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068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兄弟的人物精神叙述中窥析余华的悲悯情怀作者简介:裴海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02 班。 摘要:本文主要从余华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悲悯情怀入手,以兄弟为例,论述余华内心所至始至终恪守的悲悯情怀是以表现人在无序疯狂的时代面前所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体现的。 兄弟中所浓缩的是“文革”及现在开放的时代,这样的历史际遇下,人的精神力量具体表现在面对死亡时的状态和家庭之爱、本能之爱、亲情之爱。 关键词:余华;时代;悲悯;精神 余华的长篇力作兄弟自问世以来,就倍受世人争议。有人说,兄弟中所呈现的多种高度符号化的事例是作者“迎合世俗”的体现,认为作者在“媚俗”与“思想创作”之间徘徊徒走,其创作成

2、果令人失望。也有人从审美的角度批评兄弟这部作品,认为有关文中对李光头的全部叙事都与那时候人们自“五四”时期新文学以来所产生的审美主义传统背道而驰,与我们日常的阅读习惯和美学标准相反,使阅读者的自尊受到挑战。更有人批判余华对死忙所惯性的处理方式,认为他夸大了现实的可能性,写作手法过于滑稽与荒诞,和作品后半部分的人物悲剧存在严重的不和谐之音。然而笔者认为,显而易见的, 兄弟确是一部耐人思考的作品,正因为它的可挑剔性和复杂性才使得它在 2006 年与 2007 年间,甚至至今仍为人们所研读讨论。以下就让笔者抛弃从前余华的种种,只就余华的悲悯情怀,及其在其创作中的表现,谈谈自身的看法。 本文认为余华的

3、悲悯情怀是通过描述作品人物在巨大的历史际遇面前所产生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体现,而这些精神力量具体体现在人物面对死亡时的状态,和在时代面前产生的家庭之爱、本能之爱和亲情之爱。 首先,余华这次的兄弟将时间背景设立在过去的五十年,将中国历史上具有突出转变意义的两个时期浇铸为一体,从宏观上说,具有“波澜壮阔”的整体性特征,有历史的裂变性意义,这种裂变性意义是余华在构成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冲力。余华在兄弟的后记中也曾这样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

4、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余华在概述这样一个从极端压抑的时代到一个发展迅猛的开放时代同时,牢牢抓住了在观者心中都有,而笔下都无的气象,运用“内在于”时代的处理方式,将历史本身作为叙事的核心目标,消除了作品叙事和时代本身的距离,过程流利自然,一气呵成,使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使那个时代的气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那个时代的特殊气象究竟是什么,可以从作品的以下几个典型事件明显反映:李光头通过摩擦长凳,摩擦电线杆,摩擦桥栏来消解他对于性地朦胧欲望;李光头在故事开头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抓,这在常人眼里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掉的耻辱,却为李光头换来了 35 碗三鲜面,换来了童铁匠的板车,余

5、拔牙的躺椅和伞,还有后来为母亲建造的豪华“专版车” ,以及一直到兄弟下部中,李光头向林红发起爱情进攻的叙述,利用媒体对自己爱情的宣扬的叙述,在幕后操纵全国的处美人大赛的叙述,这些都是余华对“文革”中的反人性所思考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极度压抑的特殊象征。 作为一位始终对人生怀悲悯情怀的作者余华来说,他的反思与其他作家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人的精神上,用不同的方式窥视和表现“文革”对人们所产生的精神迫害。正如余华曾经所说:“对很多作家都呈现过的这段历史,作家怎么表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态度,找到独到的方式,把握时代的脉络,反映这个时代里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这

6、是需要智慧的。 ”而余华自己则通过“禁欲”来打开这段在“文革”时期,人们在无序世界面前所表现出的萎缩、疯狂的历史,通过宋凡平、李兰、李光头和宋钢的故事,进行了不落俗套的努力改变,但在这样的叙述中,余华也常感到沉重:“写作上部的时候,我就努力让自己的叙述放肆,可是被叙述的时代过于压抑,让我的叙述总是喘不过气来。 ”这是一段承载太重的历史,是始终怀着悲悯情怀的余华良心所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感,那样的悲悯情怀也在作品中多处体现。 很多人在论述余华时,都将暴力叙事作为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认为余华的小说似乎总在无意识地提醒着人们认识到暴力才是现实的原态,然而笔者认为,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余华的作品

