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影子银行挤出市场市场化改革注入中国经济新动力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3年 7月 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应当说,这一消息既异常果断而又十分突然。那么,这究竟是中国一系列金融体制重大改革的前奏曲,还只是针对“钱荒”事件包括经济下行的应景之举呢? 或许是考虑到出台的时机恰恰在 6月底“钱荒”事件,以及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后,因此有不少观点认为这只是中国政府的救市措施,不会触发一系列重大经济体制改革。 进入三季度以后,中国经济政策必将更多转向“稳增长” ,但宏观调控需要更加考虑长远,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确存在下行风险,更要看到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诸多因素本质是什么
2、。要采取既有针对性同时又兼顾长远的重大改革措施,而贷款利率市场化就是这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第一步。 改革不能搞半拉子工程 “钱荒”事件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中国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也有其客观性。6 月下旬发生的“钱荒”事件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确面临诸多挑战,但银行业出现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股市暴跌,病根却不在银行业,因此单纯依靠央行输血不会有多大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推进市场化改革才是解决银行业流动性结构性紧缺的最好办法,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使宏观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才能让银行业的流动性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才能标本兼治。 应当看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领域遇到瓶颈其他经济门类大
3、多已经市场化,唯有金融企业仍然很难市场化,这一点反过来抑制了中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金融业改革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准入难,民营企业想办银行难上加难;二是规模管制、利率管制最严,尤其是国有银行,不仅必须严格执行存贷款利率,而且有严格的规模管制,还要随时接受央行的窗口指导;三是人民币汇率仍然没有市场化,资本项下管制太严。这些年来,围绕以上三点所推进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进展。但是中国经济体制两层皮的现象依然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市场混乱,这告诉我们:改革必须要彻底。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半年基本没有给房地产企业贷款,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到位率却名列前茅,上半年房地产
4、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57225亿元,同比增长了 32.1%,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还加快了 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6.4个百分点。可见,国家长期实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给房地产企业“断奶” ,让其健康理性发展,但房地产企业的吸金能力依然很强。 与此同时,国家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控制得很严,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也在持续压缩中。但地方融资平台借款规模仍然在扩张,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在千方百计地要上早就产能过剩的项目。 那么,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贷款市场尤其是社会融资市场已经市场化,尤其是近些年来,理财产品满天飞,中小银行、信托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早就失控。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
5、通过其他银行包括影子银行找到资金。而恰恰由于房地产企业能够接受“高利贷” ,才导致市场利率越来越高,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企业或者不得不放弃实体经济,要不然就等着饿死,因为它们无法承受“市场化”利率。所以,上半年实体经济的资金到位率是持续下降的,很多企业已经无法开工, “钱荒”没有发生在房地产行业,也没有发生在地方融资平台,制造业企业或曰实体经济才是“钱荒”的发源地。 这也说明,如果一味通过总量控制,通过国有银行的规模控制,通过银行业“自身挖掘潜力,调整贷款结构,搞活流动性” ,估计很难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一大部分仍然在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而另一部分早就形成市场化
6、,而且几乎不被管制;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给需要调控的行业贷款,另一方面是很多银行也包括影子银行在搞商业化运营,根据市场利率选择贷款对象,谁能够接受高利率,资金就流向哪里。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实体经济得不到救赎,而且“钱荒”有可能再度发生。要想调整中国金融业流动性的结构性错配,无非是两个选择,一是控制已经市场化的非国有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刹住伪市场化逆流;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让流动性完全市场化,并最终融入全球流动性管理的市场化大潮。很显然,中国政府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把影子银行挤出市场 当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尤其是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是非常复杂的,要有秩序地进行,最困难的
7、步骤还在后头。但中国政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未来就一定要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但是,现在就猜测或预言未来中国金融体制全面市场化的时间表意义不大。尤其是针对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会不会很快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关键性改革不能期望值过高,不能太急。 中国政府在下一盘大棋,即着眼于全局制胜,更注重局部的“手筋” ,先要解决“急所” ,同时又布局全局。贷款利率市场化就是一步长短兼顾的“棋筋” (指决定局部胜负的关键点) 。从长远看,它必将加快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的进程,而短线看,它着力打击的却是伪市场化的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贷款利率市场化,
8、去伪存真,通过提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贷款定价的市场影响力,削弱高利贷市场的影响力,挤掉影子银行的市场,以达到平抑市场利率的目的。 必须认清,长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导致了整个社会融资的比例错配:贷款占比相对减少过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贷款占比下降过快,这削弱了央行对国内信贷环境的影响力,更使得众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出现资金错配,市场利率水平不断走高。由于高利贷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资金体外循环占比非正常扩大,即使是体制内的银行贷款,也被迫不断地提高利率。 据央行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约为 65%,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约为 24%,而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
9、占比仅为 11%;二季度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更加扩大。因此必须正视,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贷款供给的情况下,让市场利率开始走低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此前引领市场利率不断走高的影子银行让出市场。怎么让它让出市场?国有银行要适度提高贷款利率,起码在短期看必须如此。因此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让所有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对所有贷款项目实行自主议价,短期内不太可能令整体贷款利率水平出现实质性降低,但它却会使社会融资的市场环境出现整体性的好转,高利贷和影子银行被逐渐地挤出市场,导致市场融资利率降低,从而间接提高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资金到位率。而从长期看,当国有银行参与贷款市场的自由竞争,它们的客户选择面将更多
10、地指向优质的民营企业,包括适度地给有真正市场需求的房地产企业贷款,它会从根上断了影子银行的市场,最终使银行体系整体贷款利率水平也有所下降。银行存贷款净息差的收窄,还会反过来促使银行提升效率、改善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改革不能仅限于银行系统 必须强调的是,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止步于银行系统。 未来政府和央行必须逐步地放开对信贷投放严格的额度控制,尤其是只针对国有银行的规模控制,真正让所有商业银行根据存款规模确定贷款规模,根据负债期限安排资产期限。同时必须增加银行数量,尤其是民营银行数量,适度支持网上银行发展,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总量。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解决银行大到不能倒的问题。 贷款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是最终实现资本完全市场定价的重要前提。信号已经发出,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起步。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政府将推动包括财政、要素价格、房地产税收、国企以及其他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短线看,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实现稳增长,保证中国金融体制不发生重大危机;中长期看,则会使中国经济走上完全市场化道路,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长期和平竞争中保持更长时间的领先地位。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