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047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镇化决定农村金融的发展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如何发展的问题,无论从中央层面还是从地方层面,无论从学术研究者还是从实务工作者,都存在重大的争论和分歧。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尽快、正确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不能只就金融谈金融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中的上层部分,是对农村经济中下层部分即实体部分的反映。农村金融的存在、发展决定于农村经济中的实体部分,但又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实体部分。要得出中国农村金融究竟该如何发展的正确结论,必须首先研究好农村实体经济(以下简称农村经济)如何发展。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农村金融该如何发展,必然也是必

2、须首先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将如何发展。前者是农村经济中的上层建筑,后者是基础。要从农村经济的动态发展上研究农村金融,而不能就目前农村经济的情况研究农村金融。如果仅仅就农村金融谈农村金融,只能是永远跳不出农村经济弱势情况与农村金融追逐利润的矛盾,只能是争来争去无结果。所以,必须以辩证地发展地眼光研究农村金融,必须从农村经济城镇化发展中研究农村金融。 农村城镇化的八大原因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农村的落后、贫穷等问题必须靠城镇化来解决。一家一户的自然农耕经济和村落生活方式不能使农村从根本上摆脱落后、贫穷、弱势和卫生条件差等,使农民难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一家一户的自然农耕经

3、济和村落生活方式下,个别和群体农民的富裕,即使是农民的收入高于城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自然的生活环境。村落人口的数量不足以设立规模化的建筑群落、餐饮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教育机构。只有依靠城镇化,吸收广大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才能使绝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定居到城镇生活。从而真正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居住、医疗、文化等问题,使农民真正进入小康社会。 城镇化是解决二元化经济模式,实现一元经济模式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一方面是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具有现代化的大都市;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的十分落后,还存在着刀耕火种式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二元经济的模式,使

4、城市和农村形成为两重天、两个世界,其不利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向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要解决二元经济,根本的道路是实现城镇化。因为城镇化可以使广大数亿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或小城镇,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实现全社会的小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使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转换为城镇化的一元经济模式。 城镇化是实现经济一体化,克服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道路。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为区域的严重不平衡,东部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地,城市好于乡村,工业好于农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差异、政策倾斜不一致、市场经济的趋利导向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水

5、平差异的原因。城镇化发达的地区一定为先进地区,而大面积的农村则肯定为落后地区。只有实现全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后农业本身实现产业化,农业也可以同其他现代经济组织一样,成为营利性的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使用带薪工人的组织。这样就可以缩小各地区域之间、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异。因为农村与城市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而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差异则远小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如果实现了全国农村的城镇化,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则地区之间差异、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大缩小。 城镇化将创造巨量的经济需求,使经济由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需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源源不断地将产品出口给外国人,为

6、工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当外国货币发生严重贬值时,我们损失的也是巨量的。这是典型的穷国为富国贡献,穷人为富人服务,不能不使我们警醒,经济发展更应该依赖内需,也就是将中国经济创造的巨量财富让中国人自己特别是为中国农村居民享受。我国农村要消化巨量的财富,必须有巨大的需求。合理创造这一需求的根本途径就是农村城镇化。当农村大规模建设城镇时,需要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当农民由田野进入工厂时,农民本身也产生对房产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中国有近十亿的农民,一部分农村的城镇化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需求。并且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小城镇之间将形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流,从而带动我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激发城市和小城镇发

7、展的活力。这一需求完全可替代外需。这样,一方面是经济获得巨大的内需市场,经济成果为我国人民自己所享受;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以城镇化为代表的巨大发展。 城镇化将为我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巨大的市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众多,而农业生产又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其寻找就业出路,是解决农民生活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为现实的道路就是城镇化。一方面是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吸附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另一方面是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在发展中产生的各种产业将吸收众多的劳动力。虽然单个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吸纳的劳动力要远远小于城市。但是小城镇的数量总计要远远大于

8、城市的数量。所以,小城镇容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是巨大的。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工业部门可以得到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的源泉。而且,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远不如进入小城镇更容易适应。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其由于文化、经济条件等的关系,很难进入城市的良好部门。而农民进入小城镇,其生活成本要低得多,在哪里他们完全可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居住条件,成为当地社会的主流,这样就不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城镇化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和保护环境。中国要保持 18 亿亩的耕地红线,一方面是城市占用土地必须节约和限制。但农村对土地的浪费更是惊人。农民对土地的占用,如盖房、建养殖场和

9、工厂非常随意,村落中闲置无用的“空心村”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或小城镇,土地由农业企业集中联片经营,取消了众多的村落和田间道路、地界,使村落和田间道路、地界占用的土地复耕,则可以腾出巨量的土地。这对节约土地,保持中国耕地超过 18 亿亩,意义是现实的,也是巨大的。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对山地、林木、草地、沼泽、湿地无计划地开垦和人为破坏将大为减少,也更方便国家和集体保护环境。 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特别是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管理制度,使人口难以流动,于是就造成了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

10、工业化。截至 2012 年底,我国的人均 GDP 达到了6100 美元。在世界各国,达到如此水平的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 55%以上,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为 51.27%,低于世界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这种城镇化的滞后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城乡二元经济更为突出。所以,加速城镇化,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强大为城镇化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农耕劳作中解放出来,于是农民就不满足于在农村耕种土地,而是积极进入城市务工。这就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既

11、为农民找到了出路,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这就是农民工产生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国家财力的强大为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支撑。 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 既然历史的潮流是农村城镇化,那么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必然沿着这一总体方向发展,也必须服务于这一方向。在农村经济实现城镇化的历史过程中,农村金融该如何发展呢?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已经和正在城镇化的经济,有处于农村的工商业经济和农户经济。农村发展的方向是城镇化,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但是,中国农村的