7、就开始有意削弱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暴力和鲜血场面,使人意识到在暴力下的温情和爱才是现实的根本存在,这也是怀悲悯情怀的余华所无法磨灭的创作特征。 那么,对于兄弟 ,笔者认为作者余华的悲悯情怀体现在在叙述死亡的过程中有意淡化了暴力的细节描写,而更突出人在面对死亡时,所突出的精神力量,更有人们在荒诞现实和客观灾难面前所体现的本能之爱和坚韧乐观之情。 兄弟善于将符号化的事件通过夸张、荒诞的形式所表现出来,其基础原因也是被本身荒诞的历史真相所赋予,是被极度压抑后放纵的人性表现,后是被人称为“狂欢式”的叙述语调。在这样的语调下,余华在描写普通人们在特殊历史遭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及生存信念一直为余华在创作

8、中的悲悯情绪所恪守。在兄弟的人物内心深处中,悲悯依旧被不断激发,是消解荒诞真相的有利因素,也是增强在暴力奇观中温美之情的主观建构,更是触动读者内心情感和价值立场的重要元素。 作品中通过一个重组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悲欢喜乐,以亲情之爱使我们意识到时代与个人抗衡,人性与生命共存的人文景象。文中的宋平凡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即使挨了打,一笑就会满脸疼痛,但他依旧会哈哈大笑。他与李兰结婚,婚礼的第二天就带全家上街,无视一群看客者的嘲笑,在一片怪笑中,他仍然一脸高兴,甚至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妻子,这两个是我儿子” ,为一直生活在前夫阴影中的李兰找回了自尊和自信。最后宋平凡的死亡也是一个扯人心肺的过程,

9、在乱棍中买票,继而被打倒后听见售票员的声音又死而复生,站起来后又被木棍插进腹部,在长途汽车出发后,他竟仍摇摇晃晃地站起,说出:“我还没上车呢”的话语,为履行爱的承诺,人的生命竟能展示出如此不可想象的力量。笔者想宋平凡和李兰他们坚定顽强的深情虽并没有让他们过上安定平稳而自足的日子,但也正因为这种矛盾,这种尖锐的困难,使他们更加演绎出家庭之爱和人文精神在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 而李兰在得知丈夫被打死后,面对着丈夫在车站广场上的那摊血迹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细节远比心理描写更能折射出她内心巨大的痛苦,也更能通读者之感。其后李兰在给丈夫送葬和每年清明的祭祀中也表现出了常人无法预料的韧性和意念,使李光头和宋钢

10、两个孩子在承受命运扭打的同时,在各种不经意的瞬间,领悟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平凡。 至于李光头和宋钢,在下部中,作品中阐述个人命运与疯狂时代之间以奇特的方式纠缠在了一起,产生了突变,但在李光头、宋钢和林红间,仍暗藏着难以割舍的亲情和爱。就像李光头所说的:“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 ,如宋钢所说:“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穿。 ”就算因为林红的爱情选择而使得兄弟俩发生矛盾纠结,或因为李光头传奇性的命运突变,宋钢仍像李光头忠实的影子一样,给予李光头无时不刻的关怀。在最后,在宋钢得知林红与李光头之间暧昧的关系之后,宁愿选择自杀,成为良心的

11、悲剧,也不愿与兄弟李光头去争论反抗,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一种人性的伟大,更是一种道德的自我完善。 总之,在余华狂欢式的暴力叙述背后仍藏掖着作者心中所无法割舍的悲悯情怀,在叙述“文革”那个时代中人所产生的精神文化,那种精神在人物内心深处被不断激活,在消解荒诞生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值得今天的人们所怀念。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我对兄弟的解读J.文艺争鸣.2007(2) 2洪治纲.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6(5) 3张清华.窄门以里和深渊以下关于(上)的阅读笔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注解 余华:兄弟 (上) ,封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张英、王琳琳:余华:我能够对现实发言了 , 南方周末 ,2005 年 9 月 14 日。 余华现在说 , 南方周末 ,2006 年 4 月 27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