据,比如及时形成资金集约和投放等资金信息数据,为公司决策提供数据基础。通过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应用,有利于加速数字企业建设进程。 (三)规范业务标准化流程,为制度搭建提供平台 通过先进的财务软件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3等网络技术的新应用,有利于实现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的全覆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也规范了各种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常态化管理机制
5、的健全建立提供技术基础平台。 二、网络环境给资金集约化管理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水电三局公司组建于 20 世纪 50 年代,现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形成以国内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国际工程“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逐步成为跨国、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国内下辖六个区域分局、四个专业施工分局,以及两个科研设计机构。现在在建项目除十多个国际项目外,上百个国内项目分布多个省份,跨区域广泛。而且,鉴于公司经营工程项目的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大,资金周转缓慢的特性,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在发达的网络技术环境下面临如下风险和挑战。 (一)资金筹集风险 资金筹集可分外部筹资和内部筹资。在外
6、部筹资时,因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市场开放性的加大,导致市场预测可控性降低,外部筹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另外一方面,即使能够筹资,多要为利率或汇率变动成本买单,增大财务成本,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二)资金投放风险 集中后的资金投放使用,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各企业成员单位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4证。同时也意味着产生资金监督失效的风险。比如,企业因锁定材料价格而提前预付资金,导致资产周转缓慢而投放资金低效的风险。 (三)资金审计风险 网络环境下资金集约化管理,因属网络在线操作
7、,易产生事后无法查证的责任难以认定的风险。需要注重纸质档案的同步且及时保存。而且,应加大审计力度,全过程全方位审计,避免出现资金集约化管理审计风险。 (四)人员技术等风险 由于人员素养、内部控制、木马黑客等原因,资金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比较脆弱,这给资金管理带来很多麻烦。信息安全因素带来的资金动向等商业秘密泄露;或者信息公布过多,都给网络资金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网络环境带来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且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缺失等易造成决策失误等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措施 公司的规模化、国际化,要求资金管理集约化发展。认识、利用网络条件
8、下的新技术平台,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降低融资风险,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发挥资金最大化效益,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服务公司战略,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 服务公司发展战略,通过对资金集约统筹管理,对成员单位进行适时监督,协调其间利益,增强集团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首先是要减少业主监管资金项目,将项目资金全部纳入集约化管理。5业主监管资金项目的存在影响资金集约化管理。水电三局公司目前的资金监管项目占 25%之多。究其原因,业主方对资金集约化管理的种种顾虑,市场环境竞争的激烈,项目资金被业主监管而无法集约管理。应尽可能的将项目资金全部纳入监管,即使项目资金被业主监管,那么公司如何加强资金管理也
9、是需要探讨的。 其次是要优化公司资金集约管理,将资金集约程度加强。目前,三局约 110 个外部银行账户,已经统一归属公司管理,为资金集约化管理奠定良好组织基础。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与银行业务合作,促进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紧密结合。比如,银行提供的现金业务中的资金池产品等。银企直连业务是快捷高效的方式,应该进一步推进。 (二)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资金投放管理 资金集约化管理还包含集约后的资金投放管理,资金投放应遵循协同性、时机性、权变性和盈利性等原则。注重资金在成员单位之间,在不同项目之间的平衡配置;注重对时机的捕捉和创造,及时准确地将资金投放于产生效益最大的需求处;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适
10、时作出相应调整。依据水电三局公司目前状况,资金投放主要分为投资、发放内部贷款和日常性支付。 首先,投资方面,精准的投资项目往往能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投资应以专业投资评估报告为依据,资金只是投资项目的决策制约因素之一。但实际中,会因资金充足而盲目进行投资,缺乏对资金使用的全面合理规划与管控,不顾及自身承受能力而陷入资金困境,且投资项目多以失败告终。或者投资保守谨慎,将集约后的充足资金沉淀于公司总账6户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投资时,应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效益,对投资项目作可行性评估报告,甚至提请独立第三方的专业团队进行评估。而且,随着投资项目的进度,适时进行监控,确保投资收益最大化。 其次,内部贷
11、款的发放,经申请单位提供财务数据支撑材料,由公司相关部门会签,然后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此处,由于配套的跟踪管理系统还不健全,公司不能很好地掌控贷款单位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对其还款能力无法正确预测,以至于贷款无法按时收回而只能展期,甚至贷款根本就不能得到偿还成为死账呆账最终由公司买单。应健全完整的贷款跟踪管理系统,一旦出现贷款偿还异常状况,应预警提示,加强经营情况整改,以扭转经营恶化境况确保贷款能够偿还。 最后,日常性支付,将归属于重大资金范围的资金支付的审批权限归属至公司,非重大资金由成员单位自行审核支付,确保每一笔资金支付用途合理,金额准确,符合公司相关规定。在具体流程中,由付款申
12、请单位,将所需要支付的资金,报送公司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进行支付。资金支付的层层审批,确实避免了支付风险,容易造成支付延误。需要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另外,各相关职能部门应进行实质性审核,真正做到支付把关。 (三)优化资金网络信息系统,提升资金集约化网络管理 基于网络资金管理模式,拓展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积极开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置身于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加强其金融业务合作以优化资金结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有效避免资金风险。 7基于网络资金管理模式,推动资金使用网络审批流程。借助网络财务管理软件,开通审批模块功能,将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分级授予
13、各相关业务部门,以便进行实质性审核,确保资金使用规范。而各资金使用申请单位能够随时查询审批层级,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提高资金使用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透明化审批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审批的公平公正性。 基于网络资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根据资金集约化管理工作流程中重要节点,设定关键值预警线,一旦达到要求公司快速反应,采用应急措施,迅速控制风险避免资金危机。比如建立内部贷款收回风险预警机制,预付账款风险预警机制等。 基于网络资金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收支预算管理导向。资金预算管理,分解为年度、季度、月度的资金预算。借助网络资金管理,以资金收入和资金支出为起点,根据各种预算标准实时控制并监督各成员单位的资金使用,同时严格限制预算外支出,实现必要的以收定支,在整个公司内实现资金预算平衡,将资金预算管理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杨涛,王栋.集团财务管控M.中信出版社,2008. 2 高级会计实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M.大连出版社,2008. 3 张华,艾文国,陆云莺.论网络环境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J.管理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