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3937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瞩目中国式“特斯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瞩目中国式“特斯拉”今年 1 月初,在美国纽约一家普通的小酒店,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一名在科学史上默默无闻而发明成果远远超过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天才发明家”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纪念活动,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天才发明家”的尼古拉?特斯拉。他一生获得了交流电、特斯拉线圈、无线电技术等千余项科技专利发明,最令人惊叹的是他早在 100 年前就预测了移动电话的诞生,他甚至尝试设计了一种可收集包括雷电在内的各种电能的设施。 在他逝世后,美国和前苏联根据他的发明原理开始太空研究。有人感叹道,特斯拉生不逢时,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光环遮住了“有争议”的特斯拉。特斯拉是个传奇,他的千余项发明已逐一变成现实,转化

2、为生产力,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斯拉是伟大的,他的发明与创造并未付诸东流。我们在享受特斯拉科技成果的同时,绝不应忽略中国也有默默无闻的特斯拉式发明家。 1 月 15 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机床奇人”潘旭华的长篇报道,从此报道提供资料来看,潘旭华的确是机床领域特斯拉式发明家,即使达不到天才发明家的标准,但至少也是个奇才发明家,他的“奇”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经历奇,成果出类拔萃 潘旭华自参加工作起就展示出过人的发明天赋,被同事誉为“能解2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 ,破天荒的以“三无人员” (无大专以上学历、无职称、无前期立项项目研究经历)的身份,获得了“86

3、3 计划”特批“通行证” 。一个中专生只用 3 年时间就搞定了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先进机床工艺,为中国研制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工精度最高的高端精密机床。新华社为此专门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重大突破。 正如天才发明家特斯拉以一己之力引领世界电气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潘旭华同样以一己之力引领中国高端精密机床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其发明价值难以估量,潘旭华的确是机床行业“特斯拉”式发明家。 想法奇多 一本特斯拉的传记中提到,十七岁前的特斯拉“中了邪”般地沉浸在发明创造的幻想里,脑袋里经常浮现出种种异常奇怪的现象

4、。笔者对“脑袋里经常浮现出种种异常奇怪的现象”这句话的理解是:特斯拉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特质,他头脑中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想法实在太多了,这恐怕正是“天才发明家”的独到之处。而在这一点上,潘旭华拥有与特斯拉相同的思维特质。 潘旭华在发明中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人们看到了他的另一种天赋:失败面前从不灰心,立即转换思路,继续执著地往前走。在发明中思路多样化与及时转换思路非常重要,一条思路走不通就不能死抱住不放,而必须换个思路。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思路越多意味着尝试和3选择余地越大。报道中提到:“为什么你做得出来,别人做不出来?”这是每一个见到潘旭华的人,都要忍不住反复问的问题。潘旭华回应说:“我唯

5、一的优势只是比别人多想一百种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谬的,但绝不是胡思乱想。 ”这意味着他进行任何一项发明或解决任何一个技术难题,都有“一百种方法”或者说多种思路可供其任意 选择,这是他及时转换思路的前提。像一般人由于思路有限,选择余地小,想转换思路都不易。而潘旭华从他的上百种思路中总能筛选和尝试出一个可行的思路,那么他以这百种思路的思维方式去攻克任何一个技术难题都不在话下,没有任何“技术拦路虎”能难住潘旭华,这就不难理解他居然会拥有近 40 项机床研究的国家发明专利了。 普通人想一两种方法与思路都得绞尽脑汁,而潘旭华却有“一百种方法” ,这是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天才、奇才的存在与

6、价值,更要尊重天才、奇才创造性的成果与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发明思路奇 潘旭华发明新思路之一是让机器不断“生长” 。在他看来:任何东西都可以无限进化,包括机械设备,正是这种“机械进化论”思路,让潘旭华居然研制出了连他自己之前都想象不出来的各类复杂机床。权威专家对此评价是“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床!”西方国家在自己所擅长和开辟的技术老路上早已遥遥领先,而且设立重重专利壁垒,中国赶超难度较大,潘旭华的新思路启示我们,中国赶超西方应敢于独辟蹊径,而不是走西方的技术老路。 4从潘旭华事迹来看,笔者就如何发现和培用更多潘旭华式奇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与其相马,不如赛马。伯乐

7、相马虽是一种发现潜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其缺陷在于,一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好马必须与伯乐相遇才会被伯乐发现和相中,如好马无缘与伯乐相遇,那就无法被伯乐相中;二是伯乐们水平参差不齐,水平再高的伯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有可能漏掉好马乃至千里马;三是相对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所形成人才数量,伯乐人数有限,而人才偏多,想依靠有限的“伯乐” (各级党政领导与组织人事系统)去发现所有的人才,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既要重视伯乐的作用,但又不能过于依赖伯乐。解决伯乐相马以上缺陷还得用上一句老话即“与其相马,不如赛马” ,只要比赛规则是公正的,比赛结果也必然是公平的,真正的千里马一定会脱颖而出。 潘旭华作为一个中专生,

