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启示“校企合作”从办学层面上讲,是一种办学模式,指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包括按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在学校范围内建立校企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校企合作”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育人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 ,美国的“合作教育” ,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
2、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 、 “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已成为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列示了相关问题,并由此延伸出这种教育模式对教学思想的启示。 一、校企合作的产生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1897 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质就是校企合作教育,被视为校企合作的开端,但这只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指职业进修学校与企业的教学车间共同承担学徒培训任务。德国校企合作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领域扩展的标志是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职业学院的出现。2“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
3、纪初的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 27 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所以,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最早是产生在美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在德国和美国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及前苏联等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也开始付诸实践,使校企合作教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共同职教形式。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德国强调行业性,而英国和日本则相对注重企业性,其共同特征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对象为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企业或生产部门为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内专设培训机构,企业内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另外都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
4、保障系统。前苏联模式的特点是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培养方案出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旨在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很多学校将时间安排在第 6 学期,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 “顶岗”的同时,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有的还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将毕业设计(论文)改成要求学生就自己顶岗实习单位的某一产品的生产或管理流程等作详细调查和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从而将教学与实习
5、结合在一起。 3然而从整体上讲这种方式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困难之一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在学生自行解决的实习单位中,又有许多与所学专业不符,而且分散后的实习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些情况下的顶岗实习只能是流于表面,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 。即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中最常见又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则是把“以学代工”等同于“见识实习” ,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从另一方面来讲,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
6、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还存在实训条件较差,“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等情况,影响到“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看,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与国外相比还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其中的重中之重应当在于教学制度与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的实际 地处“京津走廊” 、 “环渤海经济圈”和“大北京”战略规划地区的河北省廊坊市,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和优势。京、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以及廊坊市作为河北省第四大支柱产业即将建为 IT 产业基地等形势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廊坊地区的高等
7、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作为办学理念,许多职业技术学4院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来校指导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已形成一定形式的办学模式。例如通过与企业联手开办“企业冠名班” ,“专班项目” ,以及签订“双招式”合作办学协议等形式,定期、定向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与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三星光电子班” ,不仅由企业提供实训设施,还有工程师和企业文化培训师来校定期授课;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携手开展
8、的“SMT(表面黏著技术)专班项目” ,则是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 ,根据协议,校企双方每年在相关专业中挑选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组建“SMT 专业班” ,学生们在为期一年的 SMT专班学习中,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等学习完成之后即可直接顶岗上任。 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廊坊地区的高校更应该紧紧抓住周边经济迅速崛起带来的机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根据企业需求、毕业生反馈意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则应当凭借自身优势和特色,从挖掘学生潜力方面下功夫,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然而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以及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还有
9、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和验证。四、校企合作的教学启示 人才培养终究是要通过某种教学活动来最终完成的,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或两种形式的结合,成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无疑是5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途径,它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值得借鉴: 1.培养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即是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出发去寻找适当的合作企业;中国大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各种能力和兴趣可在实际工作中被充分挖掘。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平台。校企合作是在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合理面向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对向
10、社会输送有用人才,解决就业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方式。不管是以企业为中心模式,还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校企合作所能够带来的是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双重功效,因此是对“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和具体应用。 4.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科研基地的优势。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科研型为主的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与企业进行着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对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与社会互动和为社会服务。教学不能离开实践,同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否则将失去实际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带来的正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方式。 此外, “校企合作”似乎离
11、不开企业和政府层面的支持。早在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为此进行了财政投入,目的即在于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发6展。英国政府也曾建立起与德国类似的合作式学徒培训的社会监督和保障系统工业训练协会,以促使企业与学院合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规范教育,支持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作为校企合作的两个基本要素,学校是理论前提,企业是实践场所,两者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校企合作关系反映了教育与职业密不可分的客观规律。事实上,在互惠互利,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形式的结合模式都可以尝试。基金项目:2012 年廊坊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1023111) “关于实现廊坊地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