12、城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每年均以超过 1%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 40%多,以此速度,在未来 60 多年内,我国将实现完全的城镇化。这是一个乐观的估计。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实现完全的城镇化需要的时间可能比预计的要长一些。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已经和正在城镇化的经济,有仍处于农村的农户经济和工商业经济,形成两种经济模式。 城镇化的经济和农村的农户经济、工商业经济都需要金融支持。城镇化自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因为相当数量的中等城市是由县城发展而来的。要使县城转化为中等城市,一方面需要大、中城市产业向县城的转移,另一

13、方面需要当地产业特别是骨干企业自发地发展,还需要进行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金融特别是当地农村金融的支持。小城镇化更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一个乡镇要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城镇,需要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小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当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有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经济发展,也有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公益性经济的发展。所以金融对城镇化的支持,可以分为两类金融行为。一类是商业化的金融行为,另一类政策性的金融行为。亦即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既需要有商业性的金融服务,也需要有政策性的金融服务。 农村中的农户经济和工商业经济,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长期存在

14、,甚至会有一小部分永远存在。它的发展当然也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但是由于农户经济和农村工商业经济盈利水平低,实力弱,自然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体制等,其资金需求相当部分是无效资金需求。所谓无效资金需求是指借款人虽有资金需求但借款后无力归还的资金需求,而有效资金需求是指借款人借款后可以归还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中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一个商业化的金融企业,只能满足有效的资金需求,无义务满足无效的资金需求。对于无效的资金需求,只能依靠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等方面来解决。同时,政府、社会、农村金融机构三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和帮助农户和农村工商业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收入,可以为农户和农村工商业提供担保,

15、提供保险等,从而使无效的资金需求变为有效的资金需求。综上,我们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中需要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同服务,需要银行业和保险业共同服务。农村金融应该大力推进城镇化,而不应该阻碍这一历史进程。农村要实现城镇化,就需要农村金融支持这一过程。这一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述提及的支持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大城市工业向城镇的转移、县域骨干企业等。二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如支持城市、城镇企业发展,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支持城市、城镇进行大量的房地产建设,支持农民获得购房消费贷款,使农民进入城市后能够就业,能够买到便宜的房屋居住。三是不支持农民永远在农村居住。这一点是一个很

16、深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农民进入城市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很残酷的不人道的。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以血淋淋的“羊吃人”而被历史永记。中国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 21 世纪的现代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重走如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老路。但是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和小城镇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所以支持这一进程但又是温和地推行就是必选的唯一作法。 农村金融如果按一些人所设计的那样,在一些不宜居住而适宜城镇化的农村还要不计成本地为全体农民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那么仅从金融服务这一点讲其反而使那些适宜城镇化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根本道理上讲违背和阻碍了农村

17、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历史发展注重的是总潮流、方向和大局,而不是妇人之见下的温情。这里有必要跳出本文的农村金融范畴提出一个观点:农民被温和的推入城市和小城镇,一定程度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所以,为了弥补农民的利益,可以从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鼓励农民进城,如提供就业岗位和提供购(住)房补贴等。 金融业的公众性决定农村金融机构不宜小规模化。金融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所以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公众性。金融业如果出现破产倒闭,其影响的不仅是金融企业本身,还有千千万万个社会公众。所以,金融业风险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现在,为了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不足,正在建立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

18、镇银行。建立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如果在农村建立众多的小规模的银行,这些众多的小银行都能经营得好吗?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一样,不可能都经营得十分良好,一定会有一部分金融企业经营困难。作为小规模的金融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完全有可能破产倒闭。如果有相当部分小规模金融企业倒闭,它们吸收农民的几十亿元、几百亿元、几千亿元存款如何办,农民还要不要?政府管不管?答案是农民肯定会要,政府肯定会管。在国内,处理金融企业经营危机问题都是由政府埋单,以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更何况对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政府更是要保护其利益。所以,到头来会把这些小型金融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沉重包袱甩

19、给政府。前几年的农村基金会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建成大型的金融机构,才能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保证经营的安全,保证社会的安定。从目前我国的金融实际情况看,大型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要远远高于小型金融机构。第一,大型金融机构有战略纵深,可以用其盈利分支机构来帮助其亏损分支机构。第二,大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对完善。个别农村小型银行的经营水平可能高于一家大型银行。但是几百、几千家农村小型银行的经营水平,综合起来很难高于一家大型银行。第三,国家监管大型金融机构要比监管众多的小型金融机构容易得多。如果成立众多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必然造成监管不到位。所以,在在农村设立小型金融机构是一种错误

20、的决策。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私营化。现在,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可以避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弊病,能更好地为农户和农村工商业服务,添补服务空白。事实上,如果成立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其逐利性要比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强。这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对收益少、风险大的农户经济和农村工商业的支持往往是不积极的。其吸收的农户存款(常常是高息存款) ,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将会肆无忌惮地投向高利润行业和企业,并且其要求的利率将远远高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在现实中,由于高利贷压垮借款人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这种现象必然发生。其结果是农

21、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成立不但没有起到弥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缺陷的作用,反而会使农村金融更加偏离农户经济和农村工商业。这与设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初衷完全相反。农村城镇化中的两种经济模式都需要政策性的金融服务。该种服务以服务为主,盈利很少或不盈利。所以,这种服务也不是以私人资本为主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所欢迎的。如果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要出资方,那它就不过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的增加,是现有金融体制的翻版,没有任何新意和作用。多元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银行业主体,以中国人保公司、中国人寿公司为保险业主体,覆盖广大农村和县城,以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县城以上,以其他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是支持农村城镇化、农户经济和农村工商业经济的主体。对营利性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自主经营,政策性业务由政府交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