8、只用 3 年时间就搞定了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有的专家根本不信,让他们来看一下都不愿意,如果靠这些所谓的“伯乐”来“相马” ,潘旭华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而科技部的做法是公平竞争,与其“相马”不如“赛马” ,谁的成果好,就用谁。这样,潘旭华才得以在单枪匹马和国内多家单位的比拼中,作为民间发明家或者说草根人物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国家“863”计划打破常规、破格任用的特例,使他得以在高端机床研发中一马当先,冲到机床领域最前沿,成为领军性技术奇才。 人口众多的中国肯定还有很多潜在的类似潘旭华式的奇才有待发现与扶持,如在人才管理中大力推行“赛马”机制,必将有更多的人

9、才脱5颖而出,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母鸡也可以下“鸭蛋” 。著名诗人艾青曾以“母鸡下鸭蛋”为比喻,形容自己原来是搞绘画的,后来却在诗歌领域取得成功。其实,无论是在自然科学、发明创造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 “母鸡下鸭蛋”现象并不少见。例如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院士是数学家;我国首台万门电话数字程控交换机发明者邬江兴院士并不是学通讯而是学计算机的;央视一套播出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编剧基本上是王朝柱,而王朝柱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原来搞作曲默默无闻,转行当编剧却取得极大的成功;与之类似的还有经济学家于光远,他原来在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揭开星系红移之谜的美国物理学家哈勃原是一名律师;

10、数学家欧拉原来是搞语言研究的 列举这一长串名单无非想说明,创造成果与创造者的专业、职业不是一种绝对的正相关,一些看似“外行”的“转向”者却在新的领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创造成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单就发明创造而言, 最重要的是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才可能创新。而专业知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技术人员的思想与眼光,阻碍创新。套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就是成也“专业” 、败也“专业” 。 潘旭华最初学的是农机专业,学历仅为中专,农机与机床虽都属机械,但两者结构、形态、用途还是有很大差距。机床号称工作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其技术含量比农机高得多。潘旭华没有系统学习过机床专业知识,他只能边干边学,

11、他的机床专业知识体系自然不如科班出身的博士、专家完整,但也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处,即他会不受机床专6业知识体系的束缚,在发明创造时可以不受约束而海阔天空地想,能够产生很多新想法、新思路,尽管多数新想法不可行,但只要有一两种新想法可行就可能产生重大发明。 潘旭华等诸多杰出人物“母鸡下鸭蛋”的经历表明,用人中强调专业对口并没有错,但不能绝对化、一刀切,否则就可能把潘旭华之类的能下“鸭蛋”的“外行”人才埋没了。不拘一格用人才,也要不拘专业用人才,对“外行”母鸡下“鸭蛋”行为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珍惜天才与奇才,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天才与奇才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非常稀有的特殊人才,我国两院院

12、士之和才1500 余人,平均下来,近百万人口才能产生 1 个院士,像潘旭华这样的产出概率,可能还要低得多。在概率极低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的国家,产生的天才与奇才数量越多,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助产生超过其他国家数量的天才、奇才。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赛马”机制把其中潘旭华式天才、奇才尽可能发掘、培养出来。另一方面,对潘旭华这样崭露头角的发明奇才要予以高度关心关注,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的作用。 潘旭华作为民营企业家虽也能制造机床,但制造机床对他来说是大材小用了。中国能生产机床的企业家有无数个,而像潘旭华那样擅长研发高端新型机床的人目前仅他一名。为了研发新机床,他把自己的两个工厂先后卖掉了,筹到近 5

13、000 多万元投入到研发。他失去了每年数百万元的收入,把自己推上了倾其所有搞研发的“华山一条路” 。身边的人不解:“科研型的老板就已少见,更没见过为科研敢于倾尽家当的老板。 ”潘旭华个人为研发投入这么多,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套投入必须多出五倍、7十倍乃至更多。这是因为内行人都知道研发高端机床资金投入如同“烧钱” ,投入数百万、上千万如同打水漂,根本不管用,不投入几个亿、十多亿巨资很难出成果,发达国家在高端机床研发上都是倾全国之力,重金投入。 “机床奇人”潘旭华已是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学校为他攻克“863”计划项目提供了各种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成立了精密机床研发中心等。但仅靠省属性质的浙江师范大学

14、一家有限的人、财、物力去支持潘旭华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浙江师范大学作为非工科院校,缺乏工科院校所具有的庞大先进的实验设施与装备,这是研发高端机床必不可少的。有关部门应创造条件围绕他建立一个国家级的高端机床研发团队与研发机构,让其充当技术领军人物,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他,让其专心从事高端机床研发。 要不拘一格地任用、培养体制外杰出人才。潘旭华一无高学历、二无高职称,是典型的体制外民间奇才,无资格享受体制内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更无申报项目的资格。过去,国家“863”计划都是从体制内的国企、高校、科研院所中的教授、博士中挑选人才、授予项目。如果潘旭华这样的发明奇才是体制内人才,肯定很早就会受到重点关注和培养,早就成为国家级专家教授乃至院士,但作为体制外杰出人才,潘旭华之所以也能脱颖而出,在相当程度上靠的是科技部及浙江师范大学慧眼识才,如果没有这两个“伯乐” ,潘旭华很可能至今仍是默默无闻的民间发明家。 破格任用体制外的民间发明家潘旭华之举值得称赞。像潘旭华这样体制外民间奇才,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或支持力度不够,很可能会像野8草一样自生自灭而被埋没,这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